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如何突破瓶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产品开始大举进入国际市场,走进外国的百货公司、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举目看去,Made in China 皆是,中国廉价的产品充斥市场,达到西方人没有Made in China 都难以想象的地步。美国最近有个记者写了本书,叫做《如果没有中国制造》,为了写这本书她过了一年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实在很艰难。这种情况倒令我联想起1950年代后,日本制造业蓬勃发展的那三十年。当时日本货也有这样的势头,不过三十年后的1980、90年代,日本产业形成了好多好多自己的国际品牌。汽车、机械、电子设备、照相机等等,国际知名品牌多了,就连日本的时装设计,也涌现出三宅一生、山本耀司这样顶级的大师,完全在国际市场是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反观我们的制造业,经历了三十年的井喷扩展,现在除了价廉之外,好像一个品牌都没有确立。最近奶粉事件之后,在西方市场上看买东西的人反而开始出现挑拣中国制造的情况,在食品类的是凡中国出品的都不要,这种情况我最近在超级市场里见得多,包括一些原来喜欢用国内产品的人都不敢用,西方人更加怕有问题。而时尚产品、汽车之类的就更徨谈“进入国际品牌”了。

如果说完全没有中国品牌,过于绝对,好像“海尔”、“联想”等少数知名品牌还是有人知道的,但是并非真正的好产品的认同,充其量是便宜产品而已。大部分产品在欧美市场上并不知名。纺织品、玩具、鞋类等中国产品早已占据了欧美市场的半壁江山,但许多产品都是使用国外品牌或隐姓埋名,因为“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还是无法与欧美、日本相比。欧美国家的人享受了中国廉价商品带来的好处,但并不认可中国商品的品牌,使中国品牌走出去战略面临巨大尴尬。

平心而论,中国没有国际知名品牌,这个情况和中国经济已经占全球经济6%的位置对比来看,是相当令人不安的。中国制造业占了全球产品生产那么大一个份额,而居然没有一个响当当的产品品牌,倒是好像“三鹿”这样的劣质产品品牌全世界闻名了。我们如何能够打破这个困境,突出自己的品牌呢?企业界、设计界、舆论界、政府部门都有点莫衷一是。

因为要讨论品牌如何突破瓶颈的问题,最近我参加了好几个国内的会议,最近一次会议是2008年10月举行。我受邀发表讲话,因此用了一个周末,从洛杉矶飞到上海参加这个大型的研讨会。在上海浦东展览馆举行,叫“中国服装论坛”,这个论坛的核心议题,就是讨论中国品牌如何树立的这个问题。这次来回非常匆忙,在上海开了一天会,第二天就有匆匆飞回美国了。不过这次的会议我还是收获很多的。

这次出席论坛的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迪迪埃•哥巴赫(Didier Grumbach)、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大鹏、日本工业设计家黑川雅之、法国商品直觉营销创始人Béatrice Querette、著名时尚艺评家和上海外滩18号艺术总监陆蓉之、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张少俊、Ogilvy Fashion & Lifestyle (奥美时尚)创意长许舜英、等人。

会议在10月19日进行了一整天。我是次日中午从上海浦东机场飞回洛杉矶的。

下面是我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谈到我自己想的有关品牌树立的问题,凤凰网有比较详细的整理稿,我回来后看了看,做了一点点改动,在这里给大家看看。

 

王受之:很感谢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服装协会给我这么一个机会,今天很荣幸听到杜部长还有几位专家对于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很多看法,我觉得我是受益很多。

