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的发展战略必须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及其消费需求相适应。经过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80年代中期一举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到90年代中后期农产品供求关系出现了重大转变,农产品供给短缺局面全面结束,“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日趋突出,以增产为主要目标的“产量农业”发展战略走到了尽头。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针对农业发展面临重大阶段性变化的形势,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重大决策,要求各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农业发展战略由“产量农业”向“效益农业”的重大转变,它的核心是让市场机制在农业领域中充分发挥作用,推动农业全面走向市场。特别是当时一句“什么来钱就种什么”的口号,唤醒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先导作用。200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针对农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顺应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趋势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规律,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大决策,要求各地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推进农业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着力推动农业走上经济高效、产品安全、技术密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农业发展战略的又一次提升,是在农业领域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农业发展战略从“产量农业”到“效益农业”再到“高效生态农业”的不断提升,使浙江农业全面进入了向现代农业快速迈进的新时期。
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是为了简单地迎合市场需求而对农产品生产的数量进行调整,而是为了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而对区域农业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并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做大做强区域特色农业。浙江从鼓励农民“什么来钱就种什么”到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促进资源多样、气候多宜、物种多类等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推动园艺、畜禽、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加快发展,农业区域布局由“小而全”转向“大而专”,农业“块状经济”格局加速形成;从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到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种子种苗业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经营机制灵活等经济优势的充分发挥,推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壮大提升,同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产加销为序”的资源主导型向“贸工农为序”的市场主导型转变,把资源优势型产业和特色产品改造成为竞争优势型产业和品牌产品,农业产业结构由“平面式”转向“立体式”,农业“龙型经济”格局加速形成;从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到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促进信息、资金、技术、市场、品牌、种子种苗等农业综合优势的充分发挥,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和农产品市场的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到省外建基地、在省内搞加工、向国外拓市场”的格局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