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之美
1
在我硕士毕业前夕,同宿舍的两个兄弟忽然开始痴迷中医:《黄帝内经》成了枕边书、针灸挂图赫然墙上。这两位兄弟一个是唐文吉,文艺学硕士专业;另一位是陈殿,古典文献专业。论古文功底,二人皆颇为深厚,再加上北大熏陶多年的钻研精神,中医功力日渐增长。2006年的盛夏,在燕园蝉鸣声中我们各奔东西:陈殿留校读博,继续学术生涯;唐文吉去了广西师大出版社做编辑;我则混迹于互联网大潮之中。
在我看来陈殿自学中医在先,唐文吉受其影响方入此道,我未曾向他们就此事确认过。毕业之后的某日相聚,陈殿已能帮我把脉诊断,他精心泡制的药酒很好喝。临别陈殿还给我开了个药酒方子,均是滋补之药,由于没有没有现成的泡酒坛子后来就渐渐忘记了。
同宿舍还有一个兄弟名叫李佳,在我看来也颇为传奇。李佳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字,但英语却非常好。他性格有些内向,基本活动地点仅限于宿舍、食堂、图书馆、教室,而在宿舍时间最久。无论宿舍有无同学在,李佳总是口中喃喃自语,并在宿舍及门厅之间来回踱步或小跑。在我看来,他的心中自有一个奇妙的世界,不受外界俗物的干扰、自得其乐。不知何日起,他又突然对印度文化感兴趣,开始了解吐火罗文之类艰深的知识。于学术一隅,李佳定能自攀高峰,这是我一直相信的。说远了,话题重回中医。
2
胡少诚是我大学时期为数不多的好友,从北大团委结识至今常有联络,未曾相忘于江湖。其父胡有衡是南昌有名的中医,胡老师的岳父曾为国家政要的保健医生,可谓名师出高徒。胡老师如今客居北京,常有病人慕名而来。
人间总多巧合:唐文吉在一次中医讲座中结识胡老师,并拜其为师。中医文化绵延数千年,存留下来的精粹自是高深莫测。胡老师口述,唐文吉笔录,将口传心授的中医智慧用文字记录下来;再加上典型病例的指点,唐文吉已能给爷爷把脉开方且疗效显著。如今唐文吉在人民军医大学出版社做编辑,策划了《人体自有大药》(初听此书名我竟误以为是“人体自有炸药”很汗颜)等畅销书,其博客或然学思录中也多是中医相关的文章。从文艺学到中医,有些转折很奇妙,就像有个同事从中医转到了程序员。
3
近日有亲人时有头晕症状,缠绵数日不见退去。周六请胡老师诊断,开方以调理气血为主。第二天前往同仁堂抓药,因销量大竟有数味常用药断货,寒风中只好去另外一家分店——中医在当代中国仍受推崇,这是令人欣慰的事。三服药共计五十多元,并不算贵。抓药过程中也对一些药名有了粗浅了解。
药方中第一味药是明天麻,天麻的功效是“治风虚眩晕、头痛”。而所谓明天麻就是选取天麻个大、均匀、有红色鹦哥嘴者精制加工而成。天麻和明天麻都是同一品种,只是加工有粗、细之分。医嘱明天麻若是野生最好,但价格需要一百多且须买整根就作罢了。药方中有一味要名叫化红皮,药师不确定就打电话与胡老师确认,原来化红皮又名化橘红,产自化州,有散寒利气的功效。
同仁堂有很多顾客来买中药,柜台上铺陈着各种药材,形状各异又五颜六色,再加上药材独有的芬芳气息——仿佛中国传统文化在一瞬间很奇妙的具象化了,令人不禁感慨中华医药的博大精深。
回家用砂锅煎药,药香扑面,满屋四溢。若是将砂锅做成炼丹炉模样,一定烟雾缭绕若仙境。苦甜交织的药液顺流而下,心理作用已令病情好了一半。妻与我都对奇妙的中医开始有了兴趣,也许很多人都是在与中药打交道过程中采开始萌动了钻研中医之路。
忽然很佩服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以及古人的智慧,何以一根枯草在经历相生相克的煎熬之后就成了祛病强身的良药?
1、老字号。
2、五味杂陈。
3、枯木花开。
4、百草园。
5、暗香盈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