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信心比黄金更贵重
本报评论员 刘长杰
金融危机蔓延,环球同此凉热。此时此刻,华尔街金融版图正在重绘,欧洲跟随美国忙着抢救银行,亚洲、欧洲、南美等多个国家濒临破产……
这场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风暴,已经导致了全球经济大海啸,就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惊呼:G7(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七国)明年GDP可能停滞不前,全球经济将正式步入萧条。
风暴冲击之下,不管是美国本土,还是欧元区、亚洲、澳洲,几乎全球各国都在忙着出政策救市,以免陷入金融市场崩塌之境地,步上冰岛破产的后尘。除了金融业成重灾区之外,楼市、零售业、IT业以及汽车制造业都纷纷自保,以期在这场危机中能幸免于难。而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投资者开始大举逃出商品市场,引发油价暴跌,并使得全球股市一跌再跌,金融资产蒸发27万亿之巨。
中国并未幸免于难,但幸运的是,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并且中方有信心维护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这是温家宝总理昨日应约与英国首相布朗通电话时做出的判断,并借此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对自身经济前景的坚定信心。
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温总理两次以“信心更重要”来表述中国在对待这场金融危机突然袭来时所持有的态度。那么,中国的信心来自于哪里?
10月8日,针对金融风暴,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行动施以救援。就在美联储、欧洲央行等主要央行宣布减息的当天,中国人民银行也于当晚宣布,从次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央行同时还宣布了我国银行存款准备金率9年来首度下调的决定: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一个月之内的两次降息,与其说是中国为配合全球救市之举,不如说是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震市场信心之为。
而除了降息,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没有像国外那样出台庞大的资金救市计划。我们认为,这样的选择,基于以下三个前提:
第一,近些年来,中国金融业稳步对外开放,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程度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比如,我国金融业对国际上惹了追捧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持有一贯谨慎态度。
第二,多年来的改革增强了中国金融抗风险的能力。比如,近年来持续地提高各类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第三,中国经济直到目前的良好表现,表明了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在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当下,即使放缓步伐,降低两三个百分点,GDP的增速仍属“世界第一集团”;中国的外汇储备也是世界第一,抗压能力很强,而“中国资金供给充裕,经济增长潜力巨大”(新华社语),这是经济低迷的西方列强不可比拟的。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温家宝总理才敢说“只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各项应对工作,中方有信心维护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事实上,我国政府早就做好了应对今日困局的准备。一个明显的例证是,早在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就公开表示“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前总理朱镕基对世界那一句“中国货币绝不贬值”的承诺,到温家宝总理今天对全球反复强调的“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一句当年和当下各经济强国首脑们“谁也不敢说的话”,让我们在感受到了中国经济铮铮铁骨的同时,也表明了“不回避既有的困难,不抛弃发展的信念,不放弃自我的努力”,早已成为中国多年来一以贯之的责任大国态度。
至此,我们或许不难理解法新社今天的那一句感叹:“中国在金融风暴中表现出帝国般的镇定。”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的孩子;在经历和见证了这个伟大时代的同时,我们也成为中国经济30年高速增长的直接受益者。抚今追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场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将因为“有信心”而站上世界的更高处。
而在如此坚定的信心之下,我们的投资者能否投身市场,做一个巴菲特式的聪明的投资者呢?
***注:此文为20081015时代商报头版三经论坛评论。
此时此刻:信心比黄金更贵重
评论
编辑推荐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