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企业家“非正常死亡”之后


  没有一个人可以永恒,也没有一个品牌可以生生不死。死是规律,是必然,没有人可以侥幸,可贵的是如何能在个体的正常或非正常死亡到来之后有能让企业持续、永续的机制、策略、战略抑或基因,以至走得更远更健康

  不仅是当下,这绝对不是一个轻松和幸福的话题,它沉重得让我时常辗转反侧,甚至呼吸困难。

  1993年3月9日当上海大众总裁方宏纵身从高楼上跳下的时候,彼时没什么互联网,更没现在的“人肉搜索”能让我们去更真实更全面地了解方宏的苦闷或者孤独。即便是清廉自持、被社会誉为“桑塔纳之心”;即便是经营有方,被传媒誉为“中国艾科卡”,方宏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任何遗言,留给社会的只有叹息和哀思。

  2008年10月15日,台塑创始人、台湾工业之父、经营之神王永庆为亲察美国金融危机于赴美期间因心肺衰竭病逝他乡新泽西。10月23日,在王永庆灵堂前,从欧洲一返台湾的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携子郭守正三度行跪叩大礼吊唁,郭台铭说这是除了他父亲外第一次向长辈行跪拜礼,他甚至一度悲伤得站不起身,“王永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台湾工业之父,更是工业界领导,我们要学习他努力往前冲的精神”。——经营之神,不会停息的中国心跳!这也许是公众为王永庆精神道出的最高规格的写照。

  然而,2008年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让一些企业家要么逃废债务、跳楼自杀、销声匿迹,要么重大安全事故之下推卸责任责任、锒铛入狱、再无躁日。我们不禁追问究竟是谁把他们逼向了另外一极?人生?家庭?事业?财富?还是意志、精神的脆弱,心理的畸形?显然要真正回答好这个简单的生死问题并不简单。这些年,企业家非正常死亡已上升为社会的热点问题,那么从深层次看,那些企业家为何在商道中选择亡道?我们除了表达惋惜、哀思、沉痛、反思甚至愤怒,还应有什么?

  对于知名企业家自杀案屡见媒体的原因,社会学专家、心理学专家众口一词:企业家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长久的压力会改变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各种压力过大,心理精神难以承受,身体健康也受到威胁,最终或病发而英年早逝,或抑郁自杀而亡。事实上,总结起来,关于企业家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不外乎责任、决策、风险、人际关系、亲情、财富、安全、精神等种种,心理学家开出避免亡道的药方也是培养兴趣、释压、重视心理健康云云,但都没能从根本上阻止住企业家非正常死亡数字的上升趋势。

  在不能有效阻止个人意志的时候,我倒认为,与其单纯停留在分析非正常死亡原因上,倒不如放弃责怪、埋怨和谴责。企业除了应建立企业家非正常死亡等危机预警机制外,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应对意外,化解危机,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后续机制,解决非正常死亡后遗症,避免企业航船从此一蹶不振甚至颠覆的命运。

  中国企业家骨子里似乎都认为自己永远是英勇不屈的斗士,是铁血金刚,是钢铁长城,实际上这样的企业是很危险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永恒,也没有一个品牌可以生生不死。死是规律,是必然,没有人可以侥幸,可贵的是如何能在个体的正常或非正常死亡到来之后有能让企业持续、永续的机制、策略、战略抑或基因,以至走得更远更健康。

  值得铭记的是,早在几十年前,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就对“非正常死亡”做了安排——富人使用剩余财富的方式有三种:传给家族和子孙;死后捐给公益事业;由财富的主人在生前就做出安排,用于造福社会公众的事业。他坚持认为,有钱人在道义上有义务把他们的一部分财产分给穷人,因为所有超过家用之外的个人财产,都应该被认为是让社会受益的信托基金。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纵然企业家非正常死亡原因千万,但最具杀伤力的无疑是有关财富,在财富的追逐中有人以大众福祉为终,他们失去了自我却成就了大我,有人以小众利益为始,他们占有消耗得越多非正常死亡的几率就越大。在通往死亡的窄门中,有人选择大我,有人选择小我,在通往财富的宽门中,有人最终选择放弃,也有人一直选择占有,但死亡的价值天壤之别。

  非正常死亡包蕴了太多的个体意志,研究非正常死亡之后的企业、个人案例,我们进一步发现,中国企业亟待完善继任的危机预案,中国企业并没有真正进入愿景层面,实则更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构,缺乏真正健全的董事会。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分析企业、企业家非正常死亡死法时呼吁,除了政府、政策环境的松绑,解决市场公平准入、融资难、创造和谐环境等外,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企业家自身的强体健身,弄清楚什么是有为和无为,学会疏导和宽容,拥有大局观和归属感。大而强固然好,小而强也是不错的目标,不必去硬争大而强。勉强把企业做大,未必能够抗风险。否则,“病死”、“拖死”、“找死”、“压死”、“憋死”、“老死”等等都是灾难。

  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言,对领导能力最后的考验就是看企业能否获得持久的成功,而这需要不断地培养接班人才能完成。

  经历过“非正常死亡”的乔布斯更是一语中的、大彻大悟:不要按照别人的意愿去活,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有限,不要让别人聒噪声淹没了自己的心声,最主要的是,要有跟着自己感觉和直觉的勇气,同时,还要有放下勇气的勇气。壮年中猝死的一代“武圣”李小龙,即是警钟。无论如何,感觉和直觉早就知道你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的都不重要。

  即便如此,我仍觉得有必要重复一下避免走向亡道的几点忠告:企业家们,请把心理保健放在第一位;日常多重视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多培养一下高尚生活情趣;多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多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工作生活平衡;多在帮助他人中体味到生活和人生的价值;不要活在别人的意愿中,不要试图拔苗助长,应把企业做健康、持久。

  以死为始,以生为终。不在巨富中死去,也不在浅薄和无知的非正常中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