这次从美国回来,是处于美国大震荡的过程当中。每天晚上美国的主流电视,像ABC,NBC,还有CBS都有特别的节目讲金融风暴,经济衰退,美国现在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情况很差。原来在感恩节前后所有店铺里面都充满了圣诞节的礼品,但是今年到现在为止很多店面都没有装饰,美国圣诞节礼品订货的急剧下降甚至导致我们出口港口的冷清。比如深圳的盐田港,平常每年到这个时候货船都是挤得水泄不通,都是往北美送感恩节、圣诞节消费品的,但是今年盐田港基本上有2/3的码头泊位都是空的,这是很不好的时候。美国政府动用了 7000亿美元救市,不过对于美国的巨额赤字而言,对于从次级贷款开引发的金融危机来说,这7000亿美元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并且政府用这么大的金融来挽救这个国家,和原来奉行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大相径庭,基本上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手段,已经不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手段了。

刚才我也跟几位出席这次会议的朋友聊了一下,大家谈到这个金融风暴的时候都有很多感慨,其中有一个笑话我觉得挺精彩的。就是说:1949年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1989年只有中国能救社会主义,到现在2008年,好像只有中国能救资本主义,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了,但是我们听了以后觉得中国创造了一种很新的模式,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危机中能够比较少的受到冲击,使得中国能够避免“硬着陆”的冲击,并且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时候给中国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讲中国总是讲“危机”,在英语中“危机”是crisis,这是一个单词,就是什么都不好了,中文中“危机”这个词很漂亮,是两个字组成的:一个是“危”,一个是“机”,危中有机,是有机会的。

我们中国的品牌创造在目前这样的全球大经济背景下,可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甚至是百年不遇的机遇。

从经济危机的情况来看,我不认为中国会跟着全球的经济塌下去,反而我觉得中国如果能够很聪明的把握自己,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崛起。而中国的品牌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创出很好的未来,借助机会,打造自己的品牌。所以这次回国,我心理首先感觉很欣慰,具体来说,就是在暴风雨当中还有一个地方比较风平浪静,虽然有波澜,但是不是美国式的惊涛骇浪。当然我不是说我们经济就好的很,全球化经济的振荡中国肯定有波及,但是对比西方国家来看,我还是是感觉还是比较平静。你看美国到处都是一塌糊涂的感觉,说实话,我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经济恐慌的景象,而回到国内,觉得经济发展虽然慢了一点点,但是总体还是比较平静和稳定的。机会依然存在,如果经济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发展,我们是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逐步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

今天这个会议,我觉得很特别,因为以前到与服装行业有关的会议来讲课,总是让我讲时装。但是这次来,尤其是今天杜部长一开始的讲话,主要讲的是文化创意产业,我觉得这个已经拔高了,就是不仅仅做衣服了,而做一个产业。

品牌创立的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是缺少创意,这是最根本的因素。产品的设计思想、基本原理不是中国首创的,中国的产品只是在别人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模仿。而国外市场上任何一个著名品牌的确立,首先都是因为有独特的创意。比如苹果的iTouch,iPod,iPhone都是具有强烈的独创性。我们的产品绝大部分在设计上都是模仿、抄袭人家,企图走捷径、赚快钱,缺乏独立的个性,没有个性是许多中国企业品牌随波逐流的通病。企业从产品的选择和开发,到外形设计和市场推广,就没有一个突出企业个性的战略,东施效颦,没有自我的认同。

中国服装则总是走低端的批量路线,到现在为止也缺乏那种能够刻苦钻研、努力探索,打出自己国际品牌的设计人才,就是参加外国的时装展,也都或者是浮光掠影、哗众取宠之类,从80年代弄到现在,也没有看到一个能够进入一流设计大师层次的设计师,自然也没有能够进入国际一流水平的品牌了。

在这个背景下,整个社会缺乏对智慧产权的尊重、缺乏严格的保护措施,社会上弥漫着对走捷径、剽窃、盗版的沾沾自喜气氛,买到盗版的品牌衣服人倒嘲笑用正版的人傻瓜,这种社会氛围,根本难以滋生国际品牌的土壤。许多中国企业缺少品牌维护意识,只想利用品牌挣钱,不想好好呵护品牌,往往创品牌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而品牌树立起来后却毁于一旦。这次问题奶粉事件就是一个最典型例子,众多知名奶企顷刻间名誉扫地,甚至像大白兔奶糖这样在国外都被认可的老牌子也受到牵连。

