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分析传统植物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园林实践,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以期能够探索出既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又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植物配置手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配置;文化内涵;可持续发展
植物不仅是人类衣食住行医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人类精神寄托的重要媒介,植物的花、果、叶、色、姿、韵无不深深地吸引着古人,因而使得主要由文人参与建成的传统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及其景观表现出丰富而深沉的文化内涵及多样景观表现手法,这对于当今时代的园林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1 传统植物配置
1.1 溯源
植物作为传统园林的要素之一最早出现在殷、周时代,它的功能主要是用于观赏,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深受儒道佛文化思想影响的文人士大夫们更多参与造园,使得植物不仅仅是古典园林中主要的内容之一,而且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中国独特的植物文化。
1.2 植物的文化内涵
园林植物在文人的经营下,总是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植物在古人的眼中是高尚品格的象征,它美丽、纯洁、善良;它潇洒、挺拔、俊健;它有勇气、有智慧、通人性,具有人本性中的一切美好东西。因此,为文人士大夫们所欣赏。于是,植物便成了文人士大夫们抒发闲情逸致的载体。“要知此花清绝处,端知醉面读《离骚》”(徐致中赞)和“梅以韵胜,以格高”(范成大《梅谱前序》的梅花;“本无尘土气,自在水云乡;楚楚净如械,亭亭生妙香”元人郑云端《咏莲》)的荷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轼《于潜僧绿筠车》)的竹子;还有“深谷幽兰”;颇具雅逸美的菊花,无不是文人们的审美对象,也因而有了“听雨轩”、“梧竹幽居”、“翠玲珑”等寄情于植物这样的娱乐休闲活动。
不仅仅如此,植物更是文人士大夫们人格力量的物化,借植物文人们的自我、政治理想得到更充分的传达,蕴含着某种更深邃的哲理启迪,如留园“古木交柯”景点借古柏、女贞凌寒不凋、四季常青的自然特征,抒发园主的自傲精神;拙政园“留听阁”借残荷象征着园主傲世、坚贞和生命不息、精神不败;狮子林的“双香仙馆”用冬梅、夏荷以自我勉励和自我标榜。
传统植物配置——番禹佘荫山房中的莲花
1.3 植物配置手法
1.3.1 讲究诗情画意
深受儒道佛思想影响的文人大夫们经营园林植物景观时全凭诗格取裁: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私家园林拙政园就有以诗格取裁的植物主景二十多处,其中按春景取裁有:“暗香疏影楼”、“雪山云蔚”、“兰雪堂”、“海棠春坞”;夏景有:“芙蓉榭”、“嘉实亭”、“枇杷园”、“听松风处”、“绿漪亭”、“涵青亭”;秋景有:“梧竹幽居”、“待霜亭”、“秫香楼”;冬景有: “留听阁”。还有其它以诗格取裁植物特色景观为主景的。留园、沧浪亭、网师园等私家园林也不例外,其中有取自王维名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问梅阁(狮子林);沧浪亭中的的翠玲珑、依玉轩都是以竹为主题的景点,前者取“日光穿竹翠玲珑”,后者按文衡山“倚楹碧玉万竿长”的诗意来指导植物配置意图的。
1.3.2 重意境
意境就是情与景相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中国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多为怀才不遇、贬官谪居或仕途坎坷的文人画家命题立意或参与建造的。他们造园如作诗文,如画图画,总要抒发一种感情,表达一种意愿,追求一种理想,这就是意境。而这种意境是含蓄的、朦胧的,它所蕴含的象征意味和深层寓意常常令游人难以准确地颔悟、把握,因而又常借园林题咏形式来表达出来。典型例子如:拙政园中的兰雪堂和玉兰堂同样以玉兰为主景,但各表达的意思又有所侧重,前者是借玉兰所含“独立天地间,春风洒兰雪”内涵寄托他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即他的人格象玉兰一般高洁;而玉兰堂前的玉兰则标榜自己姿貌秀美、才华出众;另外,拙政园中的远香堂、留听阁景点,也同样是以荷花为主景,但前者于远香堂前池中浓墨重彩植满荷花以突出主题,借“香远益清”词意表达了主人在污浊的世界里仍能洁身自好保持君子品格;而留听阁则借枯荷的一个自然生理现象(叶体虽枯,但根体未死,来年必生机盎然)来表达园主那种坚贞不屈、永不言败的精神。借植物抒情言志可以说是古典园林最典型的一种方式,其内涵之丰富、表达方式之高妙,令世人叹为观止。
2 传统植物配置继承与发展
传统植物配置只是服务于少数人的审美需要,而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及行为活动的需求。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应学习其丰富的配置手法,兼收并蓄世界园林植物配置的精华,运用新科技、新材料,强调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塑造出“诗意的景观”。
