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经营之神王永庆
十六日我正在浙江讲课,课堂上我即兴讲起了王永庆老先生初期买米创业的故事以激励在座的经销商要苦心经营。晚饭后,无意中看媒体报道说王永庆先生不幸辞世,心中顿觉一阵茫然,是耶?非耶?
王老先生一代经营之神,从一间米店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到今天台湾首富绝非偶然,与其性格和意志力是相关的。
王老先生性格中是要强好胜的,当他开米店的那天起就意识到竞争乃是常态。正因为其性格的特质决定了他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商人,当米中的沙子被捡干净后,一个偶然的差异化使得他赢得了竞争的暂时领先。还是他的性格因素,当竞争对手相继跟随也把沙子从米中捡出来后,他又从传统“坐商”变成了“行商”。而且其一心为客户着想的理念也无意中成就了王老先生米店的口碑传播效果,赢是迟早的问题。
如果不是命运使然,说不定王老先生会成为中国最大的米店老板。但时局的动荡和命运的不幸使得王老先生一生跌宕起伏,几经投资,都因时局的影响而付至于东流。幸运的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艰难的环境中他毅然选择了继续前进。古人云“天道酬勤”,正是王老先生的执着和坚持才给我们后人又在此竖立一块丰碑,告示我们这句话是正确地。
命运眷顾的始终是有准备的人,当时局渐趋稳定的时候,王老先生选择了塑料这个行业,苦心经营之下终成今日之台塑业绩。这当中有多少艰辛和苦难恐怕不为外人所知,当所有人都用仰望的目光看着他创造的奇迹时,他仍然一如既往地活在简单和朴素的环境中,因为他深知,“所有的人都可以糊涂,但自己必须清醒”沉迷于奢华就意味着对自己人生信念的背叛!
不知道有多少人直接或间接受惠于王老先生的捐赠,但当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王老先生拿出了一亿的存款。一个亿对他来说也许并不多,但却昭示着老人那颗眷眷爱国和慈悲之心。想起某位达人的“十元论”,不禁感慨万千,我在想,商之道到底是什么?
王老先生已经辞世,后生无以为念,仅将平时整理的关于王老先生的经商小案例付诸于后,以供友人凭吊。
一、世事艰难苦度日,心系客户米店张
王永庆世代贫农,从小就在贫穷中生活,饥饿中成长,为生计15岁那年只去日本开的米店当伙计,学会了卖大米。他祖籍福建省安溪县,清道光年间,王永庆曾祖父王天来,迫于生计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并定居在台湾省嘉义县新店镇直潭里,到台湾后王家世代种茶为生,父亲王长庚也是个贫苦茶农,一年辛辛苦苦劳作,只能勉强度日,有时候肚子都填不饱。1917年1月9日,王永庆就出生在此。王永庆5岁和父母一起上山捡煤卖钱补贴家用、7岁开始上小学,每天上学前要帮家里做好多事,首先是要把水缸的水打满,后来母亲生了妹妹,王永庆每天放学后还得扛一袋50斤重的饲料回家喂猪。
王永庆小学毕业后家里再供不起他继续上学,就在父亲的茶田里打杂,后来父亲要求其弟弟带王永庆出去闯一闯。于是在1931年,王永庆15岁那年在叔叔有帮助下在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嘉义,找到一家米店打工,管吃管住,月工资40元。
日本人要求很严,做事不能有丝毫偏差。王永庆边干活边学习,每天关门后看老板怎么记账、如何核算成本。每天晚上睡觉后就想一天做过的事,回忆老板的每个动作、每句话,学会就记在脑子里。就这样到春节回家前,王永庆就筹划自己要开一家米店。1932年在父母亲戚的支持下,王永庆带着家里凑的200元钱和两个弟弟到嘉义开米店。
米店开张后,任凭永庆喊破嗓子,也没卖出去多少,过了几天生意更加冷清。经过观察,王永庆发现大部分顾客都习惯于在一家店买米,而且总是选最近的那一家。他还发现每家的米里面都有很多糠、沙砾和小石头等杂物,这样兄弟三人就分了一下工,三弟外向善交际,就照顾客人和店面,二弟内向就专挑杂物,他自己则去走街串巷搞推销。不久他们挑过的米开始走俏,三兄弟要晚上加班加点才能供应得上白天的需求。
如此虽然米的质量是提高了,但米的份量却减少了,要想弥补损失,只有增加销售量。为此王永庆又在苦思冥想。某一天一位主妇来慕名来米店,一下子要买三斗,但因为太重拎不动又改要一斗,王永庆灵机一动主动要求帮顾客把米送回家。
