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民族文化韵味的消亡 千年帝都的特色在哪里?


      洛阳电视台《河洛论坛》,讲述洛阳十三个王朝的历史变迁,讲述洛阳的五大都城遗址和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洛阳隋唐皇家中轴线天字号建筑群”的厚重底蕴与合理开发利用。

视频
点击开新窗口欣赏该FLASH动画![全屏欣赏]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A1NjgyNzE2OA==/v.swf
 
 
 

古都民族文化韵味的消亡  千年帝都的特色在哪里?

            翟智高   文、图

 洛阳先后有夏(桀)、商(汤)、西周(成王)、东周(平王至赧王)、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洛阳为国都,有105位皇帝在这里称“真龙天子”。有夏都二里头、商都西亳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

    出土文物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重要历史事件,而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文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达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现今的中国正在走向巨龙腾飞的时代,列强轻易不敢染指中国,这将会使中国人有真正的自豪感,也是“中国”二字在世界上叫的最响的时代。
轲尊铭文拓片见下图,翟智高 摄

 
  

 

 
 
   据《后汉书》、《水经注》、《太平寰宇记》等记载:葬于洛阳的周天子有东周的周景王、敬王、元王、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显王、慎靓王共十余代周天子。东周享国515年,历25王。就算周山四陵与桓王陵是天子之墓(当时陵寝“不封不树”,现在也没有考古佐证,这5个天子墓是大可疑问的),再加上金村8陵,还该有12位(甚至是17位)天子“下落不明”,其中包括由西周东迁到洛阳的第一个周天子平王。这些周天子应该安息在周王城的城池范围以内.

 

 

 

 

   2002年10月,“天子驾六”在洛阳周王陵遗址发现,先后共发掘出土了397座墓葬,18座车马坑,特别是发掘出土的“天子驾六”车马坑,给古书记载的只有天子凤辇才有六驾之说提供了实物证据。这一发现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里程碑,举世无双。
   洛阳周王陵遗址发现“天子驾六”及现在建造“周公”新雕塑一带四周,考古发现的大型“王级”大墓有多座。像洛阳工商银行大厦地底下10余米深处,就发现有大型古墓,出土的文物价值连城。附近洛阳某中学发现的“天子级王墓”,据说比“天子驾六”规格更高,但却被新盖的住宅楼压住。
    由于城市叠压,洛阳市政府、西工邮政局、百货大楼、洛阳酒家、工商银行这一中心区压住了太多东周王陵的“天子墓”。

   北起洛阳火车站南到洛阳市政府再到体育场;东起洛阳玻璃厂西到王城路,这一片应是东周天子的王陵区。在过去的所有文献中,只把此区域记载为“周王城”,而从来没有把此区域记载为“周王陵”。

   过去所说的洛阳金村被盗掘的几个大墓是周王墓,其实早已考证出那是韩王墓群.还有周山上的三个大墓,也说是周王墓,但并没有确凿真凭实据来证明是那三个墓确实是周王的。所有的历史书,教课书,宣传册净是人云亦云,不求甚解.如果不是“天子驾六的车马坑”的“偶然发现”,恐怕这个神秘的东“周王陵”还不知要在地下沉寂多少年?一二十个“天子墓”,如果发掘出来,比西安的秦始皇的“兵马俑”壮观多了

 

 

 
   洛阳如今号称“千年帝都”,应是说一千年以前是帝都吧?自从公元964年后晋灭亡后,洛阳再没有当过首都。
   后唐北京留守石敬瑭,反后唐,936年借契丹兵攻入洛阳,灭后唐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都洛阳。 天福六年(942)石敬瑭卒,其子幼冲,遂由齐王嗣位,由都洛改都卞(开封)。946年,辽兵攻入卞,出帝被掳至辽建州,后晋亡。
 