产品质量不够精致,不求十全十美,满足于销售额而已,也是影响中国品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产品无论从外形设计还是制造加工方面都不够精致,尤其在细节方面,让人能挑出许多毛病。反观德国和日本的产品,非常注意功能和外形的完美结合,这也许是德国和日本两个民族追求细节完美的天性。

中国的许多企业对自己的品牌信心不足,迷信国外企业和洋品牌,见利思迁。只要国外企业给些好处,愿意提供品牌和市场,许多中国企业马上抛弃自己的亲生品牌,归顺他人麾下。外国企业正是利用中国企业的这一弱点,通过合资和贴牌生产的方式将中国品牌个个击破。

也有一些企业的确想打出自己的国际品牌,这些企业想通过兼并国外企业来获得国外品牌,实现所谓的借鸡生蛋。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幼稚的想法,国外真正优秀的企业和著名品牌是不可能兼并来的,而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即使兼并过来,其品牌效应也已荡然无存。联想收购了IBM的手提电脑,好像借用了IBM品牌,但是我在美国见到的人都说:哦,那是“联想”,不是IBM,市场分额有了,但是依然没有人觉得是个什么好牌子。

今天提到了创意产业,我特别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于如何促进创意产业的问题,我近年来接触过好多次了。我这些年参加了很多文化创意产业的研讨会。最早一次是大概在7年以前在香港,是香港特区政府组织的,当时请了7、8个人做了这个演讲。我在会议上特别提到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是通过某种形式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支持创意产业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一些渠道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其中我特别提到了美国政府有美国全国艺术基金会的作用,每年拨款支持博物馆、交响乐、艺术创作等等,拨款中有一部分是拨给独立的电影制片人,甚至给和创意有关系的试验性服装设计的。当时我提出一个观点,香港政府应该在香港那个巨大的政府金库里面拿出一点钱来支持创意产业,不能让香港垮下去,因为香港的电影工业已经垮得很厉害了。香港在1980年代每年生产360部电影,而到我开会的时候,年产电影仅仅50多部,并且质量还在下降。

对于政府的作用这个提法,在会议上是有不同的观点的。我记得后来黄霑先生上台了,他在台上回过头看着我讲了,他说他很欣赏我,但是他说:“王先生,你讲的美国的情况,我们香港不能用,我们香港之所以成为香港,其中一条规则就是自由市场经济,你要是不行,你死活该”。他的表达我知道,在文化创意产业里面不应该有太多的扶持,适者生存,如果不行,你死就死定了,这是很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我来自最推崇这个经济观点的美国,当然很了解他的看法的意思,我对于他表达的观点也不否认,但是我觉得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营造,对于品牌的打造,可能不仅仅只有一种支持的方式,自由市场经济、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并不矛盾,对于如何推动创意发展,我看当中有很多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我记得10多年前看过法国导演的一部电影,导演很出名,叫做吕贝松(Luc Besson),他拍摄的这部电影叫做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这部科幻电影大家都很喜欢看,票房很好,也给科幻电影带来了很另类的新突破。美国的科幻电影从斯坦利.库布利克( Stanley Kubrick)的《2001年宇宙奥德赛》一直到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的《星球大战》,一直以来都是走一个套路,突然间我们看到《第五元素》,整个套路都不同,色彩生动、设计超前,带来了科幻电影的新方式。这部电影里面的服装太好看了,光怪陆离,也时尚前卫,当时我不知道是谁设计的,电影结束以后,我看最后的字母,找服装设计师的名字,原来是法国一个很好的时装设计师戈尔捷(Jean-Paul Gaultier)设计的。他是用一种个人的创意、艺术的创意把电影做的更加的与众不同,我当时心里很激动,他可以找到一个元素,是把电影和服装结合起来,并且那个电影里面的服装,后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时装潮流。

