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让中国人更加清醒(一)


  金融海啸让中国人更加清醒(一)

  即将过去的2008年,带给我们中国人许多的惊喜,也给我们留下了太深刻的记忆。红红火火的北京奥运会刚刚圆满收官,空前惨烈的金融海啸又将欢乐的中国带入了一个30年来从未遇到过的危局之中。尽管我们在这场危机中还有着几多的幸运,例如,我们的金融体制尚未完全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因而这场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冲击不像对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直接和巨大。而且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所积累起来的雄厚国力,使得中国在抗御金融风暴的能力上被国际舆论所一致看好,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国银行业的健康程度、中国的利率及银行准备金率的调整空间,都是西方大国所无法与之相比的。但是,即便如此,这场危机还是给予中国经济和中国百姓的生活以空前的影响和冲击。其影响的力度和深度,可能我们会严重估计不足,显然这是值得我们更加清醒面对和深入反思的。

  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在权威主流媒体上得到的有关这场危机的消息,更多的是有关国外的客观情况,可见危机状况前所未有。而关于我们国内情况的报道,大都是有关如何坚定信心、积极应对的励志教育,尽管在这些报道的字里行间,我们也能感受到危机之严重。但总的感觉是,我们普通人对这场危机的严重性也许估计得远远不够。为了避免造成民众心理的过于恐慌,我们的媒体报道更多地是进行积极、鼓舞士气的宣传。而在事实上,这场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打击,是极为严重的。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带,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以外贸拉动的经济结构正在面临一场灭顶之灾,尽管少数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能够在危机面前屹立不倒、坦然应对,而更多的出口加工型企业面对如此严重的出口下滑局面却一筹莫展,工厂大批倒闭,员工大批失业,集中无奈返乡的农民工使四川、贵州、陕西、陕西、安徽等地承受着不堪安置的重负。

  这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其实刚刚开始显现,更为严重的情况也许还在后面,既然我们的金融体系与美国的金融市场有着一道严密的防火墙,为何美国的金融危机却导致中国的实体经济受到如此严重的影响呢?道理很简单,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场世界性金融海啸袭来的时候,要想独善其身是断然不可能的。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链条中,金融与实体经济中的紧密联系日益紧密,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其经济遭遇到如此严重的毁坏,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呈现严重的衰退局面,各种需求全面萎缩,其与中国的贸易规模又如何能够维持呢?由此看来,是畸形冒进的出口性经济发展模式,使中国经济陷入了如此严重的深渊。由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特点,经济发展速度如果低于8%,势必导致严重的社会就业状况失衡,从而可能酿成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局面的形成。在如此严重的局势面前,我国政府不惜一下投入四万亿的财力,全力启动投资市场,以拉动内需,努力抵消因外贸萎缩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负面影响。

  基本的经济常识告诉我们,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来启动内需市场,其效果不可能立马显现,一定是有个滞后效应的。比如,国家近几年内将投入五万亿巨资用于铁路建设,而铁路建设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是逐渐显露出来的,恐怕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拉动作用不可能非常直接。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对这场危机的应对的确很被动,而造成这一被动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过去片面地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了,出口外向型经济见效最快,当然最能引起各级官员们的重视了,而对于那些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则重视不足。现在危机来临了,来的如此惨烈,如此猝不及防,经济发展模式方面的先天不足,使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愿我们的各级政府能够通过这场危机的教训,深刻反省我们以往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重大失误,不要当危机过去就又好了伤疤忘了疼啊。

  在应对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我们独有的举国体制的确有着十分明显、重要的优势,国家统一号令,各地无条件服从、行动迅速,国家的四万亿立马引出各个地方的十几万亿。但是,这是否又会造成新一轮的投资大跃进,投资增长之下却掩盖了我们经济发展模式的急功近利的致命弊端呢?这也许就是举国体制的一个局限和负面效用吧,如果能够在此次抵御这场严重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切实吸取以往的教训,防微杜渐,真正改变我们以往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国内市场与外贸经济的平衡发展,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那一定会使这场危机带给我们的阵痛降到最低,使危机过后的中国,拥有更加健康良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