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带水”不能再误用下去了!
近来看到有些文章仍然写道:“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回想起过去在北大进修时,就曾提出“一衣带水不能误用”的问题。不过当时只停留在书生议论而已,没有正式形成文章,也没有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如今郑重地发表出来,敬请大家共同实事求是地努力纠正!
古典成语“一衣带水 ”的出处是《南史·陈后主纪》——
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故事:公元581年杨坚(隋文帝)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杨坚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杨坚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589年,隋军挥戈渡江南下,灭亡了长期割据的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全国。
《南史·陈后主纪》的“一衣带水”就是指长江——好比“一条衣带”那样宽窄的河流。这个典故,应该是中文系同学们的文史常识了。
“一衣带水”比喻狭小的江面间隔;后来泛指地域相近,仅隔一条河道。如——
《宋史·潘美传》:“ 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
明代袁宏道 (1568~1610) 作《戏作三星行,送曹子野归楚时予亦将归里》:“望江上之青峰,指湘皋之云树。汉、沔相踞,一衣带水,竢君于油口之渡。” 比喻汉水、沔水、湘江等河流。
清代黄钧宰(1826——1876)作《金壶浪墨·质儿行》:“四月复往阜宁馆舍,黄河仅一衣带水,车辙马迹,纵横于河中。” 比喻黄河的河道。
而中国与日本两国,文化交流将近两千年了,历史上还从来没有把中日之间的辽阔大海称为“一衣带水”的!宽阔的一片汪洋大海嘛,怎能比喻为一条狭小的河流(甚至冬季干涸的黄河河道)呢?分明是一大片而绝非一小条啊,岂不荒唐?!
查现代文学作品里面,鲁迅曾写过:“香港地方,同中国大陆相离,仅仅隔一衣带水。”(鲁迅《而已集·略谈香港》引用督辕金(文泰)制军演说词,1927年6月)这只是说大陆与香港之间的近距离。
实际上,中国和朝鲜之间仅相隔一条鸭绿江,可以称为“一衣带水”吧;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之间仅相隔一条黑龙江,也可以称为“一衣带水”吧;但是,好像还没有听说有谁如此称呼过。既然如此,近两千年来还没有任何人形容过中国与日本之间相隔的汪洋大海是“一衣带水”的!
于不经心之间、误用“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这个并不实事求是的说法,只在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后,才逐渐传播开来。例如冰心《樱花和友谊》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写道:“消息传来,隔着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人民都感到非常的高兴。”(1973年1月)同年夏天她又在《中日友谊源远流长》一文中写道:“现在中日两国的青年们,正在这一衣带水之间,穿梭般地来往……”
黄海东海分明是辽阔无垠的海面,哪里可算作“一衣带水”的河道呢?
误用的年头还只有30多年,如今大家赶紧纠正过来,为时并不算晚啊!
其实很简单,应该说“中日两国是一海相隔的邻邦”就对了!
——————————————————————————————
请继续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