举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服装设计、服装品牌的创立是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力量支持来推动的。比如电影和时装的结合,或者政府项目和时装的结合等等。我想创意产业有一点我们应该清楚的,就是创意产业是一个交叉的东西,而不是单独的门类,而是几个门类合并起来的。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影视设计、展示设计、室内设计的交叉。

在看完《第五元素》这部电影不久以后,我就看到 BBC拍的一个纪录片,有一个小时,叫做《the LOOK》,英语中的“Look”就是看的意思。这部记录片很有趣,因为它讲了时装设计界的运作情况,但它并不是过分强调设计界多么伟大,而是介绍时装界的运作规律和幕后活动。它里面讲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宣传推广和媒体放大的作用,特别是媒体,通过媒体把设计放大了。因此,一个设计是就是一样东西,媒体可以把它放大1万倍,媒体作用很大。记录片介绍的第三方面的内幕,就是时尚评论家的作用,评论家可以左右上下、翻云覆雨,当然,这部片子还介绍了市场本身销售上的推广功能,现在记得起来的大概就是这么几点。我当时看过以后有很多的想法。时装和品牌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和市场的问题,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有类似电影制造这种促进,有政府在必要的时候的赞助,我还是认为会有助于品牌的形成的。

今天因为时间有限,我只是想讲几点,第一点我想谈谈的是我们要做文化创意产业有一些什么需要具备的条件。

我想要做好创意产业,第一个需要的条件就是地缘的优势,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做文化创意产业。西方国家那么多,但是时装的中心也还是巴黎、米兰、纽约、伦敦而已,没有遍地开花,是因为这些中心的位置的综合性优势决定的。

时尚品牌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时装世界,分了三大块,第一块是真正的时装,就是量身订造的,叫做haute couture,一套衣服大概要2万美元左右。全球在这个市场的消费者,也就是顾客就2000-4000人之间,不但非富即贵,并且还要有足够的品味,有强烈的自我时尚意识。国内的富豪现在很多,但是在这个市场中的却凤毛麟角;第二个就是我们常说的ready to wear,直译自法文的“Pret-a-Porter”,是指的小批量生产的时装。一般人说的时装市场,其实是这个市场。1994年,有部讲时装业的电影,翻译为中文叫做《云裳风暴》,其实原名就是“Pret-a-Porter”,这部电影对这个产业用好莱坞的夸张方式表现。看看这部电影,印象深刻的倒不是时装设计界,也不是买卖双方,而是时尚媒体、时尚评论界简直是令人目瞪口呆的翻云覆雨作用,制造时尚潮流,它们倒实在是时尚界的核心。其中包括了电视、报纸、时尚杂志,还有为时尚媒体撰稿的评论人、编辑,时尚传媒的节目主持人。如果没有他们的运作,时尚界根本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第三大块,就是mass production,也就是我们说的批量生产的服装,可以有一点点时尚的味道,但是生产方式是大批量的,销售的渠道是大型连锁零销网点,采购是全球化的,我称之为“时尚感的成衣”,这才是我们大部分消费者天天说的时装,其实非时装也!杂志上看到的时装是haute couture,名牌店里卖的是pret-a-porter,百货公司里的就是成衣了。

做名牌品牌,需要有很突出的第一层次的品牌,好像法国、意大利都是走这条了,haute couture,在这个领域突破,但是要知道这个领域市场很小,如果要考虑经济效益,仅仅在haute couture是不行的,就需要从这个层次扩展到第二个层次,所谓的pret-a-porte,我们现在的所谓时装,其实很多是这个层次的东西,而美国时尚业的与众不同,就是他们根本走第三层的路,把顶级的时尚和大众消费结合起来,时尚化了mass production市场。

