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摄影:向隽摄于2008宋庄当代艺术节
当谎言面对《生死豪情》
——再看《生死豪情》时才想起影评人是否在场
不知道为什么《生死豪情》成为一部被我们国内影评界忽略的影片?沿着这个线索我想到,一些趴在媒体的脏台子上混事儿的影评家对国产电影的指责,批评中国电影不够娱乐,我认为丫电影已经够娱乐的了,娱乐到除了娱乐,已经没有什么东西。
影评的意义是为了炫耀出奇魔幻的电影科技吗?是为了赞美所谓高明的影像艺术吗?是为了追逐悬念迭起的故事快感吗?看到那些所谓的影评家在喋喋不休地卖弄自己的这些电影趣味与时尚发现的眼光时,我不得不问这样一个本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当代影评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聚焦于影评存在的价值,就会发现影评人的哈巴狗情结,他们只会盯住媒体的趣味干着狗仔队的活计捞取稿费,根本不能提供最有尊严的影评参考。在我们日渐衰落的电影创作目前,甚至在汹涌的商业演绎覆盖了谢晋电影意义的当下,我们的影评人是否已经忘记一部电影在满足商业欲望的填充时,为观众筛选出欣赏电影时最应该提示的情感与思考意义。是《生死豪情》引发我提出这些问题,电影远去多年之后回视我们的观演环境,我发现这个问题更加凸显。
《生死豪情》这部电影,在大片竞相角逐的好莱坞不过是一部普通的商业影片而已,但其时代色彩又极为明显,及时反映了第一次美伊战争时期的美军对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的军事打击,这一点已经比当下国内的电影创作突出多了,因为我们的所谓大牌导演只会搞远离时代的所谓商业制作,根本没有心智接触现实。尽管《生死豪情》拍得十分商业好看,却没有一味玩弄战争大片的感官刺激,影片深入到战后对这场战争的某方面真相的检讨,提出了美国社会最基本的人本价值观念的维持和动摇,那就是一个老百姓都明白的问题,如何对待说谎?要真诚,不允许谎言存在,这也是美国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奥斯卡影帝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纳森尼尔·沙林上校在调查梅格·瑞恩饰演的凯伦·华登上尉牺牲的真相时,遭遇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结论,如何面对真相与谎言,在维持美国中央政府的粉饰时,主人翁陷入了面对自己良知的考验以及面对强大的政府预期结论的选择困境。同时,影片中沙林上校在调查过程中也围绕真实与说谎的困扰揭示微妙的犹豫心理,首先是他自己在夜袭行动中误击已方坦克导致战友死亡,而对据传是华登上尉怕死的传闻,如果说出真相,也会伤害善良的牺牲者父母的尊严和情感,毕竟,和平时代成长起来的女上尉自然产生的战争恐惧也是人之常情。这是一个多重纠葛,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处置调查真相,如何面对诚实这个基本价值。
由此,联系到我们的社会价值观现状,汶川大地震后的救灾诺言兑现与奖惩,官员业绩和官德的考核,奶粉事件以及类似监管信用的真伪,山西矿难中“封口费”丑闻的存在,官员的习惯性作假或者作伪证现象,如此大面积的信用缺失,已经使说谎成为普遍的麻木,严重危及普通公民的信用底线,人们谎言的麻木化必将影响一个国家的存亡。再看《生死豪情》这部电影,围绕怎么样对待国家英雄的精神评价,生者对死者有一番情感与事实的风波,豪情还是如此波澜壮阔,最终却又是最具有娱乐精神的宣扬了这个国家为什么会如此强大,这仅仅是一个电影创作集体的态度吗?面对谎言时,影片绝不含糊。最终观众会思考一个为什么:真正强大的美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强大的美国精神终于是这样矗立。
当疑团覆盖下的谎言呈现时,观众会为此诧感到异与震撼,好看的《生死豪情》就是这样让观众随着美军上校的调查轨迹有一场面对自己的精神检讨和影像体验。由此我在想影评的现实虚弱症,那些伪影评之伪就在于刻意地逃离触及所谓敏感思考,他们不敢这样持有批评立场,只能让我再来一回开心辞典式话语,一部电影除了纯粹的娱乐,还应该提供什么,特别是关注现实生活的人们,我们的影评家应该评论什么,离开了自己国家的现实语境,你能够给与人们怎样有意义的指导和共享性娱乐震撼呢。
2008-11-1 22:10
《生死豪情》简介
1996年,丹泽尔•华盛顿与梅格•瑞恩(Meg Ryan)合作,拍摄了军事题材影片《生死豪情》("Courage Under Fire")。在这部以海湾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中,丹泽尔-华盛顿饰演一位美军军官,负责调查女军官是否的确是一个英雄。
在波斯湾战争的夜袭行动中误击已方坦克的装甲部队指挥官纳森尼尔•沙林上校,在美国军方刻意掩盖丑闻的情况下调回华盛顿,担任授勋部门的闲职。他奉命审核女上尉凯伦•华登的授勋案,不料在调查过程中却发现几名不同身份的军人对华登因公殉职的真相人言人殊。究竟哪是真相哪是谎言,到底她是具有无畏勇气的英雄还是一个怕死的懦夫呢?沙林本人对同僚之死的内咎心理仍未稍减,却又受到新闻记者对误击真相穷追不舍,在心力交瘁之下,他决定不顾一切追寻军人的荣誉。编剧采取罗生门的模式来探讨何谓“勇气”,剧情具一波三折的戏剧性,导演爱德华•兹维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