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说,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现在,又有经济学家说,2009年可能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中国经济走到目前阶段,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但是,本人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长足发展,中国经济只是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拐点而已,这样的拐点是自然形成的必然的暂时阶段,正如人的自然成长过程一样,当到达青春期时,男孩子自然会出现长胡须、喉结突出、声音变粗等生理上的显著变化。然而,某些经济学家看到中国经济出现从未见过的异常,就大肆惊呼,甚至开出各种各样的药方,企图消除这一变化,其实是很愚蠢可笑的,有如把青春期的孩子通过药物治疗,强行使之回到少儿状态。
目前在经济上出现的问题是令人忧心的:股市大跌、房市萧条、人民币升值、出口减速、GDP增长明显放缓、通货膨胀高位徘徊等等,恰如其分地印证了温总理的话。
但是,中国经济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而是某些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形势的错误评估和判断影响了政府,从而作出了错误的决策。错误的经济政策是导致今天经济局面的根本原因。
一 经济形势判断
中国经济的发展本身并无特殊性,只是从束缚生产力的计划经济向解放生产力的市场经济转变。但是,中国毕竟是大国,特别是人口大国,解放生产力所产生的经济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仅改善了国内13亿人的生活状况,也对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其庞大的过剩劳动力数量所导致的低廉劳动力价格和其他闲置的廉价资源(包括土地)以及巨大的潜在市场等优势,吸收和引进外国过剩的资本和技术、管理等,从而发展了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点很低,直到80年代后期,经济总量才形成一定规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才显现出来。曾经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存在大量隐性失业的劳动力,生活水平是极其低下的。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但是,由于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虽然,农村隐性失业有所缓解,但无法全部转移,在隐性失业还大量存在的压力下,供求关系决定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还是相当低下的。然而,正是劳动力成本的低下和其他资源要素价格的低廉,中国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低端产业方面发展迅猛,且具有不可竞争的优势。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已经成为夕阳产业,需要转移,中国正好承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落后产业转移。
中国在低端产业方面的迅速崛起,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表面看是东南亚国家金融系统出了问题,而本质上是其实体经济出现了问题。由于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早于中国,在低端产业方面已经占领着国际市场,而中、高端产业还没有形成,而且,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劳动力价格不低,已经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但是,中国劳动力的价格和其他资源价格远低于东南亚各国,而生产的又都属于低端产品,具有类似特性,无疑形成了竞争关系。中国巨大的生产能力和不可竞争的成本优势,势必会抢占东南亚各国的出口市场,对于主要以出口拉动经济的东南亚各个小国必然会受到致命的打击,这就是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的根源。然而,表面上却反映在金融领域出现问题。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很低的情况下,东南亚各国忙于引进外资,大兴土木,西方国家也看好东南亚市场,乐于投资。但是,当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影响逐步增大时,东南亚各国出口利润降低,出口市场份额减少,人们渐渐意识到,到中国投资才会更加有利可图。许多西方的投资自然转移到中国,曾经在东南亚的投资也流向中国。导致曾经看好东南亚经济的热钱和一切可以撤退的投资都迅速撤离东南亚,这就是所谓的东南亚金融风暴。
中国经济的崛起虽然造成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给某些地区经济带来了消极影响,但是,更多的是积极影响,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西方发达国家步入80年代,经济已经从辉煌的顶峰步入长期的衰退期,从广场协议以来,日本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和欧洲经济也处于衰退中。而中国的崛起不仅使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重新创造财富、焕发活力,而且,大量的低端生活用品廉价的输送至发达国家,使发达国家的民众享受极其低廉的商品,无疑大大提高了西方发达国家民众的生活水平,不仅阻滞了衰退,而且,西方发达国家也因此步入了经济增长和振兴的繁荣时期。可以说,中国的崛起带来了西方“黄金十年”,即从1996-2006年。我们都知道,日本首相更换是非常频繁的,然而,小泉纯一郎却稳坐首相位;美国的总统克林顿和小布什为什么连任?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其实很简单,西方是民选政府,老百姓所关心的主要是自身的利益,经济的发展给百姓带来了实惠,老百姓是拥护这样的政府的。正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带来了西方经济的繁荣,才使西方各国国内出现罕见的政局稳定。