这样讲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现在推动的创意产业的方法有偏差了。我们国内很喜欢一股风,比如前几年我们推动高科技、光纤、信息产业,各地一窝蜂的建造硅谷,美国仅仅在旧金山以南的圣活塞( San Jose)周边有一个硅谷,而中国全国建硅谷,据说当时全中国建造了500个硅谷,而美国就一个,我们的“硅谷”数目比美国多500倍,但是这些硅谷的总产值不如人家一个硅谷,这是一股风、头脑发热、行政主导造成的问题。

硅谷之所以产生在圣胡塞,就好像时尚之所以发展在巴黎、米兰一样,是地缘条件决定的。所以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很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地缘优势,有些地方可以形成创意产业,有些地方就弄不出来,不是说那个地方的人不行,而是它需要很多地缘上的优势,人才的多元化、经济背景、产业链的配合、商业发育的程度等等,不是人多就可以做出来的。比如这次服装论坛放在上海,是有原因的,我觉得这次的会议放在上海开是很合适的,因为上海具有地缘的优势,人才多元化、经济和市场的水平都超过其他国内大城市,比如拿天津和上海两个城市比,都是直辖城市,哪个城市最能搞文化创意呢,我看上海就比天津好多了,是不是上海是最好呢?也未必,可能有更好的地缘位置的城市,我们知道世界上时尚品牌做得最好是意大利,最好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是在米兰,不是都灵,不是罗马,为什么在米兰?因为它有优势,为什么时尚中心是巴黎而不是柏林,它也是一个道理,为什么影视业的中心是洛杉矶而不是纽约,也是一个地缘的优势,我想第一个是地缘的优势,这是一个天生的条件。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行政的支持力量,政府给予创意产业多大的创造的可能性,给予品牌多大的支持,这一点各个国家的政府都有自己不同的政策,有些国家比较积极支持创意产品的发展,支持民族品牌的树立,其他的一些国家可能就少关注,造成不同的结果。的愿望,我讲一个;例子,就是韩国,为了促进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韩国政府有一个动漫产业部,由政府拨钱给动漫产业扶持他们发展,我是8年前见过这个部门的领导的,他们投入很大。是不是政府支持一定可以成功呢?我看未必,因为这里还有一个人文条件和总体水平的问题,在政府的动漫产业部支持了这么多年以后,韩国弄到现在,它的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只能说是二流偏末的水准,在创意产业这方面韩国始终没有办法跟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国相比较,电视韩剧用很单一的模式作,初看不错,看多了一个样,缺乏创意思维,我不认为是很成功的,韩国电视剧之所以在东亚如此普及,除了题材保险之外,就是比较廉价,忽悠一下小孩子而已,我真的不认为很成功,我认为我们如果学了韩国的这套创意产业的话,那倒是很悲剧的。因此,政府支持是重要的,但是支持什么、在什么地方发展、选择什么对象,则很关键,还是回到老话题:地缘很重要,政府的支持很重要,但是政府的支持必须跟地缘建立某种关系,这个是最重要的。

第三个就是教育的支撑,我讲的所有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里面都有很好的设计学院,比如米兰理工学院是非常好的学院,还有多姆士设计学院,都支持了米兰的创意产业,比如洛杉矶,我教书的学校,还有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给动漫产业培养了很多人,给创意产业培养了很多人,这是有一个教育的支持的原因。上海这里的教育机构比较多,上海有设计教育学校恐怕也不下10所了,但是在这10所学校里面,有没有能够支持跟服装、时尚品牌行业有关的创意产业的发展的学院呢?我还不清楚,原来的上海的华东纺织学院现在变成了东华大学,可能这个学校将来会变成一个重要的杠杆,还有苏州丝绸学院,现在叫苏州大学,都是华东创意产业发展的很好的支撑。这些教育的支撑作用是现在要非常强调的。

