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路先锋
--记襄樊铁路分局襄樊工务段巡道工、共产党员严永学
(本文收入湖北省经贸工委主编《党旗飘飘》(1998))
他走着,风里、雨里,不管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呼啸,他都在走着,每一步都是0.54米(两根枕木间的距离),在9公里的线路上,他已走过了8万多公里的里程,相当于绕地球两圈。
他很平凡,也很普通,就象自己脚下的钢轨、枕木和道碴,默默无闻地承担着千万斤的重担。在平凡的岗位上,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展示着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风采。
他,就是铁道部“火车头奖章”获得者、郑州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襄樊铁路分局襄樊工务段董岗工区巡道工严永学。
“干巡道这个工作,要的是责任,
靠的是眼睛,凭的是党性……”
十八年前,严永学从荆门工务段调入襄樊工务段,在该段琚湾领工区董岗工区任养路工。在工务段,干养路工比干其它工种要舒服得多,技术性强,是个技术活,不值夜班,这在铁路行业不当夜班,可说是半个机关干部的待遇了,工资收入也不低。而巡道工作却是个苦差事,一个人单独作业,严格按巡回图规定的线路巡回检查,不管何种天气,都要风雨无阻。慢走、细看、勤了望,发现处理故障、迎送列车联控、小补修防护作业等都要在一次巡回图中完成。由于经常弯腰检查,经常风雨中作业,许多巡道工的脊背过早地弯曲了,有的还落下了风湿之类的疾病。而董岗工区管辖的区段又是长区段的巡回,线路两旁很少有村落,白天除了偶尔通过的几趟列车以外,有时几乎看不到一丝人烟;到了夜晚,尤其是漆黑的夜晚,一个人走在寂静的旷野上,各种不知名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真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加之这个区段的线路设备修建于六十年代,现在要承受九十年代的运能和运量,设备磨损快,更换频繁,是全段管内工区巡回线路最长的区段,更增加了巡道工的小补修的工作量和巡回检查的劳动强度,巡道之苦可想而知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一些巡道工不安心本职工作,纷纷闹着要求改职。然而,这个时候,干着舒服工作的严永学却三番五次地找到车间领导要求改职当巡道工,并且还专挑工区最远、扣件设备磨损严重、更换频繁的线路作为自己的责任公里。对严永学的这种选择和做法,当时,许多人不理解,一时间,风言风语便向他迎面扑来,有的说他傻得盖了帽,有的说他自找苦吃,还有的说他想呈能、当先进……面对这些冷言冷语,严永学并没有在乎,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党员,又是党小组长,就要干别人不愿干的事,要挑别人不愿挑的担子,这才算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就这样,严永学干上了许多人不愿干的活儿,成了一名巡道工。可是,养路工和巡道工是两个不同的工种,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作为一名巡道工不仅要具备养路工的本职业务,而且要有扎实的腿功和眼功,要耳听四方,眼观六路,要慢走线路、要细看钢轨、扣件、接头,还要勤了望、迎送列车、防护作业,及时处理临时线路故障,确保线路畅通。汉丹东线每公里线路铺设枕木1840根,董岗工区管辖的9公里线路,光枕木就有上万根,平均每两根枕木之间的距离为0.54米左右。人们平常行走一步的距离是0.75米左右,而对巡道的规定是,按巡回图每小时20-30分钟一公里,一个巡回必须走钢轨两边的枕木头,步子大了或小了,脚就可能踏入道心或踩在枕木边缘,使脚受到伤害,巡视中两只眼睛不能直射地面,而要细看左股的钢轨、扣件,无形中增加了行走的难度。这些条件的限制,严格的规定,要求巡道工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责任心。刚开始巡道时,严永学感到脚是那么的不听使唤,不是踏出了枕木外,就是不到位,一个班下来,脚、眼、脖子、腰乃至浑身都象散了架似的难受。面对困难,严永学并没有胆怯,而是迎难而上。他认真地练起了脚功、腿功和眼功。那些日子里,只要有空,他不是虚心地向工区其他巡道工们请教巡道的秘诀,就是在家里、在工区的院子里、在工区边的线路上用模拟的方法掌握巡道的技巧,走起了小碎步(巡道要求的就是这种),练起脚功和腿功,在线路上对照书本假设小故障,练起了眼功,脚练起了血泡,眼也肿了,有时做梦都还想着这些活,有几次把睡在旁边的妻子都给惊醒了。终于,严永学以一颗恒心,用艰辛的付出,很快熟悉了本岗位的业务知识,练就一身的“硬功夫”,受到车间和工班职工的啧啧称赞。白班,他严格按巡回图作业,认真细致地检查每根钢轨和设备扣件;夜班,他借着信号灯发出的微弱光亮,坚持慢走、细看、勤了望,决不放过任何蛛丝蚂迹。