中国加入WTO,进一步融合到全球经济中。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产业的分工,虽然中国暂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但是,不可能永远处于低端。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处于产业链的中端,而且,在某些领域已经到达了产业链的高端。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而成为制造业强国已指日可待,这的确令人鼓舞。
中国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了产业链的中端,一个大国的迅速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对世界和自身产生深刻影响。
当中国接过西方国家的夕阳产业,却对西方国家的就业没有大的影响,而西方国家的民众却能享受如此低廉质优的商品,无疑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福利。但是,当中国到达产业链的中端时,却对西方国家产生了不利影响。
中国在达到产业链的中端时,虽然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和其他资源价格有所提高,但是,相对西方高福利国家,中国产品依然具有绝对的价格优势。一方面,中国出口的低端产业因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资源成本的上升而价格提高,必然会降低西方民众的生活品质和福利;另一方面,在中端产业方面也因巨大的成本优势抢占西方发达国家曾经拥有的市场。中端产业并不是西方发达国家愿意放弃的,但中国强大的竞争优势使西方的中端产业节节败退,许多的西方中端产业企业会逐渐向外转移或衰败、甚至破产倒闭,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将呈现上升势头。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美国的金融创新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美元的霸权赋予其过度创新的特权,即使创新失败,大不了再多发行美元而已。当然,美元发行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的,但是,相对于通货膨胀给本国经济造成的损失与美元贬值所带来的利益(美元贬值会使美元储备国遭受重大损失,美国因此受益)是值得的。房地美和房利美最终由美国政府接管而免于倒闭的厄运,就是最好的说明。不是政府金融监管不力,而是政府有意放任金融过度创新、放弃金融监管!
在“黄金十年”时期,美国的GDP年年增长,就业形势也很乐观,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在人们对经济形势乐观预期下,金融机构进行了大胆创新,购房者可以以零首付的形式购房。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而使美国民众的支出负担加重,而且,在中端产业方面,中国的竞争导致美国的一些企业外迁、裁员、倒闭,从而使失业增加,民众的生活水平下降,美国经济衰退的迹象显现。曾经以零首付购房的民众因生活成本的增加、收入的减少、甚至失业而无法还贷,这就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
表面上看,次贷危机是金融机构过度创新引起的,本质上,是中国经济强大的生命力导致美国经济必然衰退的结果。次贷危机本身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无关紧要的,即使没有次贷危机,发达的西方国家陷入经济的停滞和衰退的命运不可更改。但是,次贷危机又是重要的,它是西方发达国家由盛及衰的标志性事件。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了经济的衰退,但是,却无力回天。一方面,全球经济的日益融合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可能遏制中国的发展,如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话,也只能是两败俱伤,西方的衰退将更加明显,民众是不可能答应的;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如果想脱离经济全球化的话,也必将引起强烈的衰退,给其自身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中国经济向好的大趋势是很难更改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将长期处于衰退中,但中国的经济却会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处于强劲的增长和发展阶段。
弗里德曼曾经说过:世界是平的。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劳动力收入、科学技术、管理科学等诸多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也正是因为差距的存在,融入世界经济给了我们发展的重大机遇,缩小这样的差距需要中国人民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合符经济规律:世界是平的。
二 中国经济遇到的暂时困难