缺乏教育的支持,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时装的内容是什么,仅仅知道品牌而已。以为自己穿的是时装的大部分国内消费者几乎只穿成衣,就是前面提到过的 Pret-a-porter的中国版。但是,中国时装设计师的眼睛却常常只盯着haut couture。心里想的是后者,广大消费者穿的是前者,牛头不对马嘴,只有那些温州的、义乌的成衣制造商清楚自己做的是什么,对学时装设计的人来说,对自己以为在做时装的设计师们来说,这种认知的差距这只会产生悲剧性的结果。中国服装界的很多问题即源于此。

haut couture市场实际上很小,我们知道在1990年代它的顾客只有6000人,到今年为止,根据《福布斯》杂志的统计,这个高级服装市场的顾客大概只有2500个人,所以“高处不胜寒”,如果大家都盯着做高级服装,实际上是没有多大市场的。

这一点我其实要很感谢美国佬,虽然美国佬在文化上有恶俗的一面,但是他有一点很突出的成就,就是可以把任何高尚的东西做成市民化的东西,把欧洲的贵族享受做成大众文化,比如“星巴克”咖啡馆,像好莱坞的电影,好像Kevin Klein品牌,好像牛仔裤,这些都是把所谓的高端品牌用市民化来做,所以美国人是把东西做熟了,把高端时装做成批量化的大众产品,这样做熟了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可以把市场作大。因为我们知道服装三个层面,最高层面是高级服装,第二级就是小批量生产,第三级是大批量生产,我们现在大家做梦都做第一端,但是第一端市场是是没有多大市场的,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从高端里面拿出一些元素来做终端的,然后把品牌做起来,然后低端的让它自由的发育,事实上这三层应该很清楚,但是我觉得现在大家对于这个概念还是不太清楚。

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市场现在这么的庞大?越来越好,很多人都很重视,就是中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大,法国在二次大战以后形成了庞大的时装市场,是因为中产阶级变成社会主要的力量,美国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产品的市场,是因为中产阶级的量特别大,中国是用一种史无前例的速度形成一个中产阶级为主的国家,中国的中产阶级的人数用4万、5万人民币的年收入一直到20万人民币之间的收入作为衡量的话,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中产阶级的人群,这个群体有多大呢?10年前,美国专家“大胆”预测:20世纪末中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将达到100万人。而200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已达8,000万人;到2006年,这个数字是2亿。而龙永图更预言,中国将在2011年拥有4亿中产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宛丽说,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类似西方的中产阶层,大致占目前就业人口的13%-15%。也就是说,目前内地中产阶层的估计数量在1.72亿到1.99亿之间。

目前按照9%—10%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话,中国中产阶级的人数恐怕到了2020年就达到了人口的一半,那就是有5、6亿人是属于中产阶级,它的市场有多么大,它需要多少时尚的品牌,所以我觉得时尚的品牌在中国是绝对有巨大的希望,全球都要盯着它。

但是中国最顶级的富裕阶级人数不多,充其量占人口顶端的1%左右,这是最高端的,他们所要的东西绝对不会要中国自己创造的品牌,因为那一部分的人是第一代的富人,他们有相当大的消费盲目性。比如他们看品牌,他们买皮包肯定是LV的皮包,别的皮包不要,他买的时候绝对不会问这个东西好不好,而是因为贵就好,只要最贵,不要最好,恐怕在一段时间内还是他们的消费行为的主要状态。

