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首脑会议将于本周五在北京召开,亚洲领导人将利用这一机会,在会议间隙讨论是否协调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要求采取行动的呼吁,源自于最近亚洲企业的融资问题,以及亚洲一些政治家公开承诺将与他国官员更密切的合作。
近日,菲律宾总统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Gloria Macapagal Arroyo)和韩国总统李明博(Lee Myung-bak)等领导人,已发出了强烈(但有所不同的)呼吁,要求各国共同应对。上周,李明博甚至呼吁组建“一个新的国际组织,控制事态发展,并拿出应对方案”,但他没有具体说明可能采取何种形式。10月22日,泰国副总理奥兰(Olarn Chaipravat)告诉记者,泰国政府将提议筹措3500亿美元至7000亿美元资金,应付危机需要。日本官员同时表示,他们正与中国和韩国合作,建立一个协调金融市场监督的论坛。
不过,多数学者预计,北京会议期间不会达成什么协议。部分原因在于,从官方的角度说,这是一次欧亚峰会,但更根本的一点在于,亚洲的金融问题似乎没有严重到需要出台一项重大救市计划的程度。
另外一个问题在于,亚洲地区的银行业体系和经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施行联合干预的难度非常大。
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任官员迈克尔•布詹南(Michael Buchanan)表示:“一些政治家近来表示,亚洲将会做出反应,甚至创建一只亚洲(纾困)基金,但我认为,这些都不靠谱。”
相反,亚洲各国政府可能会坚持实施亚洲已达成一致的800亿美元货币互换机制。该机制于2000年在泰国清迈签署,已经以双边互换协议的形式在8个国家之间实行。目前正在讨论的下一步举措,是把它们变成多边合约,增加参与国数量,并扩大资金规模。
然而,清迈机制旨在提供短期流动性,而非长期救援。纾困基金将让人回忆起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向5个亚洲国家提出的210亿美元纾困计划。这一次,日本最有可能与外汇储备充足的中国和韩国共同承担这一融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