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几大国有银行改制时,海外金融机构以资金入股,成为国有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如高盛、安联、美国运通之于工商银行,美国银行之于建设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之于中国银行。可以说,当年这些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颇具战略眼光,这既有可能在中期通过低买高卖获得巨额财务收益,又能通过与国内银行的股权合作作为扩大在华经营的一个途径。但今日之局势已有所不同。据外媒报道,自分别出任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中资银行战略投资者的淡马锡,去年先后减持中行、建行,建行另一战略股东美国银行也表态有意将部分建行股份获利套现,这使得市场开始广泛关注外资投资者是否会广泛减持中资银行股份。从现在的情势看,一旦股份限售解禁后,目前面临流动性短缺的外资战略投资者们有很大的动机去减持股份,而当年入股价格和现在市价的巨大差异则意味着,这些外资机构会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中资银行在引进所谓“战略投资者”的同时,又拿出大把现金“走出去”积极并购国外金融机构的股份。从2007年年中至今,我们就已经看到多起这样的事例:2007年7月,国开行22亿欧元入股巴克莱;2007年10月,工商银行55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2008年,中行并购了瑞士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并以23亿元入股法国洛希尔银行(占比20%)。不过,事实已经证明这些资金大多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以高价入货的“傻钱”,金融危机使得这些投资大幅缩水,从而造成了巨额浮亏。其亏损程度从平安对持有富通股份的资产减记中可见一斑——自2007年10月以来,平安买入富通股票成本为人民币238.74亿元,而日前平安对富通股票投资的减值规模达到了人民币157亿元!
除了股权上的相互投资,随着近年来国内金融管制的放开,中资银行对外债权规模也开始显著扩大。这种关系同样让中资银行损失惨重。据此前各商业银行中报披露,建行其时持有美国“两房”相关债券账面价值32.50亿美元;工行持有的两房债券面值合计27.16亿美元;中行集团持有两房发行债券的账面价值为106.37亿美元,“两房”担保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的账面价值为66.49亿美元。截至2008年9月18日,工行持有雷曼相关头寸1.518亿美元;中行对美国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的贷款余额为5000万美元,此外还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在“两房”经历股价暴跌并被国有化、雷曼已经倒闭之后,同样,中资银行这些资产的损失无疑也是很可观的。
以上这些方面,是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中资银行因“国际化”而带来的损失。除此之外,与海外市场其他形式的联系也在使中资银行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损失。在主要经济体已陷入经济衰退的风险之际,那些在国外设厂经营或出海并购的中资企业,其财务状况料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对于那些贷款给此类企业较多的银行,相信很难全身而退。那些持有外汇头寸较多的银行,也会因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而遭受损失。
从金融海啸看民族银行业的“国际化”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