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进化论:从功能到文化


首先说明一点,商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功能”。因此标题当中的“功能”是指狭义的“实用性”而言的。

我们在生活当中所使用的各种消费品,均是从单纯的实用性功能到向附带文化内涵方向演变的。

商品是有用之物,即“价值物”。作为商品,首先得具有某些用途,用马克思的术语来讲就是“使用价值”。这一点是非常自然的道理了。某些人因为商品物对其具有的某些有用性才会需要它,否则视之为无用之物而抛弃之。

成千上万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各自具有用途,满足着人们衣食住行玩各个方面的需求。但是,心理学对人的需求的研究指出,在人们的安全(生存)反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各种精神情感需求和文化需求会随之产生和发展。即人的需求本身是从基础到高级、从物质到精神文化、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演进的,所以,用于满足人之需求的各种商品的用途也随之而变化,呈现出一种“进化”状态。

各类商品无不如此。

食品从简单的原始的茹毛饮血的果腹功能发展到丰富多彩的各种“饮食文化”,例如“酒文化”“茶文化”等。现在的月饼已经早已不是人们用来充饥的食物那么简单了;穿衣方面则从兽皮裹身御寒到国际时装节上概念化的时装,已经远离单纯的保暖遮羞变成了炫耀美丽张扬个性突出品味的工具。甚至弄出个“文化衫”出来;住的方面,从遮风避雨的岩洞栖身到风格迥异的各式民居,再到现代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行”则从以往的单纯代步工具的舟车劳顿,到现今的汽车文化、游艇文化,到享受旅途等等。

商品伴随着人们需求演进而逐步演化的功能内涵,催生了一个专业,即“产品设计”。在现在产品设计当中,教授如何设计产品的实用性功能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讲授如何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即教授如何设计产品的外观造型、色彩、文化元素的加入等等。

商品进化的规律也给这个专业的人士提供了一条工作思路,即当发现一件产品再功能上已经改无可改的时候,就要在文化内涵方面下功夫了。例如自行车,从基本成型到如今,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变化其实很小,总是两个轮子一个三角架。但是,自行车依然没有被淘汰,它也在进化。轮胎要么粗狂有力要么纤细流畅,车架造型张扬主人的个性,色彩更是从古板的清一色黑到色彩纷呈一车多色,这样还不够就直接用极具文化意味的文字帖子车上表达主人的思想……当这些都被人们习以为常的时候,它还可以借最终的文化内涵——“环保出行”作为存在下去的借口。

 

时至今日,很多产品从一开始就是冲着高层次的需求而被设计和制造的,因此就有了五花八门的娱乐业,有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可以说,一种商品附带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是其进化并日臻成熟的表现。

 

不过话又说回来,“进化”一词本身现在也受到了质疑,被视为仅仅是某种价值观的表现。客观上讲某个运动过程前途叵测,是“进化”还是“退化”并无法客观区分。例如自行车这种产品被赋予“环保”意义,往往让人们忽视了其制造过程当中的严重污染,属于“眼不见心不烦”(真正环保的出行方式就是步行)。经济的规范领域应该是在“非必要需求”领域,而需求的非必要性正因为它不是“必要”的,意味着这种需求的满足过程本身就是“不自然”的甚至可以说是“反自然”的。所以,商品到底有没有“进化”还有一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