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迥報道】有人說目前美國經歷的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而由於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聯動效應,中國企業也在這場金融風暴中面臨日益嚴峻的“外圍影響”。
為此本報記者在線專訪了美中聯合商會會長、美國威靈投資公司總裁林志共先生,他建議中國企業家三思而後行,穩中求進,真正做到戰略突圍。
在美中兩國商界頗具人脈關係資源的林志共先生表示,根據他的瞭解,中國企業家已經開始認真地觀察、思考並有所準備了,這真是難能可貴。目前他們關注的主要問題包括:如何理解和認識這場金融風暴?如何揚長避短,儲備足夠的糧草過冬,等待春天的來臨?是否應該開始建造“新泰坦尼克”號?如何在外部因素導致的經營困境中突圍?突圍的風險到底有多大?
林志共認為,在謀求突圍之前,中國企業家還是需要瞭解整個問題所在— — 當前的經濟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為何美國的金融危機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他比較認同現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先生的觀點,認為美國金融泡沫起始於因特網時代,美國不少風險投資公司過度投資,損失慘重,轉而開始投資房地產行業,而房地產開發的利潤很難達到投資高回報的要求,他們就用金融杠杆放大,風險也就增加。一些金融機構沒有按照商業運營規則去發展,監管和改進也沒跟進,政府沒有隨時地監控風險,預測經濟發展的趨勢,因此風險擴大,加上能源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失業人數增加,消費者和投資者對市場失去信心。
“ 企業要突圍,現金儲備是非常重要的。”林志共指出,巴菲特去年退出中石油投資時,曾有人說他考慮投資花旗銀行,但他不急不躁,耐心持有現金等待機會,到了今年9月才在金融危機的包圍圈中突圍,大手筆投資高盛投行和通用電氣等美國企業以及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等中國企業。他認為巴菲特的這種價值投資組合說明,對政府、市場及未來有信心,分散投資的時間、國際地域和行業風險,也需要更注重實業投資。
“現金為王,目前的現金是更有價值的— —以前是你有1 美元,金融公司可再供應10 美元做項目,投資成本較低;現在是你有1美元,有10美元項目資產需要你1美元來救市,投資成本較高。”林志共說,“儘管美國金融危機相當嚴重,但是我們還沒有看到美國需要動用占全球70 % 多的黃金儲備,而在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韓國就動員全國人民借黃金給國家救市。”他認為中國也應該多儲備一些黃金而不是美元或其他外匯,因為黃金是抵抗金融危機的最後硬貨幣,也是中國經濟尋求突圍所最需要的。
林志共特別指出,相對而言,中國在這場金融風暴中損失較少,但不能沉溺於溢美之詞,而一定要有足夠的危機感。他認為中國經濟在整體上要需要重新評估戰略和風險。“目前美國需要歐盟、日本和中國等鼎力相助,也許有一天,中國也需要美國、歐盟和日本幫助,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誰也離開不了誰。如果美國經濟繼續嚴重惡化,慘待需要變現海外投資的資產,中國很可能會受到更大的衝擊。”他提醒在中國的外商投企業應該考慮應付這種可能。林志共最後強調,“金融危機也帶來了商機,企業一旦突圍出去,也許是另一片廣闊天地。中國企業突圍到美國市場,可能又是另一種新機遇。中國人比較保守,美國比較敢冒險,說不定兩者結合能夠實現雙贏。”另一方面,他也告誡中國企業家不要太迷信美國投資及金融管理行家,而要確保自己具有分析風險、評估風險和承受風險的能力。
“ 中國的企業家們經過3 0 多年的努力,已經很有能力地分析和管理投資項目可行性,政府應該繼續放手地鼓勵中國企業家走出國門,更加主動地投資開拓國外市場。”林志共說,“這次全球金融風暴正是中國企業家走出去的百年一遇的好機會,中國企業家要抓住這次機會,理解本土化運作和管理,充分利用本土資源,把自己鍛煉成全球性企業,實現中國企業的升級與飛躍”。他認為這是中國企業突圍的真正意義,但是再次告誡尚不具備條件和能力的企業家也不要急於突圍出去,以免又掉進另一個陷阱,而是要穩中求進。
美中聯合商會(簡稱UCFA BC)是經美國政府註冊成立,由在美中兩國從事商業活動的團體和個人參加的非盈利性、非政治性組織。總部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市。美中聯合商會致力於發展與擴大美中貿易和投資活動,幫助在美國和中國的組織、個人更好地瞭解兩國商業環境和文化傳統,促進美中兩國之間的交流、聯繫與相互合作,實現共同發展。林志共以會長的身份向記者表示,美中聯合商會將充分利用在美中兩國堅實的社會基礎和關係資源,以更加專業的服務協助中國企業家前來開拓美國市場。美中聯合商會會長林志共先生的建議是“穩中求進、戰略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