 
  历史上洛阳最后作为都城,距今已有1066年。目前在洛阳看不到有哪些可以作为都城历史的古建筑,旧的没有,复原的也没有。洛阳现在用“千年帝都”一词确实有点尴尬。
   应该象北京复原永定门,西安复原大唐芙蓉园、大明宫那样,重点复原中轴线上的应天门、天堂、明堂、天枢、端门、定鼎门、天津桥、天街、北城墙玄武门,使古都的皇家气质得以展现。洛阳所提的口号“把洛阳打造成宜居城市”是有点小家子气,因为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建成宜居城市,但任何一个城市想打造成象洛阳那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古都,是完全不可能的。洛阳只有把独一无二的好东西挖掘复原展示出来,游人愿意来,富豪愿意来,商人更愿意来,才会聚人气、聚财气,大发展。

    
洛阳的市政建设正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但城市规划蓝图在顾及洛阳的文化古迹和历史旧貌方面确实不敢恭维,例如在隋唐洛阳东都皇宫遗址树起高大的玻璃窑炉。还有仍然是考古服务于城市建设,太多的国之瑰宝被挖掘机所粉碎湮灭。再看看洛阳的三维立体图,连可怜的半地下“天子驾六”和王城广场也不见踪影,一眼望去,尽是火柴盒式钢筋混凝土堆砌而成的格子楼房,毫无中华民族文化气息和韵味:

   看看洛阳的三维立体图,连可怜的半地下“天子驾六”和王城广场也不见踪影,一眼望去,尽是火柴盒式钢筋混凝土堆砌而成的格子楼房,毫无中华民族文化气息和韵味,千年古都的特色在哪里?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与个性在哪里?

 

  如果不是标注地名和道路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格式化的建筑模式,很难分辨出是什么地方的城市,不能不说是洛阳人眼见古都的消亡却实在无奈,也算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悲哀吧。

 

  

  洛阳西关,隋唐皇宫所在的重点区域,著名的明堂、天堂、应天门、天枢均在此区。还有周公庙、丽景门、九龙鼎等。从总体上看,有人评论说,洛阳的城市风貌就像是开发商摆放的集装箱。呵呵,晕
 
 
洛阳高层楼有啥特色:

 

 

 
 
   过去,洛阳老城十字街地区是洛阳最繁华的区域,孔子入周问礼碑;
   北大街隋唐官仓含嘉仓轰动海内外;北瑶的清真寺、九龙台很有名气,该区出土的西周青铜鼎闻名世界;山陕会馆、洛阳八路军办事处、民俗博物馆极有特色。
   老城东花坛夹马营赵宋开国皇帝的旧宅踪影全无。
新区现在格式化的楼房与大马路,看不出有啥特色。公路两旁现在的绿地,未来还要被开发商用毫无新意的格子楼堆砌占满:

 

 

有人说,洛阳的城市风貌就像是开发商摆放的集装箱,形象极了,但全国的城市有几个有自己的特色风貌与个性?有几个能看出有厚重的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韵味和风姿?

 

 

 

  

 北京金融街内每天的资金结算量超过13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工商银行总行、中国银行总行、建设银行总行、中国人保总公司等在内的500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尽在此区域。在这个区域内金融企业管理的资产已达到16万亿元。

北京金融街很注意古迹保护


金融街的古碑:

 

 

  北京虽然不是原样修复永定门,但修复的古建筑还是增加了北京的古都韵味。同时,北京的古迹保护和利用做的不错。洛阳复建的古迹在哪里?

修复永定门



北京前门正阳门的修复与保护:



古都印象-前门大街建了新牌坊,把正阳门衬托的更加壮观


下图:古都印象-前门大街复建的牌坊门楼和正阳门夜景绚丽多姿,引人入胜

 
 
北京天坛鸟瞰图,洛阳的灵台在东汉就有了,是天坛的祖先,但洛阳的灵台在哪里?

