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考察小岗村的样本意义


    金秋时节,江淮大地稻黄豆熟、瓜果飘香。9月30日,胡锦涛在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和省长王三运等陪同下,深入田间地头、龙头企业、农户家中,同干部群众共商农村改革发展大计。30年前,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率先实行“大包干”,迈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30日上午一到安徽,总书记就驱车前往小岗村考察。(2008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定于10月9日至12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国庆前夕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是对小岗村改革发展的充分肯定和极大关注。考察期间,总书记就当前乡亲们最关心的3件事进行了一一解答,给全国的农民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为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前景作了最生动的诠释。 

    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了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而提到中国的农村改革发展,不能不提“小岗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因首先在我国实行“大包干”而闻名全国。“小岗村”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要了解当代的中国,要了解中国的农村,要了解中国农村的改革,就要从了解小岗村开始。1978年末,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了手印,成了中国农村“分田到户”这一重大变革的引路人。 

    小岗村的“大包干”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个大包干协议,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在保证国家税收和集体收入不减少的同时,使农民富裕了起来。小岗村的改革,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促得全国农民不断走上富裕的道路,过上幸福的生活。 

    小岗村大包干前后的变化说明,中国没有懒人,所谓的懒人是由于制度和管理办法造成的,如何使人由懒变勤,调动人们的积极,也要了解小岗村的变革历程,小岗村的改革是各行各业人们都要关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岗村的30年变迁,也成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小岗村的今昔变化自然也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在党中央支持推动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在全国迅速推开。3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让八亿农民尝到了甜头。在以专题研究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为主题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来到小岗村考察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心“三农”工作、情系农民群众的博大情怀。总书记在看到小岗村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而感奋、高兴的同时,归纳并一一回答了乡亲们当前最关心的3件事——“希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能够保持长期不变”、 “希望党和政府能够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不断得到改善”,真可谓说到了农民的心坎里,温暖在百姓的心窝里。 

    在谈到乡亲们“希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能够保持长期不变”时,胡锦涛说,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就乡亲们提出的“希望党和政府能够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总书记表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中央将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乡亲们关心的第三件事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不断得到改善”。胡锦涛明确说,中央对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高度重视,将继续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胡锦涛最后对乡亲们说:“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环境搞整洁,使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总书记充满关怀和期望的一番话,让乡亲们个个喜笑颜开。有了中央的英明决策和长久政策,农民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总书记对乡亲们当前最关心的3件事的归纳与回答,犹如3把开启农民未来和希望的“金钥匙”,这是对农民群众历史主人翁地位的最大尊重,也是对农村改革发展的“充分而有保障”的尊重承诺。如今,安徽省小岗村已经从当年的“分田到户”发展到了新型合作化,为总书记提出的“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新主张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和注解。相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会在一些制度安排方面,为农村改革发展更好地“保驾护航”。中国农民明天会更好!



新闻链接: 

    江淮金秋话农事--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农村考察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