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们的模仿能力是多么强。因为我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对我说小的时候的事情,而小时候就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着大人说话、模仿着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那时候是无意识的;然后随着长大,中国小学和中学应试教育的模式,让知识的传承以模仿的方式进行下去,模仿着仿佛发现了知识的应用一样;再随着长大,我们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了,于是开始了原创与创新的历程,无论是基于知识,还是基于行为,对于单独个体而言,在创新,但对于群体或者在更大的圈子来看,似乎也在模仿着创新。如果人的成长就是这样,那么商业领域里,创新与模仿的辩证关系岂非更加难以说清?毕竟有利益作为推动力、催化剂,于是创新与模仿始终成为一个两难命题。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就是边模仿、边创新、再模仿、早创新的历程吧?模仿是创新的动力,创新是模仿的结果,很矛盾的。记得很多人说过:领先一步会成为先烈,所以领先半步就足够了,而这里的领先半步如果有不同地域和空间的实证支撑,那么将领先转化为价值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这十多年来,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前我国那些知名的、典型的网站,几乎都可以在美国找到相互对应的网站,虽然有着略微的变化,但内在的商业价值并没有突出变化;再在国内的范围来看,几乎每个类型的网站,绝对不会是一家,虽说赢家通吃,但即便在一家独大的情况下,仍旧有很多很多小家,更不必说那些商业模式还不清晰的呢?最典型的就是SNS社区。不断的模仿、不断的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让SNS社区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但仍旧后浪无穷。
除了同质化成为模仿的表现外,大的网站不断融合那些小的、细分的功能与热点元素,也成为模仿与创新中的一个命题。譬如新浪空间借鉴开心网的SNS构造,譬如百度进入热点领域IM与C2C,譬如网易、搜狐继续做搜索引擎,譬如各大网站都有BLOG和空间功能。这样的融合不知道如何看待?
我们都知道创新与创造才是根源,但商业的现实与激烈的竞争让我们根本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金钱、人力进行更多的创新,在互联网行业尤其如此。原谅我不懂技术的原始的创新,我相信每天技术领域都有很多很多的新内容出现,否则腾讯也不会成为专利大户了。我仅仅只关注商业模式以及支撑这种模式的技术,目前就在不断的模仿中前行,活下来的是勇士,倒下去的是烈士。
借鉴、参考、标明出处、尊重版权等各种形式都希望在创新与模仿之间画上个区别的符号,但是如此的难。鲁迅的 拿来主义 发扬光大,不能用好坏是非来简单的判断,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吧?知识产权的维护,一朝一夕难以改变,再加上我们习惯了“免费”,原创就只用小小的符号Copyright 标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