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卫嘴子”


把脉“卫嘴子”

 

谭汝为

 

     (按语)外埠友人询问:作为天津人,您如何看待“卫嘴子”这种说法。 兹撰此文,作为回答。如有不妥之处,敬请不吝指正为幸。

 

    有流传甚广的一条俗语:“京油子,卫嘴子”。说北京人“京油子”,北京人反感,认为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说“卫嘴子”,天津人却不认为是对自己的“遭改”。因为其中并不含绝对贬义,甚至带有某种程度的赞许。


   
首先,“卫嘴子”之说,是钦佩天津人能说,爱说,表达能力强。天津人说话的确活泼幽默,善于挖掘语言潜能,说出话来,内容丰富,词语新颖,洋溢着达观聪睿和燕赵豪情。天津亲朋街上邂逅,见面辄说“走,上家里说话去!”;在交谈末尾,就说:“咱今个说的,是哪说哪了”;临别时,意犹未尽:“您先忙您的,改日咱再接着聊。”可见:天津人见面,说话是排在第一位的。朋友见面,随意闲谈,无拘无束,无话不谈,无远不至——这才是知己!

 

    其次,天津人爱说话,是地理位置之使然。九河下梢,交通枢纽;漕运码头,河海相通;移民城市,五方杂处。天南地北的人聚到一块,无论经商贸易,还是装船卸货,第一要务,就是用语言沟通。——这是天津人能说会道的动因。

 

    第三,天津是商埠码头,九国租界,多元文化。当年,租界里住着末代皇帝、总统总理、部长督军、豪族贵戚、盐商巨贾、外国政要和高官寓公。南北文化交汇,东西文化相生,上层雅文化与下层俗文化在这里融合。于是,天津人经多识广,眼界开阔。——这为天津人提供了能说会道的广阔的素材。

 

    第四,受北方曲艺影响,天津人言辞犀利,一语中的;语言得体,擅长交游;幽默诙谐,富于创意。在调侃中表情达意,议论抒情。常能化干戈为玉帛,妙在以四两拨半斤!——这为天津人锻炼了非凡的口才和表达方式。

 

    另外,河海两鲜,应时到节,饮食文化,雅俗共存;百年风云,九国租界,中西餐馆林立。在这个大背景下,天津人好吃,讲究吃,也会吃。法、俄、德、西(班牙)式大餐,日式海鲜、韩式烤肉等欧亚佳肴,在天津食客如云;满汉全席、鲁川粤沪、苏闽湘鄂等菜系,在天津各呈异彩;牛肉泡馍、过桥米线、大盘鸡、烤全羊、农家菜、客家菜、各色火锅焖锅地锅等特色肴馔,在天津蜂起且走红。天津人是美食家,其饮食理念和评价眼光,体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多样化和创造力的四大特点。故“卫嘴子”之名,实至名归也!

 

    民国时《天津竹枝词》云:“口若悬河意气扬,跟头随处要提防。一班交际真如戏,够板还须讲过场。” 这里,“够板”指天津人言语实在、中肯;“讲过场”指天津人待客真诚,礼节周到。天津人在言语中喜欢夹杂俗语、谚语、俏皮话,尤其是现挂抓彩,妙语如珠,意趣横生,如沽水云潋滟,海河滚滚来。总之,天津人能说会道,能吃会喝——这就是“卫嘴子”!

 

    当然,说“卫嘴子”,也并不都是赞扬,其中也包含某些批评。例如:口若悬河,纸上谈兵——如李伯祥、杜国芝相声塑造的“李大白话蛋”形象。再如:天桥把式,光说不练——如马三立、王凤山相声《明天十点钟开始》塑造的不断立志,不断泄气的“你看我行吗?”的那个人物形象。天津人对自身,并不盲目矜持自夸,而敢于无情地解剖自身的缺陷和弊病,并给予辛辣嘲讽。——这种清醒的不护短的求实精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