A、关于农产品价格上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大量的隐性失业劳动力的存在不仅保障了城市用工的增长,而且,因其廉价,使中国的产品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因此,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得以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对农民工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隐性失业的农村劳动力也相应地持续减少。大约在2005年左右,珠三角、长三角先后出现了民工荒。这一事实表明,随着农村隐性失业的减少,农民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收入增加。当农民的收入接近其成为农民工的收入时,农民希望成为农民工的愿望降低了,所以,出现民工荒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中国的发展在继续,城市用工在继续增加,所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以改善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状况是必然的举措。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如此迅猛,以至于农村人口中逐渐出现隐性失业的劳动力消失,甚至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
今年暑假期间,我特意去湖南一些地方作调查,湖南属于丘陵地区,农业效率很低。我发现,农村土地撂荒比较严重,有些水源很好、阳光充足、很适合种植水稻的田地也荒芜了,更不要说,那些水源不好、而且比较偏僻的土地了。一些本来可以种双季稻的水田,往往改种了单季稻。原来50岁以上的农村劳力基本都在家务农,现在,50岁以上甚至60多岁的人,也在外面打工。农村里面也有50、60岁的劳动力,基本上都是身体不好的。我去一个小县城的大酒店用餐,惊奇地发现:服务员都是清一色的40岁以上的农村妇女!农村劳动力的短缺由此可见。
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已经凸显出来了,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
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具有联动特性,近年来,农民工收入水平大约提高30%以上,这就导致农民的收入会随之大幅提高:当农民工的收入大于农民的收入,就会导致农民流向城市而成为农民工,则农村隐性失业随之减少,农业因效率提高而增收;或农民数量的减少使农业产出减少,农产品价格因此提高而使单位劳力收入增加,从而使农民的收入接近农民工的收入。而当农民的收入高于农民工的收入时,一些农民工就会回流农村,导致农村隐性失业的增加而效率降低,农民收入随之减少;或因农民数量增加使农业产出增加而价格下跌,从而单位劳力收入减少,使农民工的收入趋同于农民的收入。因此,农民工的短缺导致了农民工收入的增长,而农民工收入的增长必然使农民的收入趋同性增长。
在农村隐性失业存在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可以提高农业的效率的,而且,农业的产出保持基本不变,即隐性失业的减少,增大了单位劳动力的耕种面积,则总产出不变,但单位劳动力的收入增加。所以,在隐性失业存在的条件下,随着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转移的增加,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都会趋同性提高,但是,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收入的提高与农民付出的劳动是成正比的。
而在农村隐性失业不存在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并不会增大单位劳动力的耕种面积,而是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短缺,致使部分田地无人耕种,农业产出相应减少。根据供求关系,农业产出的减少则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导致农民的增收。
在劳动力短缺情况下,以产出的减少导致农产品价格提高实现农民的增收。这就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包括粮食、猪肉、食用油价格等迅速上涨的根本原因。
有人会持反对意见,认为粮食连续几年丰收,怎么可能是粮食减少引起粮食价格的上涨呢?答:一、统计数字是不准确的。统计主要关注的是大的产粮区的情况,而偏僻和不集中的产粮区是不好统计的,全凭基层干部臆想上报,上报统计数据往往是虚假的、浮夸的。基层干部看到的往往是良田的情况,而被荒置的田地大多数自然条件比较差、比较偏,基层干部是有意看不到的,怕影响政绩。二、粮食即使是丰收的,并不代表粮食的供给是充足的。由于粮食是可以储存的,如果粮食的价格偏低,人们就不愿意出售,宁愿储存起来,等待粮价的上涨。许多人种粮并不是为了出售换钱,而是为了家用,钱主要来源于打工。比如,有些人种一年田,将粮食储存以备三年之用,即后三年外出打工,田地荒芜,这就变相地使粮食减产了。三、有些人认为是农用资料包括农药、化肥、种子等价格上涨引起的。当然,这也是粮食价格上涨的一个因素,但绝对不是主要因素。因为这些农资所占粮食收入的比重很低的,而且,通过计算,可以发现,粮食价格的提高使种粮农民得到的收入提高了大约30%。
是因劳动力短缺而减产增收,却不是因为农民付出了更多的劳动而得到更多的收入,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类似情况在美国有过,美国政府曾多年实行土地休耕政策,以降低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避免谷贱伤农。
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普涨给中国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普涨势必引起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使CPI指数居高不下,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普遍下降,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同时,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盈利能力减弱,特别是那些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可能需要裁员、甚至会破产倒闭。