从空中看北京天坛,这么大片的空地,不把开发商眼红死啊:


  洛阳的明堂圆形建筑开中国宫殿由方到圆之先例,如今洛阳的明堂复建还遥遥无期,    而洛阳明堂的“克隆”者天坛却风光无限,为北京带来的财富不可胜数。

  洛阳的上清宫是中国道教起源圣地,如今复建不起来。看看北京的儒家古迹怎么样

  洛阳是龙源圣地,但看看北京的九龙壁:

北京大学
 
 
未名湖和古塔闻名遐迩,洛阳的高校有古迹吗?
 
 
 
 
 
 


下图,北京太学府:


北京大学
 
 
北大-荷塘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日晷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牌楼:
 

下图,北京王府堂,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王府井,保留这个古迹,免费不要钱,就是图个古都品位和文化古韵。
 
 
  在寸土寸金的中关村,保留的老四合院与现代化高楼大厦相比同样价值不菲,但很多城市恨不得把古建筑必欲清除干净而后快。


卢沟桥


故宫  太和广场雪景:

1990年的亚运村,但是何等新潮,如今的风头被鸟巢占去

 

1990年的亚运村高楼群,将快近二十年了,人们早已觉得俗气,但目前中小城市仍然趋之若鹜。

鸟巢

 
  中国为人民服务的最高政府机关大门,用“古建筑门楼”同样很有气派,看新华门的标语:“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依然光辉灿烂。然而很多地方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地方,却是看谁的办公楼洋气高大。
 
 
 
 
 




东方红,太阳升,祖国江山如此多娇

  

  洛阳龙门东山的香山寺和白居易墓园,建成古典依山傍水的园林景区,完全可以与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相媲美。但洛阳龙门香山变成了“东山宾馆”,多好的文化旅游资源变成了供少数人享乐的“楼堂馆所”。



看看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每年为北京带来数不清的财富,真正成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源头活水。

 颐和园十七孔桥

 

 

 

目前建筑风格向崇尚古韵的方向发展


天坛古建

下图,北京同仁堂:


现代高楼前弄个仿古青铜爵工艺品装点门面似乎增加了一些文化气息。
国际饭店的巨型青铜爵真不小:

 

燕京八景之-金台夕照碑为央视新楼装点门面:


 

 


 北京央视新大楼,人们将这一建筑物戏称为“大裤衩”,明明是贬低这个花费巨资却没有自己灵魂的怪物,好像有点搞笑,其实是大家对现代建筑缺少文化底蕴的一种不满情绪的发泄:

 

 

 

   民族文化韵味在很多方面能够体现,像北京的故宫、景山、什刹海,如果被现代高楼包围起来,还能显示昔日曾经的皇家气派,还会有令人回味的民族文化意蕴吗?
   洛阳缺少的,正是没有什么可以体现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积淀,那么厚重的古都风韵与昔日的都城气质,在喧嚣的商业闹市与大小格子楼群的围城之中不知不觉消亡了。


天安门 人们心目中的圣地

 

 

 

 

故宫远眺:

皇宫之韵:

 

景山的“海市蜃楼”:

“蓬莱仙境”什刹海:

===============================

 

 

流芳与再生;风水宝地唯洛阳,王者之都失落与悲哀

 

http://bbs.0374.net.cn/thread-21805-1-1.html

周武王与姜太公会看风水吗?为什么公众最向往的河南城市是洛阳? 
文、图:翟智高
【内容提要】
     周武王与姜太公看遍天下风水,而最终选中洛邑,主要还是认为这里“不远天室”,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把代表“德”、“王权”的九鼎安放在洛阳。

