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故事:孝子带母走天涯!



    重阳节里话敬老,中华孝子真不少,知恩图报父母笑,说说一民好中好!
   
    王一民,1925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塔河县。他曾在沈阳市工作过多年,1987年,大兴安岭大火之后,52岁的王一民到大兴安岭地区,开了一家小工厂,也挣了一些钱;可是,10多年之后,他的这些钱,也就贴补着家用,花得差不多了。90年代末,王一民的妻子已经去世多年了,王一民本人也闲在家里多时了,他90多岁的老母亲在哈尔滨的弟弟家里住着,王一民去哈尔滨看望母亲。
    弟弟家里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是,弟弟对老母亲还是很照顾的;只是母亲年事已高,行动很不方便,常常只能在家里守着。老太太一辈子下来,还没离开过黑龙江,生性乐观开朗的她,虽然现在年岁大了,可还是很想到外地去看一看,她尤其想去南方看看。王一民想:现在给母亲多少钱,母亲也吃不了用不了了;如果能带母亲到外面去走走看看,一定会让母亲很高兴的,那也是对母亲最大的孝敬。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而浪漫的想法:蹬上三轮车,带上老母去旅游!老母听老儿子说要带她出去转转,高兴得像个小姑娘。就这样,老儿有心、老母有意,老儿带着老母,在2000年的时候,开始了他们的三轮车全国游。老儿找来辆三轮车,在后车斗上,搭了一个小布棚子,为母亲遮风挡雨;在车斗里,还放了些被褥和路上要用的东西。老亲在这随车的小帐篷里坐定了,老儿蹬着车子上路了。此时,老儿已经75岁了,可身板挺硬朗;而老母已经98岁了,身体也不太好。
    母子二人从东北出发,一路南行到了浙江。王一民说,他们刚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二、三千块钱,为了省钱,他们是能省就省,有时甚至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有时候实在没钱了,王一民就给老娘买碗面条,母亲吃完了面,他只喝点汤。幸亏有很多媒体对他们母子的故事做了报道,被感动的百姓们纷纷慷慨解囊,才使他们的旅行能够得以继续下去。在杭州,他们母子的三轮车过钱塘江大桥的时候,又被过路群众认出来了。一位骑车经过的中年妇女停下车来,掏出一百元钱,硬塞在王一民的手里;王一民说不要,中年妇女说:“我在黑龙江插过队。”一句朴素的话,却饱含着一位老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深深眷恋。
    路上也会碰到一些小麻烦。在绍兴街头,王一民专心地蹬着车,没留意路边一个带着绍兴毡帽的中年汉子支着的甘蔗摊;三轮车过去,把人家支着的甘蔗架子撞倒了,其中的二根甘蔗也压坏了。毡帽汉子不依不饶了,一定要让王一民赔,他让王一民把那压坏的甘蔗拿走,给6元钱,算是王一民买下了那两根甘蔗;好性子的王一民给毡帽汉赔着好话,说甘蔗就不拿了,赔2块钱吧。正争执不下的时候,一位过路客认出了王一民,他扒着车棚上的小窗户往里一看,看到了在车上坐着的老太太;他赶忙说,这就是电视上说过的那个带着母走天涯的大孝子,他这一说,人们都围过来看王一民母子。毡帽汉不好意思了,甘蔗的事也就算了。
    王一民拉着母亲这一路走着,有时候找家店住下,也有时候走到天黑了,还没见个人家,他们只能露宿在荒郊野外。让记者感叹的是,他们母子从来也没有碰到过坏人的侵害!我想:这样一对母子,一个风烛残年的百岁老太太,和她那孝心满怀的、也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老儿子,对任何侵害都不会有太多的反抗力了;也因此,再残酷卑劣的人,在这人性的巨大光芒面前,还能产生多少坏心眼呢?
    路上的吃住困难,在王一民看来还不是主要的;最让他烦恼的,是疾病的困扰。由于长期的日晒雨淋和汗水浸泡,也由于不能及时地擦洗身体,王一民的腿上长出了一条条的带状疱疹,又痒又疼,异常难忍;可他又舍不得花钱去大医院治疗,只能在路过的小卫生所里,买点药,吃着对付着。即使这样,他还是要在老母面前,极力做出无所谓的样子来。他悄悄地给记者说:这事不能让老妈知道了,否则老太太上了火,就更麻烦了。
    说来也真怪,老太太在家的时候,时常会有病;可是,自从老儿子拉着她出来之后,老太太居然一路上什么病也没有。不仅如此,老太太的心情也特别好,不管是在绍兴街头的露天戏台看大戏,还是在绍兴著名的咸享酒店吃小吃,老太太都兴致盎然的,看戏的时候,高兴地像个小孩子,吃什么胃口都挺好。这让王一民心里感到莫大的安慰,他心说:自己苦点、累点算不了什么,老太太有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兴致和这样的快乐,王一民觉得太值了!
