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为何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


  中共中央11月28日上午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我国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极不寻常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所作出的积极高效的努力,在此基础上,他又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相当严峻,我们一定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坚定必胜信心,扎实做好工作。(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8432761.html)

  总书记的这个讲话,使我们不禁又想起温家宝总理在他11月20日和25日主持召开的经济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指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对我们分析判断形势,制定和调整政策增加了新的难度。仅靠经验,靠少数人的智慧,不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仅了解本国,不了解世界;仅了解局部,不了解全局;仅知道今天,不知道昨天,不前瞻明天,是很难作出正确决策的。一个是总书记强调“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一个是总理要求分析判断形势,要大视角、全面深入地了解情况,多方面听取各方面意见。“两总”谈话的角度不同,却让我们感受到中央的经济方针政策一个十分鲜明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又好又快地稳步发展。中央近些时来,频频召开座谈会,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来自各方面意见,并且党和国家领导人近期高频率地深入基层调研,正是为有效抵制风险,又好又快稳步发展好我国经济的具体行动表现。

  为什么必须“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才能“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只有“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形势恶化来临,才能不慌不忙,沉着应战,“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党和政府是人民的靠山,中央求稳求好,人民的生活才能幸福安定。是的,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但这个发展是稳定的发展,是基础牢固的发展,是“好”字在前的快速发展。发展不能保持稳定,没有牢固的基础,难免要吃“夹生饭”,走回头路,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 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这是总书记洞察国内外经济形势、审时度势所得出的英明决断。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相当严峻,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不断地影响渗透到全球的实体经济,大有延伸扩大恶化的趋势,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已成定局,而且各种不确定因素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很难预料。是的,中国经济这些年来的发展,无论是中国人驾驭市场的能力还是国家的经济实力都大大增强,而且与其它一些国家相比较,中国的经济有着相对较强的独立性,但是,中国经济毕竟已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已经与世界经济有着不可完全分割的联系。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经济正好比“风不静,树不止”。事实上,中国经济内部,由于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在各地各行业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未来,面对世界经济风潮,如果我们对形势的预料不充分,准备不周全,这种影响和冲击一旦来临,必然因为陷于被动而措手不及。

  “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当然不是不自信,恰恰相反,它是我们建立自信的基础。自信不是盲目的,盲目的自信是一种虚无和狂妄,而这种虚无和狂妄,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害人害己。“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也不表明我们的经济形势已经更加恶化,这一点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它其实是我们积极应对危机的一种健康和必要的心态,是我们战胜世界经济冲击的必要前提条件。措施越周密,准备越充分,我们就越有胜算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