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还不强
从媒体披露的一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判断:中国经济规模已经有了,但是,还不强。
第一,中国依靠高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资金密集型增长,导致能源需求迅速增加及就业的缓慢增长。在1993年至2004年间,就业每年仅增长1%。最近几年,每年就业机会的增长幅度还在下降。
第二,在中国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平均每小时的劳动力成本仅为1美元左右,对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商而言,中国成为了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与此同时,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也难以大幅度提高。
第三,中国已成为大宗商品需求的一个强大源头,这有利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及澳大利亚等资源丰富的高收入国家。2005年,中国在全球锡和煤炭消费中所占比例为33%,钢铁消费占32%,铁矿石和锌消费占29%,铅消费占26%,铝消费占23%,而在石油方面仅占7%。中国害怕原材料涨价,如果原材料涨价,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就会被压缩。
第四,中国仍严重依赖外国的技术诀窍,而其本土企业仍然较弱。中国工程专业大学生人数的确比美国多4倍,但他们大多数人的水平都差得很远。中国仅十分之一的工程学及IT专业毕业生具备在全球外包中竞争的能力。中国大学的教育质量之差,课程设置之落后,教师之不负责任,举世罕见。
第五,2004年,中国的人均GDP是印度的2.5倍(以市场价格计),而家庭消费仅比印度高出三分之二。中国人因为社会保障体制落后,而不得不压缩即期消费,增多储蓄。
第六,在2001年至2005年之间,投资对于总需求增长的贡献度超过50%。经常账户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2001年为1.3%,2007年猛增至7.2%,而2008年的预测比例为9.1%。其结果是,商品和服务的净出口,2007年带动总需求增加了四分之一,2008年还将增加五分之一。中国目前的经济扩张,显然是投资和出口主导型的。并不是国内需求带动的。世界经济一有风吹草动,中国经济就遭受打击。这显然是中国经济脆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