在送米的过程中,遇到了三家米店,有认识王永庆的人就问:“阿庆仔,怎么送米上门吗?”,就这样问了几次把王永庆问醒悟了,为什么不送米上门?就这样,米送到后还主动问人家三斗米大概能吃多久,下次直接送过来就可以,不用去店里跑了。
这件事后,王永庆把送米上门提到米店经营的日程上来,他开始添置一些运输工具,这样就可以同时送很多家,减少路上消耗的时间。同时他又作了一些精心的统计,比如这家人几口人,每天用米量是多少,需要多长时间送一次,每次送多少都一一列在本子上。送米的时候他会细心地为顾客擦洗米缸,记下米缸的容量,把新米放在下面,陈米放在上面。同时还了解一下顾客家发工资的日子,并记录下来,在他们发了工资一两天内去讨米钱。就这样最多一天可以卖出一百多斗的米,由此王永庆米店良好的口碑在嘉义广为流传,大家开始争相效仿,王永庆在米店行业的地位也就提高了。
就这样王永庆通过卖大米积累了资金,后又买了碾米设备,在嘉义建了一家碾米厂,一直到1941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人实施“共进共贩”,王永庆的碾米厂和米店都被迫关门。然后王永庆用自己10年辛苦经营的积蓄在家乡附近新店广兴购买了20亩的山林地,在云林大埤和嘉义大溪厝共买了5亩水田。
这应该是王永庆卖大米最完整的故事版本了,我以前听到的也没这么多,这也是王永庆一生最初的创业历程,也是最经典有创业故事。
二、跌宕人生有起伏,一遇风云便化龙
自碾米厂和米店关门后,王永庆又开过两个砖厂,但因污染稻米等原因没多久就被迫关门,以惨败而告终。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永庆发现乡下每户的人家养的鸡、鸭、鹅因粮食短缺没有足够的食物,都骨瘦如柴故没人愿意收购。王永庆就试着用菜根和粗叶,再去碾米厂买些碎米和稻壳,磨碎了混在一起喂鹅,结果成功了。
王永庆就大量向农户收购瘦鹅,集中饲养两个月后就成七八斤重的肥鹅,结果王永庆又发了笔小财。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国民政府派员接管台湾。
1946年初王永庆在嘉义车站附近投资兴建了台湾最大的碾米厂,1946年10月5日正式开张。
然后1947年2月28日,台湾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二.二八”事件,此后国民党加强了在台湾的军事统治,对粮食等重要物资严加控制,严禁越区运输粮食。
1947年3月11日,王永庆在运回了一车稻谷后被警局以越区运粮的罪名,拘禁29天。出狱后决定放弃米生意。
此后,王永庆开始做木材生意,开始因缺乏经验,经营不善而血本无归,在挚友林老先生的鼎力相助下,才得以度过难关,站稳脚跟,并从原来的木材买卖发展为收购原木与委托加工经营业务。作为一名木材商人,他也加入盗伐林木的行列,后被人告发,台湾警方向他发出了通缉令,王永庆被迫流亡日本。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败北,到了台湾,当时急需要有胆识的企业家来办实业,时任台湾“行政院长”的陈诚力保王永庆回台,让他度过一劫。
王永庆回台后继续做木材生意,由于国民党来台湾带来大量的资金,一到台湾就大兴土木,一时木材价格飞涨,王永庆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发展,几年间便牟取暴利,从一个小商人发展成为大商人。同时也觉察到了继续做木材生意的风险和危机,并积极准备把资金投工业。
1953年台湾当局设立“经济安全委员会”,负责拟定玻璃、纺织、人造纤维、塑胶原料、水泥等建设计划,恰好美国政府答应援助台湾5000万美元用于建设。王永庆申请的项目都别人占了,到最后只有一个破产的塑胶厂项目可供王永庆选择,王永庆经过详细考察,走访学者专家,亲自到日本考察,最后得出结论是:塑胶业为基础工业,今后在台湾经济发展阶段作用是巨大的。
