“蒙代尔三角”在宏观调控中的效应
9月6日,央行再次决定从2007年9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使存款准备金率由12%上调到12.5%。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今年以来的第7次,去年以来的第10次,而从此前多次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带给市场的影响来看,基本上都是很有限的。毕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经济的影响只是间接的,尤其在牛市赚钱效应的影响下,股市里的资金不仅不会因此而减少。
今年已经是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结果股指越调越高,看看下面蒙代尔的“三难悖论”,也许我们能悟点什么???
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在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国际经济情况以后,提出了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和J.马库斯•弗莱明(J.Marcus Flemins)提出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对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分析,堪称固定汇率制下使用货币政策的经典分析。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根据上述原理画出了一个三角形,他称其为“永恒的三角形”(The Eternal Triansle),从而清晰地展示了“蒙代尔三角”的内在原理。在这个三角形中,A表示选择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B表示选择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C表示选择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固定汇率。这三个目标之间不可调和,最多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论”。
事实上,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经持续加息,结果是今年以来各项经济数据出现全面超预期增长,其中GDP、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贸易顺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幅均创下了高点。在目前中国汇率尚未大幅浮动、国际资本变相自由流动等情况下,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外汇储备激增,使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很大挑战。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宏观调控的效果仍不十分明显。
首先,政策调控不会快速改变流动性过剩,2007年央行将继续采取综合配套的货币紧缩手段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从调控流动性的角度来看,通过加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和窗口指导这几种央行货币调控手段,可以降低货币供给的乘数效应。但长期来看流动性只能缓步趋紧,政策调控短期内不会改变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其次,从我国经济增长的态势看,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情形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这将带来市场流动性的不断增加,而长期来看流动性只能缓步趋紧,但政策调控短期内不会改变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第三,国内经济出现过热迹象是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投资拉动的结果。这种增长主要体现为总产量的增长,来得虽快,却不一定能可持续。其所导致的通货膨胀也同样不一定能可持续,甚至随时还有可能因过剩、需求不足而再度陷入通货收缩。
第四,从控制货币流动性过剩来看,提高利率和准备金率并不能有效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由于高额外汇存储,央行缺乏有力的对冲措施,而货币被动投放的幅度较大的情况一直不能有效缓解,同时我国经济偏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增多,使信贷行为不断超预期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不断保持充裕,反过来又让商业银行的放贷经营冲动增大,控制这样的货币循环也就成了央行货币政策首要解决的难题。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两难选择
目前,可以说中国的通货膨胀倾向是与人民币升值压力共存的,这给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理性选择带来了难题。在现有的汇率制度与资本流动状况下,要想同时保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与较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有着相当的难度。
为抑制通货膨胀,在传统的货币政策范围内调控,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事实上,目前中国核心的经济问题就是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内外经济失衡,如果国际收支问题不能根除,最后都是治标不治本,即使通过行政手段强行经济低头,最后也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中国可以在资本流动的控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方面做些微调,以设法平衡国际收支、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很显然,中国在通货膨胀和贸易顺差两者之间很难做到平衡,即使其通过种种手段按下通胀,最后是国内需求减少,从而导致更多的贸易顺差;如果其加大国内需求,顺差问题可以解决,但是势必通胀。
当前,我国经济需求快速增长,经济结构有所改善,固定资产投资也有所放缓。但受食品价格,尤其是肉禽蛋等价格短期内保持高位的影响,物价上行压力仍然不可小视。货币供给量增速仍在上升,信贷增速有所放缓但还在上升,而存款则继续流向股市。受央行其他相关政策推出的影响,中国流动性过剩压力将逐步缓解。年底前,央行仍有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但空间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