严永学常说:“干好巡道工作,吃好巡道这碗饭,靠的是一双眼睛,要的是一种干劲,作为一名党员,还凭着一种党性,一种责任感。”只要是严永学当班,无论是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还是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他都全神贯注的巡视着,从不让一点故障从自己眼皮底下溜掉。94年6月的一个电闪雷鸣、了望程度极低的夜晚,当他冒雨巡至汉丹线K261+500M地段时,发现枕轨扣件被人盗卸25套,见此情形,他立即在出事地点设好防护措施,在维持列车运行的条件下,又冒着迎面扑来的雨水,几次跌倒,又几次爬起,浑身湿透的他跑步返回工区扛起备品赶回故障地点,借着信号灯的灯光,一块一块地将被盗扣件全部补齐,当看到列车以正常的速度从他面前飞驰而过的时候,他一下子累得瘫坐线路边的泥水坑里,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95年12月的一天,严永学象往常一样又开始了巡道作业,当巡至K268公里处时,他把视线投向第45号轨右股的夹板,他停下来仔细看了看内外侧夹板,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于是,他就又向前巡去,但总觉得有什么有些不对头,走了不到两步,他立即扭转身赶了回来,用纱布细心地擦去内侧夹板上的锈迹,发现了一条长30毫米的裂纹,原来,小裂纹被厚的铁锈遮住了,不仔细耐心地观察还真不容易察觉呢。他用石笔作了记号,回去后告诉工长进行了处理。过后大伙惊奇地问他有什么“特异功能”,严永学笑了笑说,没什么“特异功能”,心细点就行。从此后,工区的职工便送给了严永学一个“神眼”的称号,只要是严永学巡道,任何故障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十八年来,他检查发现和更换的伤损夹板达730多块,增补扣件600多套,防止各类事故上百起,象一位“铁路守护神”日夜警惕地巡视着董岗工区管辖的9公里线路,上万根枕木头处处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滴,用两只“铁脚板”在9公里的地段上已累计行走了8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两圈。他的行为,无形中感染了工区的其他巡道工,鼓舞了他们的干劲,董岗工区管辖的线路连年被段、领工区评为最放心的巡回区段。
“咱是一名普通的巡道工,大事儿干不了,但夹板断了,我可以换;螺栓松了,我可以紧……我觉得身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多干一些实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人把吃喝玩乐当做自己的追求,还有的人把赚钱作为自己的追求,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现象大有市场。然而,面对物欲的诱惑,严永学却不为所动,他始终认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只有把干好本职工作,把多做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才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呼,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对工作严永学是那样的热情,一提起工作,一干起工作来,他就仿佛有使不完的干劲。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工作是他的命根子,工作是他的欢乐,工作是他的财富。他干的是巡道工的活,根据规定,巡道工除了巡道中的小补修外,还要承包一定的责任公里的搞小补修。巡道之余,他不是一头沉在自己的责任公里地段上搞小补修,就是协助工区其他职工进行线路维修养护。大伙说:老严,休班了,该好好休息一下了,何必搞这么辛苦呢。严永学却嘿嘿笑了起来,让我休,可我那里闲得住啊。说完仍埋头干起了工作,听着他的话,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大家只好无可奈何地摇起了头。
1993年12月的一天,严永学刚上完中班,准备回去休息片刻,这时候,听到工长说车站东头两组道岔出现故障,便立即放下巡道用的工具跟着大伙赶到现场进行抢修。大伙儿怕累坏了他的身体,劝他回去早点休息,可他硬是不肯,撑着坚持与大家一起干到次日凌晨1点,待故障处理完毕后,他才拖着自己散了架似的身体回到了家里。
1994年7月的一天中午,工长接到报告,说工区管内K268公里处的接头夹板发生双折急需更换。妻子因为学校考试,叮嘱他中午做午饭,老严刚把一锅饭放在煤炉上,就听到工长喊人到现场更换夹板,他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工区,扛起夹板就随工长直奔现场。待处理完故障回到家里时,一锅饭黄烟直冒。原来是他匆忙中忘了关炉门。这时妻子和孩子正好放学回来准备吃饭,看到了眼前这一幕。两手油泥的严永学站在炉子边,不好意思地向妻子作了解释。理解他的妻子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走到工区门口的小商店里买了几包方便面,一家人凑合着解决了这顿午餐。
1995年是全路安全基础建设风风火火的一年,汉丹东线是全局的安全标准线建设按期达标的线路,董岗工区无疑是这次验收的重要区段。为使工区的达标线建设顺利通过铁路局组织的检查验收,严永学主动承包了工区管内的最东头和最西头的共计两公里线路为自己的责任公里地段。为了将自己承包的线路区段整成样板,休班的日子里,每天凌晨4点半左右,他就携带妻子以及休假的孩子,带着干粮和水走上线路了。铲草皮、清水沟、整道床、紧扣件……没出多长时间,他所承包的两公里线路,不但被领工区、工区树为大家学习的样板,段里还专门组织其他车间的干部职工到他的责任公里地段学习取经。
面对许多赞誉,严永学总是说:“咱是一名普通的巡道工,大事儿咱干不了,造不出原子弹,发明不了火箭,但夹板断了,我可以换;草长高了,我可以铲;螺栓松了,我可以紧……我觉得身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多干一些实事。”多么朴实的话语啊,象支撑钢轨的道碴一样那么实在,那么坦诚。多少年来,严永学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时刻都在用行动实践着他入党时的誓言。
