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较彷徨,为啥?还不是金融危机惹的祸,电视、报纸还有媳妇,一个劲的说“钱,省着点花吧,经济不景气,企业大量裁员”等等,诸如此类的消息把俺搞的是一点信心都没了,靠,真是“憋”的慌、“怕”的慌,真怕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吃没得吃、喝没得喝,就这样郁闷了好几天。
一日,朋友打来电话,闲聊了一会儿,话音一转就转到金融危机上来了。
朋友说:现在国际贸易真TMD的不好做,上半年还能勉强混口饭吃,下半年金融危机给搞得只能在这里等死,现在手里压着一批货,老外出尔反尔不要了,实在是不知道该咋办?给想个招呗!
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行了,哥们,现在金融危机搞得我拉大便都得省着点手纸,别说给你丫的搞营销了!
沉默良久,朋友冒出一句:如果消费者都是你这样的话,那岂不是我有机会了嘛?
嗯?我靠,这是什么道理?追问道:老兄,接着说?
朋友边整理思路、边絮叨着:哥们,你看,现在中国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和美国的金融危机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美国的金融危机直接导致的是老百姓手里没钱花,因为美国老百姓的消费者方式是超前消费,手里没钱、银行给“垫”,所以金融危机一爆发银行手里没有现金了,老百姓自然就没钱了,没钱了还消费个屁呀!而中国不一样,中国是习惯性的储蓄消费,金融危机对老百姓消费的影响实际上不大,消费者的手里不是没有钱,前一阶段国家公布的数据还显示中国老百姓的储蓄在急剧增加,所以中国老百姓手上可不是没有钱,只不过现在在媒体的渲染下以及物价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老百姓对未来产生了某种悲观情绪导致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从以前“买好的”到现在“买合适的”,仅此而已!而消费者的基本需要与需求是没有变化的,唯一变化的是消费者消费观念(也就是我们说的消费者欲望)你说对吗?
“是——啊,哪……”
“别急,老兄听我接着说,如果上述情况成立,我的机会就来了,俺现在手里这批货在国内市场很少销售的,价格不高、设计新颖、质量也不错,这些产品以前主要是供给国外市场的,在国内基本上是没有销售的,而且这属于老百姓生活当中的必需品、快速消费品,如果我现在拿到我老家那个地级市里去卖,找几个经销商,肯定好卖!”朋友兴奋了起来。
朋友一番论述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姑且不论朋友之说是否可行,因为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但反思自我,却发现自己整天谈营销、论大势,却往往忽略了最为本质的东西而去追求那些“形而上”的所谓理论方法,结果导致“乌云来了”却失去了基本判断力,因为你已经陷入到了“程序中”,却失去了判断事物发展与变化的基本立足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你要么是“人云亦云”、要么就是“闭耳不听”,这难道不是我这几天出现“愚蠢的惶恐状态”的真正原因嘛?
佛说悟道有三个阶段,其一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其二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其三为见山即山、见水即水;学习成长、与此同理!
金融危机,好啊!
政府说这是一次百年难得一遇的良机、趁此机会正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社会福利的机会,以前一直以为这不过是政府的权宜之计、为的是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现在看来政府是真正的智慧啊!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没有太大实质性的变化的,需求与供给受到了影响但不是质的影响,是量的变化,所以,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政府来讲恰恰是一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社会和谐的机遇。
金融危机让政府抓住了“涅槃”的时机,也让自己实现了一次专业上的提升,金融危机,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