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并不是非理性的提高。
中国是二元经济社会,城市和农村长期分割,城市人员享受着各种社会福利,而农村人员为城市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资,以满足城市的需要,却不享受社会福利,城市就业也完全排斥农村人。城乡之间的分割使城市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远远高于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二元经济分割依然存在,但差距在不断地缩小。主要表现在农民工的待遇不断提高,与城市固定人员的收入逐步接近。而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有趋同性,因此,城乡之间差异在减少。
去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在农民付出的劳动不变的前提下,以价格上涨带动农民增收,这是自然形成的农民福利增加。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农产品价格上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其实,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更多的是好处:
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等、公正的有力纠偏。一直以来,农民和农民工的待遇都远远低于城市固定人员的待遇,假设一个同质劳动力付出同样的劳动,而作为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却大大低于作为城市正式职工的收入。我们不反对非同质劳动力的收入差别,造原子弹的收入就应该高于卖茶叶蛋的,但一个电力部门的正式清洁工远远高于同单位的临时清洁工,就是不平等、不公正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提高了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减少了城乡差别,使社会分配更趋合理。
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有了很大增长,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和农民工因边际消费倾向大,其收入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内需的增长。中国一直以来是以出口为主拉动经济增长,对外依存度已经过大,国内的大量美元已经成为烫手的山芋。过多的美元储备必然会促使人民币升值、出口放缓,从而迎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拐点:从出口型经济向出口和内需并重型经济转化。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适时促进了内需的增长,避免了经济的大落。从2007年下半年起,对外出口在大幅减缓,但是,对GDP增长的影响不大,原因在于内需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出口的减缓。
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产出效率提高缓慢。虽然中国政府非常关心“三农”问题,年年出台惠农政策,但是,许多地区依然是小农经济,基础设施不完善,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还没有形成,造成农业低效。低效的农业必然导致一些农民弃农从工,土地撂荒也在情理之中。政府如果只停留在惠农政策方面则远远不够,更需要在政府主导下,采取市场化手段,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因此,农产品价格的迅速上涨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已经积累了大量财富,但财富的分配却很不合理。农产品价格的迅速上涨使财富的分配向农民和农民工倾斜,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以市场主导自然促进财富的更合理分配,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产业链的中端,劳动力价格必然随之提高的表现。农产品价格虽然迅速提高,但是,其提高是有限度的。虽然,在目前条件下,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增长,但是,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只是接近城市固定人员的收入,或者说二者差距缩小,而不可能超越城市固定人员收入,因为一旦超越,必然导致城市人员流向农村。
B、关于原材料价格上涨
近来,国际上,石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价格飚升,无疑增加了国内的进口成本,也是造成近来国内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对于进口国无疑是损失,这样的损失是相对的概念,即与以前的价格相较,现在价格提高了,需要用更多的国内商品去交换数量不变的进口的大宗商品。进口的大宗商品属于原材料、能源等下游产品,必然会增加中国制造的成本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
关键的问题是,进口品价格的提高所造成的损失是由谁承担的问题。
对于上游终端产品的进口,如果价格高,人们不买就可以了,比如,松下电器太贵了,人们就放弃购买,而是选用国产的廉价电器代之,生活水平不仅不受到影响,而且可以改善,但是,如果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却不能不买。铁矿石涨价,如果不进口,中国的钢材就会匮乏,上游产品就不能生产,后果不堪设想。下游产品价格的提高,必然带来上游一系列产品成本的增加,甚至带来终端产品价格的提高,这就是输入型成本推进式通货膨胀。