职工们说:“他的心中装着工区,装着工区的9公里线路,装着我们每一个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在襄樊工务段,严永学有个“闲不住”的绰号。工作时闲不住、休息时也闲不住,仿佛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只知道奉献、奉献。这个有着28年党龄的朴实汉子,自打到工区的那一天起,每天清晨当大伙们还在熟睡之时,他就早早地起床了,一个人将工区的院里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工余时间,当别人正在打牌下棋,他却为清洗工区厕所、疏通排水沟、平整工区泥泞小路而忙碌着。他刚到工区上班那会儿,工区食堂旁有一座小山似的煤碴,是他利用休班时间,用双肩一担一担地挑走,用汗水把通向工区的一条泥泞小路铺平。十八年来,严永学义务奉献900多个工作日,相当于18年干了20年的活,清理侧沟3000多米,清挖泥土40多立方米,收集零散道碴170多立方米。熟悉他的人说:18年来,严永学很少因为私人的事情向工区、领工区请假,即使段里特批给他的假期,他也都放弃了,把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也许,在他的生活中,只有工作着、劳动着才是最有意义的,只有奉献才是人生最快乐的。
严永学不仅工作上带头,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且不断用自身的表率作用去带动身边的职工,感染他们,教育他们,以心换心。他身为工区的党小组长,为了更好地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他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现场和职工家中。他给自己定下一条标准,就是每月必须抽出两天时间上线路与大班(线路工)一起作业,既当教员,又当政委,与职工群众交心谈心,用爱心温暖着大伙,化解他们心中的忧愁。工区职工张传国的妻子因病去世,中年丧妻,真是人生最大的不幸。正在这时,沉入悲痛之中的老张又遇上车祸住进了医院,这双重的打击顿时使张传国绝望了。面对张传国家中所发生的不幸,严永学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那几天,只要是休班时间,他便同妻子带着慰问品来到医院,安慰老张。又委托妻子为张传国牵线搭桥,把妻子学校里的一名优秀教师介绍给了老张,帮助他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从此,老张如同枯木逢春般焕发了青春,工作更有了干劲。工长马文庚的妻子要外出务工,由于上学的孩子无人照顾,夫妻俩正为此发愁,老严和妻子一商量,主动将马工长的孩子接到自己家中。由于孩子患有残疾,吃饭、穿衣不方便,严永学的妻子就帮小孩穿衣,照料她吃饭,带她上学,晚上辅导她的学习,使马工长安心抓好了班组的各项管理工作。
严永学的家庭并不富裕,夫妻俩一个月的收入不足千元,家里上有八旬的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生活相当拮据,可他却总把金钱看得很淡泊。不过,他有时也会把金钱看得很重,那就是当他人家中遇到麻烦事、当集体有了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很少考虑自己的困境。前年四月中旬,当时,正值建线达标最为繁忙的时期,领工区人手少,资金紧张,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这时,严永学从董岗工区徒步十几公里赶到车间,将一千元奖金捐给集体支援建线。去年12月份,他再次来到领工区,将平时节省下来的两百元钱捐给党支部,请求用于安全建线奖励基金。这些钱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对老严来说其份量就可想而知了。这拿出的不仅仅是钱,而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工作、对事业的一颗忠心。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提起这些感人的故事,工区的职工们无不动情地说:“老严的心中装着工区,装着工区的9公里线路,装着我们每一个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他。十八年来,严永学先后30多次被铁路局、分局和段授予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双文明先进生产者等光荣称号。1997年5月,为表彰严永学为铁路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他“火车头奖章”。可是,面对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誉,严永学仍然那么谦虚,他总是说,党和人民给他的荣誉越多,他越感到自己做的不够,越觉得更应该多为铁路事业作出点什么。
夜幕低垂,凉风习习,严永学戴好防护帽,背上帆布包,扛起长扳手,又去巡道了。星空下,两条锃亮的钢轨正奋力向前延伸,似与天接,人们忽然发见,远方的晨曦中,一个孤独的、高大的背影正在坚定地前行,他的身后,不知何时跟上了一群追赶太阳的人。
护路先锋
评论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