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可谓硕果累累,但是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布满了的陷阱。这些陷阱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诱惑度,让政府决策者防不胜防。这些陷阱在短时间内也许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但是最终会严重损害自身利益,甚至导致经济发展的崩溃。在我国,很多地方政府本来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就是因为落入这样的陷阱而发展受阻甚至倒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总结他人的发展经验,借鉴他人失败的教训,以避免落入陷阱,是地方政府发展道路上的必修课。
经过笔者总结,筛选出三种地方政府在发展道路上极易碰到的极具诱惑性和隐蔽性的陷阱。
(一)过度工业化
前十年时间,我国各地的政府决策者对“工业化”崇拜之至,产生了许多错误的观点。他们把工业化与现代化相提并论,错误认为现代化就是高度工业化,于是纷纷放弃了农业发展,忽视了经济的生态平衡,片面追求工业化。大量工业企业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虽然创造了一些利税,但是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其恶劣。很多地方烟囱林立,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耕地被占用,农业被荒废,第三产业极度贫乏,除了工业,他们几乎一无所有。
事实上,现代化绝不是只靠工业化就能实现的。现代化要求产业结构合情合理,工业、农业、服务业各占一定的比例,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决不能牺牲一个方面去成就另一个方面。
因此,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工业极度发达的地区)在以后的发展规划中,特别需要控制工业化发展速度与规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多业并举,保持经济生态平衡。如果无序发展工业,会对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态造成破坏,最终恶化投资环境。
(二)落后生产力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方政府把经济发展集中依托在建材、煤炭等资源优势行业,这些没有科技含量、对环境破坏较大、单纯依赖初级资源加工型的产业被统称为“落后生产力”。这种落后生产力是我们发展道路上最具隐蔽性的陷阱,因为落后生产力也是生产力,它也能够推动经济,解决就业,为地方政府带来利税。但是落后生产力是一味慢性毒药,其“后遗症”非常明显。一方面它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生态恢复代价较大,阻碍了旅游、服务产业等新兴替代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它严重影响了地区形象和地区竞争力的提高,容易形成普遍的“资源依赖”风气,导致创新精神不足,不利于市场经济竞争意识的形成,不利于高科技行业的发展,阻碍了产业升级;同时,它使得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产业转型需要,劳动力素质低下,就业压力会越来越严重。
落后生产力容易滋生在那些自然资源丰富,但在发展上不思进取的地方。地方政府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必须严格把关,通过不断引入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升级换代。
(三)忽视环境成本
忽视环境成本,过度追求经济发展,最终导致环境、经济两空,是发展道路的又一个陷阱。这一幕在我国各地都在上演。最有名的例子是“中国皮都”——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
水头镇是全国最大的生猪皮革加工基地,一年上亿张的猪皮革产量,给当地带来滚滚财源。全镇有制革企业1200多家,日排放8万吨工业污水。忽视环境,最终遭到环境的报复。水头镇因制革污染造成当地农田作物几乎颗粒无收,弥漫在空气中的恶臭以及被污染的生活用水,严重危害着居民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水头居民各种怪病不断,当地青年征兵体检很少有人合格。江水变黑变臭,殃及下游,当地许多家庭不得不被迫举家迁移。
现在的水头镇,已经关停了近千家企业,同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环境治理,特别是江水淤泥毒素的清除工程,其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曾经富饶的中国皮都,现在又变成了一无所有,更失去了青山绿水。
发展不能只是“燃烧”——烧掉资源,留下污染,产生GDP。水头镇的教训已经充分表明,在发展的道路上,必须重视环境成本,保护青山绿水。只有守住生态环境的底线,才能实现美好蓝图。失去了青山绿水,即使富可敌国,也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