    从浙江到了福建,从福建又到了广西,这已经是2002了。王一民一直惦着一件事,那就是2000年,在母亲过98岁生日的时候,他没能为母亲准备一碗生日面;2001年,母亲过99岁生日的时候,王一民想:这回无论如何,要在母亲满百岁的最后一个生日里,让母亲吃上一碗生日面。母亲过生日那天,他们来到了广西一个有着童话般名子的小镇-葡萄镇。在小店里住下来之后,王一民就忙活开了:小店里有张桌子,王一民找来一张干净的报纸,铺在桌上,这就成了案板了;他又找了个矿泉水瓶子,差不多是粗粗圆圆的瓶身,就成了他的擀面杖了。当地人不常吃面食,所以,要买到面粉很困难,王一民跑了许多店家,才买到了一点点面粉;他心说,够母亲吃就行了。
    王一民用随身携带的小盆和好了面,然后,就在他自制的案板台上,用他的瓶子擀面杖擀起了面。瓶子很短,擀出来的面饼也不可能很大;擀好之后,他用小水果刀,把面饼切成面条。面饼很小一张,面条也就很短;面条的宽窄和长短都不太均匀。王一民找来小锅,在小店的房间里,用电炉给母亲下了碗生日面。他还买来了两个鸡蛋打在面里,让母亲的生日面看起来更有质量一些。忙活了半天,在这个陌生的小店里,王一民好容易给母亲做好了生日面。他拿碗盛着,双手捧着,把面端到了老母亲面前,让老太太吃面。
    老太太看着儿子忙活了半天,心里满是感激。这个时候,她会觉得,她这一辈子养儿太值了!她觉得她活到这百岁的年龄,太值了!老太太像太多的父母那样,对于儿女的孝心,更多地是感动在心里,而不会在表面上多表示什么的。老太太知道,这个时候,儿子最希望的,就是她能把这碗饱含深情的面,全部吃下去。老太太捧起碗,大口大口地、香香甜甜地,吃着、喝着。儿子自己没有面吃,但是,他却比自己吃了面还要高兴。看着老母亲吃得很香,老儿子在旁边高兴极了:他一面拍着手,一面为母亲唱着生日歌。尽管老儿苍老的声音有一调没一调的,可是他唱得很认真也唱得很投入。在这路过的小店里,母亲脸上满是笑容,投入地吃着她儿子亲手为她做的生日面;儿子在旁边一脸的真诚,一脸的欣喜,他无限深情地为母亲高唱着生日快乐歌!此情此景,怕是木头人、石头人也会感动地热泪盈眶吧!
    王一民带着母亲继续走着,有时候他会感到很累,可歇一歇,他还是继续蹬着车子,执着地前行着。老太太时不时地叫着儿子的小名:宝清;她会在晚上室外露宿的时候,隔着布帘子,对她那在车前面靠着睡的儿子轻声说一句:“夜里凉,别忘了把被子盖盖好”。就这样,母子两人相互关照着、相互惦记着、相互依靠着、相互温暖着,继续着他们在中国大地上的孝心之旅。
    历时四年多之后的2004年年初,几乎走遍了全中国的这对母子,回到了哈尔滨。不久,在旅途中跨过了她百岁生日之门的吴会珍老太太,带着对母子亲情深深地满足,带着对人间真情深深地留恋,心满意足地走了。儿子王一民没有悲伤,也没有遗憾,他感到很欣慰:在母亲这世纪人生的最后几年,他用他的孝心、他的爱心、他的真心和他的诚心,为母亲送上了一份最珍贵的生日礼物,他圆了母亲最大的心愿!
    在现在这个人们越来越忙碌了的社会里,在许多人为了个人名利而舍生忘死的社会里,在太多的子女借口工作和学习很忙,而懒得给父母打一个电话,甚至几年也不回去看一看父母,我尤其要给大家讲一讲王一民带着老母走天涯的故事。不管时代怎么变换,不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变化,自古至今,都有一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比如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比如人们对亲情的渴望。我们要感谢大孝子王一民,和他那未必知书但却很达理的母亲吴会珍,在这四年的时间里,用他们的亲生实践,给我们演示的这个真情故事。我想,不管过去了多少年,这个故事都会被人们永远地记住的,真实、真心、真爱、真情,具有穿透时空的魅力,它们是人类永生的追求,永远的梦想和永恒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