进口的下游产品价格的提高所造成的损失(或曰负利益)必然是由进口国国民来承担,如果所造成的损失小,企业可以减少利润来消化损失。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中国进口的大宗下游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损失是巨大的,企业无法内部消化,只好自身承担一部分损失,再通过产品的提价转移一部分损失,自然会造成通货膨胀。
因此,进口品提价所造成的损失(或曰负利益)传导到终端产品,需要通过终端产品提价来承担时,输入型成本推进式通货膨胀就形成了。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发展还是需要大宗下游产品的进口,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要避免这样的损失其实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想办法减少损失,但更要直面这样的损失,而采取过激行为或不良政策,会对经济产生更为不利影响,往往雪上加霜。
三、合理的政策选择
许多人认为,中国目前面对的问题是两难选择: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又要保证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需要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必然导致经济的滑坡;而要保证经济增长,需要宽松的货币环境,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控制通货膨胀和保证经济增长二者是不可兼顾的,面对如此难题,不管政府如何做,似乎都是错误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摆脱黄金约束作为独立货币后才频繁出现的事物。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研究时间不长、认识不深,至今仍无定论。许多人只是看到了通货膨胀对于经济影响的表面现象,缺乏对通货膨胀的本质认识。
由于通货膨胀具体产生的原因过于复杂,应对措施也没有统一的方法,本人无力系统论述。只就本人对于通货膨胀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对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有所裨益。
I、黄金作为货币的最大缺点在于其容易引起通货紧缩,阻碍经济的发展。纸币脱离黄金的束缚的最大好处在于摆脱黄金引起的通货紧缩。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各个经济体的货币(纸币)都是过量的,但是,并不是过量的货币就一定引起通货膨胀。引起通货膨胀是必须有扰动力的。
II、通货膨胀本身就是减少经济体中过量货币。假如原来需要100元买商品,由于通货膨胀,现在需要200元才能买同样的商品,则货币贬值一半,所以,在货币量不变的条件下,现在的货币量相当于原来的1/2。因此,通货膨胀可以自动调节经济体中的货币量以适应经济需要。
III、通货膨胀的过程也是通货紧缩的过程。
IV、通货膨胀是通过货币对利益重新调整和分配,往往是市场经济中,价格手段的合理和有效方式。
V、通货膨胀一般是良性的,不需要控制。恶性的通货膨胀指货币以无载体(或无效载体)的形式,连续地、源源不断流入经济体。
VI、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是货币适应经济,通货紧缩是经济适应货币。
人们往往只看到通货膨胀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旦遇到通货膨胀就大肆打压,而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利率和准备金率。这样做往往是看对了病,吃错了药,对经济的伤害无法弥补。
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是利益的重新而合理的分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现象,不应该大惊小怪,更无须大肆打压;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负利益的输入,本来就应该由中国这一经济体承担。如何承担?当然是由货币承担,通货膨胀是货币贬值,是货币拥有者的损失,是承担负利益的具体表现。难道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负利益就不要承担了吗?
目前,中国并不存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基础,因为中国的货币流动是有载体流动的。记得93、94年,中国的通货膨胀有恶性通货膨胀的趋势。当时,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同属于政府管辖,而国有企业效益不好,经营困难,生存难以为继,便通过政府强行向银行贷款,银行也属于政府管理,不得不贷。但是,货币流入企业并没有提高企业的效益,产品依然没有销路。这样,货币的流动没有带来相对应的有效的产品,这就是货币的无载体流动。银行贷出的款项最终成为银行的死帐,只好由纳税人承担。当时的朱熔基总理果断地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切断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货币无载体流动,以避免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应该说,这样的调控是成功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从紧的货币政策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时,正处于国有企业衰落、民营企业振兴的转型阶段,从紧的货币政策虽然加速了不良国有企业的衰退,但是,也给予了欣欣向荣的民营私有企业重创。典型的例子是巨人集团,这家经营得非常好的民营企业也因为银根紧缩,无力还贷,使巨人大厦成为了半拉子工程,企业也处于破产的边沿。巨人集团的总裁史玉柱也因巨大的打击,差点葬身喜马拉雅山山腰。如果当时采取结构性的货币紧缩政策,效果可能会更好。但是,现阶段并不存在这样的无载体货币流动,不可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外汇过多,外汇占款所导致的基础性货币发行过多,是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就连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也如此认为。