   所以,司马光总结历史的演变规律认为:历史上洛阳屡盛屡衰,“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但洛阳的魅力不在城市的宏伟壮丽,而在于文化底蕴的博大深厚。 古人所说的“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并非是指洛阳的土质比苏杭好,而主要是心灵方面的意识流起作用。在他们看来,生前的富贵是短暂的一瞬,而灵魂平安与永生或来世超生的寄托,必需找一个能“流芳与再生”的地方,天下最符合这种需求的“风水宝地”,可能洛阳是唯一能入选的地方
     但是如今洛阳与其他城市一样,火柴盒式堆砌而成的楼盘,沥青马路,花坛,路灯……,千城一面的克隆而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与个性。走在洛阳这座城市,与走在其他城市没有什么明显可区分开的东西,不能不说是千载古都的失落与悲哀。 
    在古代五经之首的“易经”中有一句话:“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高度概括、表达出四周向中间聚会,而中心向四周幅射、扩散的理念。
下图,洛阳民居楼上面正中间 所装饰的“河图”图案

 

 

 

 

上图中“河图”高度概括、表达出四周向中间聚会,而中心向四周幅射、扩散的理念。
下图,洛阳民居楼上面正中间 所装饰的“河图”图案
上图中“河图”装饰的特写镜头,表达出四周向中间聚会,而中心向四周幅射、扩散的理念

  中华古代先民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中央之国的思想观念?这中间有没有玄机呢?
  在中华早期的历史中,中原地区是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洛阳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者之一。最初的中原之王,也就是中国之王,乃是伏羲、女娲、神农、炎帝、黄帝,黄者,土色也,在五方中代表中央。
  实际上,河图更像台风中心。你可以从遥感气象云图中了解认识台风的云图形象。再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栏目的标志图形看,其设计灵感就是来自“河图”,而表达的意思与“河图”的理念是一样的,表达出四周向中间聚会,而中心向四周幅射、扩散的理念。
   周武王与姜太公看遍天下风水,而最终选中洛邑,主要还是认为这里“不远天室”,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把代表“德”、“王权”的九鼎安放在洛阳。 所以,司马光总结历史的演变规律认为:历史上洛阳屡盛屡衰,“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图为洛阳万安山)

  但洛阳的魅力不在城市的宏伟壮丽,而在于文化底蕴的博大深厚。 古人所说的“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并非是指洛阳的土质比苏杭好,而主要是心灵方面的意识流起作用。在他们看来,生前的富贵是短暂的一瞬,而灵魂平安与永生或来世超生的寄托,必需找一个能“流芳与再生”的地方,天下最符合这种需求的“风水宝地”,可能洛阳是唯一能入选的地方。

宋代著名哲学家邵雍的墓园“安乐佳城”
    洛阳有一个“千唐志斋”,就是被盗古墓或偶然出露古墓中的石刻墓志,其上有墓主生前的经历或功德之类的介绍,其骨殖全无而“事迹”留存,这大约也符合他们生前的意愿,因为古人以为“灵魂不死”,不然在墓中放有铭文的石刻墓志干什么呢?而这种“愿望”在洛阳能够实现,想想也有道理。这些石刻墓志,如果出在其他地方,恐怕不会有人收集、保存、释读、出书,使之“走进历史,流芳万代”,这亦是“永生”的最佳结果啊。
  再从历史史迹和历史名人的记载看,洛阳记录的史料最丰富多彩又翔实可信。
  远古伏羲氏“以龙纪,故为龙师龙名”,观天文地理,创文字,画八卦,肇造中华文明;炎帝神农氏定四时八节农家历法,兴农耕;(图为洛阳民间的炎帝神农像)

   大禹开伊阙龙门,建夏王朝,中华大地开天辟地有了第一个统一国家。少康中兴,创杜康酒称华夏酒祖; 商相伊尹兴丝织,作汤液,研美食成为烹饪鼻祖;(图为洛阳伊川伊尹祠中伊尹像)


