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共同成长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火炬计划二十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二十周年。作为中国第一个高新区,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觉醒和崛起的一个缩影,中关村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引领着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方向。
长城所作为国内成立历史最长的民营咨询机构之一,从创业之初即已立足中关村,并始终把中关村作为自己的大本营,把“研究中关村、服务中关村”作为使命,参与到中关村的研究和发展决策当中。十五年间,长城所承担了科技部、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发改委、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委托的与中关村相关的各类课题一百余项,涉及到战略发展、土地规划、产业发展、文化与制度建设等众多核心问题。
中关村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在十五年的咨询实践中,长城所大胆求证,得出“中关村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科技园区”的论断。事实证明,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基本实现或接近“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的目标,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增长极。
中关村二次创业,既是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我们深入研究中关村的开始。在长城所成立之前,我时任《中国民办科技实业》杂志编辑部主任,杂志便以笔谈的形式连续发表了37位企业家关于“二次创业”的看法,名为《实业家谈“二次创业”》。长城所成立后,1994年7月,我们启动了中关村“二次创业”课题,开始比较深入的研究以创新理论为导向的二次创业。1994年末,我们又承担了“中关村二次创业‘六化’战略”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六化战略(资本股份化是企业二次创业的体制基础;技术创新化是企业二次创业的动力源泉;管理科学化是企业二次创业的组织保障;产业规模化是企业二次创业的发展方向;融资多元化是企业二次创业的现实选择;经济国际化是企业二次创业的必然趋势)。记得当时北京市副市长胡昭广和试验区(中关村的前身)领导听取完长城所的汇报后,当场决定从市长基金中拨款作为此项课题的后期支持经费,并指出二次创业的研究要持续下去。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十年之后,中关村整体二次创业战略的研究再次启动。而此时,长城所对二次创业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了,我们提出了中关村发展的新模式:一是“以制度创新为平台,围绕四大要素解决动力源,重点解决四大创新”,二是建立“双轮”驱动机制。促进中关村的产业发展的“双轮”,一个是“新型产学研”机制,这是也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方式;另一个是企业、中介和政府的互动加速机制。关于这个研究,我们与戴卫主任和各位副主任进行了多次的交流,研究成果对中关村后来的各项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经过几年的实践,“二次创业”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内容。1995年区域创新研究在中国仍然是个空白。当时长城所和试验区签定了《提高中关村区域创新能力调研》课题的合同,而研究方法当时存在很大争议。最终,课题组采用了我的用网络观点研究的构想,但该怎么研究和使用,存在着很大的迷茫。正在这时,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汪星明教授从国外带回了一本《网络与全球化》的书,这本书后来对于《中关村区域创新》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课题成果得到了多方的好评,记得当时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周元评价道:“这个课题确实是份很不错的报告,是真正从区域创新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我很喜欢这份报告!”现在,区域创新和区域创新网路已经成为各个地方政府的重要议题,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持续的发展也得益于区域创新的探索。
中关村是中国知识经济的发源地。1997年,在知识经济的概念刚刚走入中国视野之时,长城所便开始花很大力量来研究这个问题。当时,试验区研究中心完成了一份相关报告,我们对这份报告进行了内容补充和要点提炼。1998年3月,在知识经济的讨论很热烈的时候,长城所和试验区在科技日报上发表了一个专版,题目是《中关村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说法由这篇文章开始真正落地,我们对知识经济做出了明确的解答。1998年7月7日,我们又在理工大厦的会议室召开了“知识经济与中国”的学术讨论会。会议邀请了朱厚泽、李慎之、吴明瑜、吴象、何伟、理夫等二十余名社会各界专家。这次讨论会后,长城所花很大的精力研究知识经济,很快我们又把精力转到知识管理上。
从1997年开始,在北京市科委、北京试验区管委会、国家科技部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长城所承担了“中关村知识型企业调研”等多项知识管理研究课题。这些课题的完成,使得长城所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有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5月,我们与北京科技网共同开发建成了国内第一个专业中文知识管理栏目——中国知识管理网(www.chinaKM.com),在当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专门举办了以"咨询公司的知识管理"为主题的研讨会,我还受邀为阿尔卡特通信公司中国分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做了主题为"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培训。