的确,没有足够的货币,通货膨胀就失去了基础。但是,外汇占款所导致的基础性货币过多说明过多的基础性货币还是对应有美元资产的,并不是无载体货币,因此,没有推动通货膨胀的动力。当然,我们不能排除因美元贬值而使部分人民币成为无载体货币,从而推动通货膨胀。但是,贬值造成的损失相对于中国庞大的经济体系毕竟是微小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忽略。另外,我们还要看到,如果没有足够的货币,价格的调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就很难充分和合理,最终因为通货紧缩而导致实体经济大面积衰落。
中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是温和的、良性的,是减少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自然现象,是货币适应经济的市场法则的自然表现。正如萨缪尔森所言,通货膨胀如一条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的懒狗,你扰动它,它就跑起来,然后又趴在地上不动了。所以,要解决通货膨胀是要解决扰动力的,但是,很明显,中国目前引起通货膨胀的扰动力是很难解决的,因为扰动力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因此,面对目前困局,政府的最好方法是无所作为。如果非要作为,最好是采用财政政策和价格手段。
中国政府为了应对通货膨胀,连续提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一方面,通货膨胀本身就是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以适应经济的需要,而大幅度提高两率,无疑会造成通货紧缩,从而使经济适应货币的需要,必将造成经济的衰退;另一方面,货币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有人把货币比喻成商品交换的润滑剂,而润滑剂是减少摩擦,即货币是为了减少商品交换的摩擦的。一旦货币量不够,商品交换的成本增加,本身就是对经济的伤害。
经济体中适当的过量货币是有利于减缓外力的冲击,使经济得到迅速调整和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的。
因此,建议政府尽快下调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恢复到上调前的水平。
四、关于其他
曾经以为中国经济过热、产能过剩而紧缩货币,本身也是不正确的。政府调节并不比市场调节更聪明。既然经济过热、产能过剩,必然会促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想方设法打败对方,赢得竞争优势,从而使一部分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优秀企业,本身就是好事;而通过紧缩货币的政策后,企业的竞争就会从综合能力的竞争趋向于单一方面的竞争,即以资金方面的竞争为主。那些综合能力强却资金不足的优秀企业倒下了,而资金充足的、综合能力差的企业却存活下来。明显是竞争的不充分,导致优秀企业猝死,既不利于国力的提高,也不合符经济发展规律。
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本身是好事,但是,通过紧缩货币的形式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也是错误的。实在要用货币政策,也必须是有选择性、针对性的通货紧缩政策。
到目前为止,房地产的政策调控基本是失败的。如果是成功的,它必须达到这样的要求:住房价格降低,同时,住房需求增大。而实际情况是,住房价格有所回落,但是,成交量却在大幅萎缩。
其实,出台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房地产的制度设计本身就有问题。建筑物本身就砌歪了,然后想把它扶正,其难度可想而知。
我的政策建议是:
1、保留原有的商品房使用期限70年政策不变,但必须明确70年之后,国家无偿收回土地所有权及土地上的附属物。
2、附加新的住房政策:商品房的使用期限为40年,40年后,国家无偿收回土地所有权及土地上的附属物。
3、现阶段以开发40年的商品房为主,70年的商品房为辅。
可以参考我的文章《商品房政策改革建议》,网上搜索。
虽然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抑制房地产过热,同时,也抑制了住房的实用需求,无助于达到政策的最终目标:降低住房价格,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总之,紧缩的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不可轻易出手!
后记:写这篇文章时正值西方发达国家忙于救市,可以肯定的是:救市是必然的,但是,想要防止衰退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使衰退能平稳些!中国的经济会因西方经济的衰退而受到影响,但是,影响是不大的。中国政府要尽快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而且需要大幅度地降低!不要害怕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中国不大,而且,西方国家的衰退会使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必然回落(按人民币计算),输入型通货膨胀会减缓。
作者:湖南工业大学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