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中国粮食安全的“方程式”


 
  ——从世界粮荒看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粮食观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刘健 宋振远 张军 茆琛



  一则关于中国粮食的新闻,给动荡不安的世界粮食市场吹来暖风:

    今年中国粮食总产有望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

    10年前,美国学者布朗质疑:谁来养活中国?然而,去年以来爆发的全球粮食危机中,粮食自给率10年保持在95%的中国显得“从容”许多,国内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等特点。

    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透视世界粮荒的主客观成因,面对“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粮食安全”“粮食能源化”与“保证吃饭”“保农民的钱袋子”与“保国家的粮袋子”三个方程式,似可找到求解粮食安全的答案。

    第一个“方程式”:

    在“工业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立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两个投资上亿元的工业项目‘相中’这儿,可我们坚持基本农田一分不能占。最后项目泡了汤,可为了粮食安全,值呀!”河南省滑县枣村乡乡长张红林正忙着联系粮食外销。滑县是河南产粮第一县,近5年粮食产量平均增长5.6%,耕地占区域面积的72%,“除了村镇和道路,大都是基本农田。”

    滑县是我国严格保护耕地的缩影。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表示,对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必须确保一个底线——18亿亩的耕地。

    30年前的改革开放,肇始于解决吃饭问题。1978年的那个冬夜,小岗村18户农民相约“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但随着改革开放向城市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风起云涌,加上不时出现的“卖粮难”,比较效益低使人们纷纷弃粮田办企业。昔日的鱼米之乡,崛起了大片工厂、车间,千百年来的“南粮北运”演变为“北粮南运”,13个粮食主产省能调得出粮食的只剩下6个。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我们有太多的理由要求确保粮食持续丰收。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描述说:“近12年间,我国粮食生产走过了一条‘U’字形的发展轨迹。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粮食产量需要每年以0.5%至0.7%的速度增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按照立足国内,基本自给(自给率95%)、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粮食安全思路,我国先后实行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探索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出5个一号文件,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梯次构建惠农促粮的长效机制,免征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给农民发放补贴。今年,强农惠农政策信号更为强劲有力: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创历史新高。

    第二个“方程式”:

    在“粮食能源化”与“保证吃饭”之间,明确替代能源“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


    本轮世界粮食危机原因复杂。权威专家分析说,随着石油价格攀升,一些国家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导致食用粮油供给减少。美国2007年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已占玉米总产量20%以上,欧盟60%的油菜也用于生产燃料,冲击了世界农产品供求格局。国际机构的研究表明,生物燃料需求拉动国际粮价上涨了15%到30%。

    人与车“争粮”,成为维护粮食安全的一个全新课题。中国也在这道全新的课题前艰难求解。

    从2005年起,在“向玉米要能源”“向加工要效益”的推动下,东北一些地方上燃料乙醇项目热情高涨。国家从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于2006年底接连下发通知,清理和叫停粮食能源化项目,要求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为名,违规建设生物乙醇项目,并对各地玉米加工企业进行清理。今年7月,财政部透露,我国发展生物能源一定要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推进,尽快出台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的财政政策。

    以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两个数字对比,彰显出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也时时警醒着我们要居安思危,一丝也马虎不得。看国际市场,全球粮食年贸易量不足中国消费量的一半,依赖进口不现实;看国内供给,与10年前相比,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4亿亩,粮食需求却呈刚性增长。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说,中国粮食不能承受“能源化”之重。如果大量靠玉米解决能源问题,将会是一场灾难。我们“不能饿着肚皮开汽车”,中国人多地少,不能照搬美国的模式。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表示,中国将严格控制使用粮油产品生产生物燃料,本着“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开发生物能源。

    第三个“方程式”:

    “农民种粮食,国家买安全”的思路正在廓清


    有关测算表明,到2020年,要再新增1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才能确保届时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乔林选说:“这相当于产粮第一大省河南一年的粮食产量,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种粮要有效益,鼓了‘钱袋子’,才能保证‘粮袋子’。”

    今年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强调立足于国内保障粮食供给,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形成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体系,并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和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抓紧研究增加粮食生产的规划和措施。

    好政策带动“抓粮”热潮,仅黑龙江、河南、江西、吉林、安徽规划的增产目标,就超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到2020年增产800亿斤的目标。湖南、山东、河北、湖北等省也正在着手调研,制定本区域的“粮食增产规划”。

    (据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