1999年,我、刘志光、武文生主持编撰了《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一书。2000年,长城所成功搭建自己的知识管理平台,同时制定了一整套知识管理制度,为平台的高效运行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目前此平台已经在多家企业和政府机构成功复用。2002年初,长城所又编撰了《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一书,这也成为国内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首部著作,指导读者如何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导入实践。
如果说中关村二次创业的研究是我们持续跟踪和关注中关村的起点,那么《中关村“十一五”产业规划》和《中关村“十一五”总体规划》则是对中关村全面的总结,也是中关村未来发展的指南针。关于中关村“十一五”产业规划课题,长城所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和精力。当时,分管产业的郭洪副主任刚刚上任,我跟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沟通,逐渐确定了长城所关于将重点细分产业作为规划核心的观点。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和诊断,课题组最终遴选了七个大的细分产业领域,确定了中关村重点产业发展的“一加二”思路,即电子信息产业加生物医药产业加环保新能源产业。后来管委会又提出中关村不仅要有产业规划,更重要的还要有相应的产业促进方案和重大项目促进方案。于是我们又增加了这两个方案,即《中关村“十一五”促进重点细分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中关村“十一五”重大项目实施方案》,这两个方案与《中关村“十一五”产业规划》共同促进了中关村重点产业的发展。
中关村“十一五”总体规划启动的时间比较晚。这个项目是由戴卫主任负责,长城所全程参与,也集中了管委会各处室主管负责人的力量和智慧。中关村“十一五”总体规划借鉴和参考了前面各个规划的优点和经验,并采用了已有的对中关村研究成果的精华,最终经过市发改委审定通过并发布。
在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园区
在火炬中心的支持下展开对世界一流园区的研究。06年春节前,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杨跃承处长给我打电话,说火炬中心准备对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以此来推动国内科技园区参与国际竞争。当时,在《国家高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集中精力建设三类园区,第一类是世界一流园区,其主要功能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第二类是创新型园区,其主要功能是要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重要使命;第三类是特色园区,其主要功能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成为重要载体。当时,长城所除了对国内中关村了解较多以外,对国际上几个科技园区的发展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长城所随即就成立了两个项目研究小组,一个是对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园区如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法国索非亚·安蒂波利斯、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韩国大德和我国台湾新竹科技园进行现状、模式和关键成功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二是对国家高新区的内生增长路径和机制进行分析。项目小组研究得很深入,5月份我们取得初步研究结论,认为世界一流园区主要符合四个特征:即是新产业的发源地;具有很强的内生增长机制;集聚了大量的创新要素;具备前沿的文化和模式。
5月17日,我作为火炬中心特邀专家参加了上海张江主办的张江文化节,在“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论坛”上我作了题为“探索自主创新道路,创建世界一流园区”的演讲,对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特征作了阐述,并提出了加速器、产业联盟和设施管理等几个具体发展模式。这次论坛取得了较大成功,就是这次会议长城所与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6月1日,我又在北京海淀稻香湖宾馆举办的“全国高新区主任高级研修班”上作了题为“中国高新区的自主创新道路——高新区产业内生机制和路径分析”的演讲,系统的阐述了新时期下高新区如何探索内生增长机制,并设计了从产业、企业和机制三个层面推进高新区的创新与发展。
与斯坦福亚太研究中心的交流有助于长城所增强对硅谷的理解。亨利·罗文教授是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的资深名誉研究院,曾经在1967-1972年间是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的总裁,其在全球高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广受称赞。07年7月,受我所高级顾问赵慕兰的邀请,罗文教授与玛格丽特·宫·汉考克女士来到北京,期间与我、赵慕兰等就全球高科技园区的比较研究进行了探讨,我向罗文教授一行详细介绍了长城所在过去十余年的研究领域及研究成果,并就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进行了交流。罗文教授对长城所研究领域的广泛涉猎感到惊讶,并邀请我们适当时候到斯坦福交流。果然,5个月后我和赵慕兰收到了罗文的邀请函,邀请我俩参加08年1月份在硅谷举行的一个全球性研讨会,此讨论会的主题是“全球高技术区域的创新指标比较”。08年1月14日,我从上海踏上了飞往美国的班机,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美国之行。第一站就是硅谷,在会上赵慕兰重点介绍了长城所近些年在高技术区域创新指标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做了补充发言。我的发言确实让与会专家很意外,我的观点是美国中央政府对硅谷不够重视,政府作用发挥不够,若要使硅谷取得长久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政府促进作用。而这种观点与美国主流学术界的观点是相悖的,因而被罗文教授认为“这个想法是不可取的”,这也反映出两国不同体制下思维的差异。我在美国一直逗留了两个月左右,重点考察了纽约曼哈顿、好莱坞等等区域。