1954年王永庆登记设立了“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资金50万美金,美国援助67万美金。后因美国国会议员反对又有反复,直到1957年3月,台塑建厂才宣告完成并正式开始生产。月产量100吨,是全世界规模最小的,但就是如此仍供过于求,从开工到年底,台塑生产的PVC粉没有卖出一吨,库存堆积如山,危机一触即发。此时只的开拓海外市场,否则只有死路一条。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又必须扩大生产,否则在国际市场根本没有竞争力,就在这个时候股东间出现分歧,纷纷要求撤股,王永庆在此时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四处筹钱收购股东的股份。
1958年,台塑月产量由100吨增加至200吨,而那时日本的产量已经是5000--6000吨,故王永庆又决定增产至1200吨,并于1960年完成扩建计划。与此同时,王永庆于1958年成立了南亚塑料公司,做二次加工,生产胶布与胶皮,设法协助台塑销售PVC粉。等二次加工稳定后,王永庆又发展第三次加工,在他的努力下,美国人卡林开办第三次加工的加工厂,后来王永庆又与卡林合作在台湾成立了卡林塑料公司,专门生产吹气产品、雨衣、浴室帘布等养料制品。
1959年,王永庆在卡林先生及朋友协助下,成立新东亚塑胶加工公司,1961年投入运营,大批量生产鞋类、皮包、玩具等塑料三次加工产品,很快就以低价打入国际市场,并由此带动了一大批三次加工企业的产生。1967年新东公司并入南亚公司,并更名为南亚塑胶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石化中游原料工业。
1965年,王永庆相继在冬山建立电石厂及在前镇兴建碱氯厂,以充实制造聚氯乙烯粉所需要的原料。
同年3月,公司股票公开上市。
为适应市场扩张需求,王永庆于1973年左右,先后在南部高雄仁武地区兴建及增建仁物碱厂、仁武氯乙烯厂、仁武塑胶厂等。
由于塑胶粉产量大于氯乙烯单体产量,供需仍不平衡,1984年增资,在林园厂扩建年产24万吨氯乙烯单体工程。
1965年台塑和南亚公司的产品以势不可挡之势打入日本市场,对日本塑料行业形成致命冲击,从而退出主流市场。
1978年,王永庆自行设计,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立了一个大型工厂,开始了台湾石化工厂的整体输出的先例。此后又在美国连续收购工厂。
1980年,王永庆在美国德州休斯敦筹建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料工厂,其中包括氯乙烯和PVC厂各一座,年产量为24万吨。
1981年王永庆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从卜内门公司手是买下一家氯乙烯厂;不久又在德拉瓦州向史托福石化公司买下一个PVC厂,1982年年底又以1950万美元买下美国JM塑料管公司的8个PVC下游工厂。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王永庆建立了石化工业中、下游完整的原料生产体系,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塑胶王国。但王永庆一直未能进入上游的乙烯与炼油生产领域,为此王永庆希望建立一座轻油裂解厂,生产乙烯。但一直未得到台湾当局的批准,为此王永庆苦苦追求了二十年。
1986年8月,王永庆正式向台湾经济部提出自行兴建第六轻油裂解厂,才被正式通过。直到1991年才选址云林的麦寮。
六轻工程包括两套炼油厂、两套轻油裂解厂及49座石化工厂。从1993年7月开工到2000年12月初止,总投资新台币3324.5亿元,2001年全部竣工。自此公司的年营业额由3788亿元增加到5800亿元以上,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企业集团。
最近几年,王永庆陆续在大陆投资,在广东、福建、安徽、四川等地设厂生产PVC管、门窗、地砖、纸张等下游产品,其中包括在广州、厦门、芜湖、东营、南通、重庆等地12座工厂。
2001年初,王永庆决定在宁波梅山岛投资300亿的PVC项目,以解决南亚在内的下游工厂对PVC原料的需求,他还投资50亿美元,把整个梅山岛建成石化专区,以争取大陆宠大的商机。
这就是王永庆从小米店到石化王国的传奇故事,让人觉得简真是不可思议。
悼念经营之神王永庆
评论
3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