2.1 现状
桂林植物园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建立的十大植物园之一。植物园处于热带和亚热带的过度地区,以收集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植物物种为主,重点是广西特有植物、石灰岩特有植物、稀有濒危植物以及各类经济观赏植物,现引种收集近3000种,国家保护植物180多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回归自然愿望的增强,植物园又集科普、旅游于一身,综合多种功能,植物园已建成裸子植物区、珍稀濒危植物园、奇珍植物精品园、竹园、杜鹃园、桃花园、金花茶园、棕榈苏铁区等专类园区,整个植物园花木繁茂、空气清新、环境宜人,但游人观后深感遗憾:没什么可看。据此,我们在研究了传统植物配置手法的基础上,本着“科学的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的理念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特色,结合植物园物种保存、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园林旅游等功能,对植物园从植物景观的层面上作了一些规划,使植物园能成为植物的世界,精神的乐园。
2.2 继承
传统植物配置讲究诗情画意、重意境其实际就是造园设景要立意,要有文化气息,这对现代园林植物配置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桂林植物园目前植物景观分三类:一是已成熟成型且颇具文化内涵的群体植物景观;二是有明确审美信息但不成景的尚待借助造景手法处理完善的群体植物景观;三是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学术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的单体植物景观。
对第一类景观我们借鉴传统植物配置中的匾联题词破题,从诗画中找出相对应的字、词、意、诗、联并携刻在景石上或匾额上或亭榭上,从而使景观与意蕴相交融,让游人获得丰富的审美内容,如:“岁寒三友”、“垂柳弄影”、“幽林听泉”、“群芳争艳”、“芭蕉图”、“竹径”、“竹林清趣”、“满山跑”等。
对第二类,根据景观表现出来的审美信息,借助其它配景元素,以古代山水诗文或以现代文学作渊源与蓝本,将中国文学渗入到以植物为主体的景观中,且以诗文中的词句或句意为景点点景命名。“沿溪行”取于淘渊明《桃花源记》中景观;“华灯丽影”取自“木棉树英雄,南国风情。年年花发照天红。两翼排空横枝展,未云何虹?世纪新来急,燕舞莺歌。众木群芳竞相争,傲寒先发雄姿现,独放豪情”(某一阕《浪淘沙》词)。;“梅影坡”取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相思坪”取自“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蟾宫折桂”取于“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这一枝。”(《晋书•却诜传》);还有竹园的揽翠亭、精品园中的静心榭等。
对第三类中的有较高观赏价值、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单体植物景观很多,我们可以选取其中的一百多种以文字的形式将其历史、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它们的栽培知识、园艺知识、生态知识等刻于景石上或铭牌上置于合适的位置,让游人明确易懂景观内涵,不同程度丰富景观内容、深化层次。如北美红杉(Sepuoia sempervirens)景观,它是前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送给中国植物园表示中美友好的,我们将这个故事刻于景石上置于树前,起到了很好点景作用。广西特有植物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它是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彇于1965年发现的,从此,金花茶一举成名天下,也因而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第一位,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科研价值、经济价值、药用价值,我们可以将这些内涵刻于景石上,让游人获得丰富知识,大开眼界。象这类景观很多,如“活化石”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ides);“克癌能手”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有“中国的国树,东方的圣者”之称的银杏(Ginkgo biloba);“千年开花”的铁树(Cycas);“不朽之木”、“栋梁之材”的楠木(Phoebe bournei);“益寿茶”之称的苦丁茶(Ilex latifolia);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的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恐龙主食桫椤(Alsophila spinulosx);有“活血的圣药”之称的龙血树(Dracaena);水稻祖先“野生稻”(Oryza);名贵中药材“杜仲”(Eucommia ulmoides);为纪念我国植物学家钟光先生而命名的“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等。如果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挖掘出来并以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游人会获得丰富的认知,特别是中小学生会受到很好的科普教育作用。