我去年五一在香港的半岛酒家地下那层的专门店,看到有好多国内的人在LV商店里面排队。说老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看到LV有人排队,走过去看看,排队的全部都是国内去的有钱的太太,她们进去就叫要拿最贵的,店员如果说介绍几个包包给她们看,她们就会说不看,她们就要今年最新的一款,而且一买就是一打,买那么多干嘛?回去送人。我们新贵阶层人数越来越多,但是这个阶层的消费意识是不成熟的,钱很多,比如矿老板这类人,他的钱多得都可以把路易威登的总店买下去,但是他们并不懂为什么这个品牌好,成熟的市场是消费者分层很清晰的市场,而目前我们中国的消费市场好象是黄河里打上来的水,是混沌的,这种水如果再放个20年会慢慢就会沉淀下来,重的、轻的分出来,高中低阶层分清楚了。一个成熟的消费品国家,对品牌有认同的国家,应该是消费层次比较清晰的国家,我们现在还处于混沌状态。所以我们现在要做国际品牌是很难的,在目前混沌的消费者品位之下要把握住国产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具有相当的难度,包括有中国名字,比如“上海滩”的这个名字,中国人很多就不喜欢这个,其实外国人觉得这是特别好的名字,但是中国有钱人会说,我干嘛买“上海滩”牌子呢,我可以把整个上海滩买下来嘛,就会有这种极端的反应。

所以我们讲品牌的时候,有一点要重视,就是我们的消费市场还不成熟,消费市场虽然在扩大,但是人还不成熟,消费市场不成熟的话,我们做设计,做创意的时候就很难找到一个焦点。

讲到品牌的建立,我提出几点想法,第一点就是有待时日,要考虑时间培育,因为所有品牌的营造都需要一段时间,用时间来把品牌力量凝聚起来,我们看法国的这些著名的品牌,有的品牌是1920、30年代出来的,有很多品牌是1950、60年代才开始出来的,这些重要的品牌都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奠立国际地位,最起码是用了 20年以上的时间才起来,而中国品牌的时间不够。

第二个是要鼓励创意,创意开始大部分是从小企业、从个人开始的,因此要奠立品牌。我们一定要的鼓励和支持小型的创意设计公司,在整个大经济运作里面我们自然会非常重视那些大企业,但是大公司过于制度化,并不利于创意发展。我们应该支持个体的小型创意,这种个体小型的创意才能是真正品牌创造出来的可能性,所有世界最顶级的时装设计师背景都是小生产者,都是从小作大的,我们要刻意的支持独立的小型设计公司,他们有可能变成我们品牌的希望;

第三个我们要想办法在国内形成真正的对于品牌评论的权威,中国现在什么都有,就缺一样,没有一个正确的声音去评判,没有设计方面的权威批评家,也没有权威的设计奖项,现在搞了很多比赛,奖项多如牛毛,毫无影响作用。我们没有像日本的“好设计”(Good Design Mark,简称G Mark)这么一个最高的标准,我们没有意大利的金磨盘奖这样顶级的标准,就像电影没有奥斯卡的标准。电影里面我们当然有金鸡奖、百花奖,那个奖是行会内部的自娱,很难算做是水平奖项。你得了也白得了,那是一种照顾奖,一种同情奖,一种行会内部的共享奖,它不是真奖。如果设计行业没有一个说了算,一锤定音的,一言九鼎的对品牌、对设计的评判标准的话,就永远没有设计的权威。如果我们自己建立不了权威,我们就永远创立不了名牌,我们自己创立不了名牌,就只能臣服在外国的著名的评选制度之下,受到别人的屈辱,我想这一点是最需要我们做到的。

最后一点,我希望我们国家应该有一本超越仅仅是时尚的真正品牌的服装的杂志,这一本杂志是拿在手上有分量的,而不只是一堆美女,一些漂亮的照片,是有真正的评论家。什么是评论,评论的英文是批评的意思,我们要允许批评,但是这个批评不是恶意的,是真正的,公正的,有国际眼光的。今天很高兴,也很感谢杜部长,黑川雅之先生,还有迪迪埃•戈巴克先生,还有碧德丽丝•克里特小姐,他们的演讲非常的精彩,我学到了很多,接下来我还很期待陆蓉之小姐,还有许舜英小姐,蔡明老师等等,他们上来会给我们做很多精彩的演讲,我在这里谢谢大家,讲的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20081029,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