  老子在洛阳当周王朝的“国家档案馆馆长”写下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朽名著“道德经”,成道家始祖;
孔子来洛阳“入周问礼”拜访老子,搜集“经、史、诗、礼、乐”等文献资料,成“万世师表”儒家鼻祖,以至成为联合国确立的“世界名人”。
秦相吕不韦食邑洛阳,著有先秦文献名著“吕史春秋”。
司马迁在洛阳接受他父亲司马谈的嘱托,完成名著“史记”。 
“汉书”、“后汉书”、“说文解字”、“论衡”、“四书五经石刻”、“资治通鉴”、“皇极经世”、“二程全书”等代表中国优秀文化的名著,均是在洛阳编撰完成的,不仅记载了历史,而且在过去、现在影响着历史、将来仍然会有影响历史的作用。
还有佛教在中国创建的第一个寺院洛阳白马寺。忠义之士的榜样关公墓园关林;佛教石刻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甲天下的洛阳牡丹;等等,大约也都是洛阳有魅力的重要因素吧。

      下图龙门石窟密如蜂巢般的佛洞,而整个龙门西山像似巨佛之首,佛眼处恰好是以武则天为模特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下图是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

  洛阳又是古代王朝作为都城或陪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风水宝地”。夏二里头、商偃师商城、周成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东都城“五大都城遗址”如“五星连珠”般一字排开在伊洛河滨,其中演绎的华夏历史活剧,将永远载入史册。
  洛阳现时已很难寻觅到古都原来的风貌,因为历来朝代更替,胜利者总是想要把上一朝的东西毁灭的不留痕迹,而按自己的意愿留下的“历史”,又会被后来者毁弃再重来新的一套。这种不断进行的“新文化”老是要“破除旧文化”,古都洛阳还会留下什么东西呢?
   洛阳地面上的古迹不多了,但地下的文物究竟有多少,恐怕永远也难以弄清楚。就拿东周从周平王至赧王,都洛515年间25位“天子” 的归宿地来讲,有太多的不解之谜。例如近年在洛阳的中心区新发现的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仅是某个“周天子的车马坑”,而天子墓在哪里尚不明确。要知道东周有25个“天子”啊。
   古代建设汉河南城和隋唐东都城,城池均避开“天子驾六车马坑”这一区域,只是到了民国初期,不再讲“风水”的吴佩孚,在此区域建起西工兵营和飞机场,以后成了洛阳的中心区。
   其实,在这个 “天子驾六的车马坑”四周,考古发现的大型“王级”大墓有多座。像洛阳工商银行大厦地底小20余米深处,就发现有大型古墓,出土的文物价值连城。附近某学校发现的“天子级别的车马坑”,殉葬的马和车,据说相当于九个 “天子驾六的车马坑”。由于城市叠压,洛阳市政府、西工邮政局、百货大楼、洛阳酒家、工商银行这一中心区压住了太多周王陵的“天子墓”,(见下图,由北向南看,远处是洛河,中间的大楼是洛阳市政府,前面的花坛即是发现“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地方,现建有“天子驾六车马坑”博物馆)
  北起洛阳火车站南到洛阳市政府再到体育场;东起洛阳玻璃厂西到王城路,这一片应是周天子的王陵区。在过去的所有文献中,只把此区域记载为“周王城”,而从来没有把此区域记载为“周王陵”。如果不是“天子驾六的车马坑”的“偶然发现”,恐怕这个神秘的“周王陵”还不知要在地下沉寂多少年?一二十个“天子墓”,如果发掘出来,比西安的秦始皇的“兵马俑”壮观多了。
   洛阳的市政建设正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但基本还是五十年代初期苏联专家给帮助搞的城市规划蓝图,全然不顾及洛阳的文化古迹和历史旧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隋唐洛阳东都皇宫遗址树起高大的玻璃窑炉的巨型烟囱。
   目前洛阳市在洛水南开建新城,虽然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但无非是与其他城市一样,火柴盒式堆砌而成的楼盘,沥青马路,花坛,路灯……,千城一面的克隆而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与个性。也看不出应有的“王者”之气魄。

  走在洛阳这座城市的街道上,与走在其他城市没有什么明显可区分开的东西,全然辜负了当初周武王和姜太公费心选定与“天室”最近的王者之都,不能不说是千载古都的失落与悲哀。


2005年12月31日于北大学园

 

举世罕见的隋唐东都城皇家天字号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