为张江、深圳、武汉高新区提供咨询服务。自从研究了世界一流园区之后,与国内的几家高科技园区逐步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张江高科技园区主要是关于张江科技城的规划研究。张江作为浦东新区六个功能区之一,科技城一直受到较大重视。从06年8月启动工作一直,项目小组5个人就一直呆在张江,走访了几十家企业、机构和专家,规划成果《张江科技城发展战略规划》也在张江集团、张江功能区办公室、浦东新区等多个部门征求意见,获得一直好评。与深圳高新区的合作始于06年年底,主要是关于深圳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方案,与深圳高新区高新办的张恒春副主任交流过多次,探讨如何促使创业更为活跃、企业成长更为迅速,此次合作非常愉快,长城所也因此与高新办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与中国光谷——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合作则是在今年年初,重点是对高新区现有产业进行梳理和分析,寻找新的产业增长点。这次合作也非常愉快,我们的工作成果和专业性获得了高新区领导的充分认可。
关于空间专业化
空间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在长城所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就一直在倡导空间专业化的理念。“分解分解再分解,集聚集聚再集聚”这句话,我在中国说了整整十余年,这句话的本质含义就是要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分解,进而形成专业化空间。这与产业模块化的理论内涵不谋而合。可以这么讲,我国的开发区建设从八十年代起步,一开始就是综合性园区,那时由于没有经验,只能建设综合性园区,并不知道园区要有产业特色和产业定位。随着后来对产业发展规律、产业空间布局规律的深化认识,才发现园区发展的最终是要形成专业化分工,要走专业化道路,于是我们就逐渐提出了专业园的概念,也就有了后来我们所提及的“一区多园”战略。“一区多园”中“园”在中关村最初提出时,可能不是指的专业园,而是指“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等带有综合色彩的园区,但后来的园区形态基本上是专业园,如中关村软件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等。从综合园区到专业园区,是园区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飞跃。在随后的发展中,长城所为我国几十家专业园区提供了咨询服务,这些园区的产业领域多样化,包括软件、生命科学、光机电、装备、环保、新材料等等,涉及的价值链环节包括研发创新、总部运营等等,提供的咨询服务包括产业定位、空间规划、生态工业园、政策评估等等。长城所在专业园的咨询服务方面已经形成了专业化的模型、工具和理论支撑。
我与特色产业基地的渊源。特色产业基地是是火炬计划为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兴起和发展而提出的政策工具。仅两年来,我作为火炬中心的专家参加了多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的论证和评审工作,也为部分特色产业基地提供了咨询服务。实际工作中,感觉这些特色产业基地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但是在发展模式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特色,尤其是如何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部门间联合支持、发挥地方资源特色、寻求中央部门支持方面需要再上新台阶,这也是特色产业基地在新时期碰到的共性问题。
——本文为《中国高新区》杂志投稿
2008-09-27 | 新材料企业的资本运作与商业模式创新
2008-09-26 | 三鹿事件显示政府技术管理的缺位
2008-09-22 | 创新,怎么都行
2008-09-19 | 后奥运时代,中关村将走向何方?
2008-09-18 | 为实施区域政策呐喊
2008-09-16 | 王德禄:火炬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前瞻性成果
2008-08-29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关村(九)
2008-08-28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关村(八)
2008-08-27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关村(七)
2008-08-25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关村(六)
2008-07-19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关村(三)
2008-07-17 |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关村(二)
2008-09-09 | 宁波高新区如何走高端
2008-08-18 | 世界一流高新区:将区域政策进行到底
2008-08-04 | 专业园——产业模块化的典范
2008-07-28 | 什么是高技术产业?
2008-07-23 | “深圳19条”带来新希望
2008-07-21 | 深圳高新区应更多地解放思想
2008-07-11 | 转变发展观念,推进科技园区土地集约利用
2008-06-25 | 科研机构何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