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尴尬境地


穷人的尴尬境地

 
某日下班,行至亚运村第五大道十字路口,见两位工商执法刑警正在驱赶路边摊贩,其中有卖桔子、苹果的,卖冰糖葫芦的,卖烤地瓜的。卖糖葫芦的是一位小姑娘,趴在自行车上抽泣着,任凭刑警拉扯也不动地方。天已经变黑,估计这位姑娘正愁着卖掉剩下的糖葫芦,或拿着一天辛苦挣来的钱回家,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么晚了还能碰到她本不应该碰到的人。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场景让我想起了“卖碳翁”,辛辛苦苦干了很长时间,仅仅盼着有一点微薄的收入,这点盼头都很难达到!
路边的小摊,应该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大到古城名都、旅游景点,小到县城小镇,小摊都能随处可见。当然这里的作用可能不一,在文化景点旁边,我们可能更希望在小摊上见到民间的特色商品,当然饿了渴了卖点应急的食品、饮料也未尝不可;活动在城市里面的摊贩,更大的作用是给路过的行人提供简捷、随机的便利: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在行人里面能寻找到出售的机会,即便是随机,他们也“愿意”这么做。
“愿意”体现了穷人的辛酸。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他们是一群不受关注的边缘人:没有专业方面的能力,甚至没有参加一些简单劳动的机会。人口问题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僧多粥少造成了很多老弱病残的和尚吃不上饭。在北京这个经济发展的城市,在亚运村这个经济发展的地区,乞讨者还是很大程度的存在,就不必说这些靠自己的劳动挣钱的人们了。
“愿意”也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和管理部门思维问题。市场说明的是只要边际效益大于零,行业存在的竞争就是存在的;我们把这些摊贩可以看作是超市、水果店的竞争者,因为他们提供的商品在某些方面优于同行业的竞争者,因此他们总是存在顾客。我们认为相关部门不愿意摊贩的存在,只是认为这是一种事关市容市貌的“严重”问题,但是管理部门为什么不给一个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民意如洪水,宜疏不宜堵。

2008-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