2.3 发展
2.3.1以人为本
传统园林只满足少数富有阶层玩赏品味,反映古代文人雅士“出世”的消极思想;而现代园林则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因此现代植物景观应融入富时代精神的活动内容,强化人的参与。所以植物选择我们不再一味强调“病梅枯荷、古藤老树、铁干缪枝”,植物景观特别是标志性景观、园区主景及专类园区都是符合当今积极入世的人的审美需求的。如灿烂芳菲的桃花园景观、满山红遍的杜鹃园、既有花大色艳山茶花又有晶莹剔透的金花茶植物的金花茶园、端庄静雅的苏铁区、气度不凡胸怀坦荡的董棕林。植物景观风格明朗、大气、开放。植物空间也不是只供少数人休息、观景,而是满足大多数人的活动。如桂花林荫广场、玫瑰广场、健身道、桃花阵、大型紫藤亭架等都集观赏、休息、娱乐、交流、活动于一身。
2.3.2洋为中用
在现代植物景观营造中,存在一些误区,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对称式的整形植物景观,一味地采用规模大图案式布置及大色块、大草坪配置,而忽视它的场所精神、文化特色及经济性,使得这类景观因管理费用过高而不能正常运作,同时因缺乏创新精神也怨声载道,而得不到人们的认可。
桂林植物园植物景观配置在吸收西方植物配置的基础上,考虑场地允许及景观需要的前提下,配置了几处大草坪及大色块,其中大草坪有以董棕林为主景置于草坪自然重心处的、有以象征中美友好的北美红杉为主景配以世界著名园林树种南洋杉置于草坪视线焦点处的、有以苏铁群植于草坪周围形成空旷自然草坪的、有以雁山四宝为主体散置草坪上的几处大草坪,这些草坪分布于大门口附近、主要园区入口和园区构图重心处,大草坪理由有三:一是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董棕、苏铁、雁山四宝、北美红杉等植物的自然美、人文美;二是极大地满足了游人对开放景观、草坪绿色度的需求;三是满足了游人集散、休息、娱乐、交流的需要,特别是中小学生多时,草坪是最集中、最宜开展活动的场地。另外,要形成“鸟语花香”的植物世界,色彩特别是大色块也是不可缺少的,故除了建立木本花专类园区外,我们在大门口、精品园入口广场、桃花园草坪上大面积种植以草本花为主体的大型花坛、花带、花境,以满足游人对鲜花的审美需要。同时,在一些园区园路两边根据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及色彩搭配原理,采用1米一个品种布置成种类繁多、色彩丰富的花境、色带,这样既丰富了色彩又增加了植物种类。在外国园展示区则用轴线法布置一系列对称的乔木、灌木及图案景观,极大地丰富了植物园植物景观;也利用一些易造型的植物如黄素梅、福建茶、九里香、三角梅等修剪成各种动物形状集中在某个活泼空间展示,以满足中小学生的好奇心。
2.3.3 生态
古代造园也有一定的生态意识。《书经•禹贡》中:“峄阳孤桐”;《花镜》中说:“花之喜阳者,引东旭而纳西晖”;陈从周在《续说园》中也说:“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厅之南”。这些都是光照问题。《花镜》中:“松柏骨苍,宜峭壁奇峰”,这是适应耐旱的特点;“绿窗分映”(《长物志》)这是按芭蕉叶片硕大,极易招风而形成的景观等。此外,植物配置还讲究种间种内关系及落叶常绿的搭配。古人尚且如此,作为现代特别是作为物种保存、科普旅游观光的植物园更应从不同层面不同深度配置植物景观,使游人获得全面而深刻的生态知识,提高生态意识,让人人都参与设计,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保护环境之目的。
桂林植物园植物点线面规划中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点上有精品园中古稀植物区(按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演替规律配置的)、特有植物区(布置了本地有代表性有特色的四种观赏植物)、趣味植物区(收集观赏价值较高的室内植物)三个景点就体现了生态特点,且此园是作为科普旅游讲解的重要景区。面上有金花茶园(建园于标本园南侧,标本园建园历史久已形成良好的半荫环境,特适合金花茶生长。)、杜鹃园(建于山坡上)、竹园(有平坦的地形、人工做成的水环境)。线(植物园主干道及园区交界处)的生态规划更是作为近期工作的重点。根据地形、土壤特点和已有的植物种类、植物群落,按生态理论中的斑块和廊道的原理,模仿本地群落特点,种植一些阳性观赏树种: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樟树(Cinnamomam camphora)、木荷(Schima superba)、大叶栎(Castanea fissa)、银杏(Ginkgo biloba)、冬青(Llex purpurea)、青冈栎(Quercus glauca)、樟叶槭(Acer cinnamomifolium)、大花第伦桃(Dillenia turbinata)等,有些地段也种植了木荷林群落、大叶栎群落、桂林锥栗(Castanea henryi)林群落、广东含笑(Michelia tsoi)林群落等。这样形成了荫蔽半荫蔽的多样化小生境,再按本地群落特点配置其它耐荫的山茶、油茶、含笑、大叶女贞、杜鹃等小乔木、灌木及乌毛蕨、石韦、金毛狗、板兰根等地被植物以丰富景观层次,同时也更好地保存物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