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撤并70%“领导小组”值得庆贺吗?


    “领导小组”眼花缭乱、相关领导兼职众多、议事协调机构效率低下……这个地方政府行政中的顽症,将在沈阳大大缓解。沈阳市将对市政府下属的议事协调机构进行大规模撤并,现有87个“领导小组”、“委员会”,只保留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等25个,清理62个。(10月6日《人民日报》)

    应该说,成立“领导小组”,是各级党政机关抓好工作落实的重要组织措施之一,其目的就是让政府各部门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工作开展。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领导小组”蜂拥而上,“泛滥成灾”。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体现对某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广泛成立了各种“领导小组”,正像报道所说的,沈阳市各类议事协调机构设置过去过滥、过杂,2005年全市达170余个,甚至还有“沈阳市铲除豚草领导小组”。由于领导小组多,又必是一把手挂帅,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究竟担任了多少个领导小组的领导或成员,恐怕自己也未必说得清。试想,连自己都不清楚的事,又怎么能抓好管理和落实?

    可见,成立“领导小组”,从表面上看像是加强了领导力量,实际上却造成了责任不明确,在无形中还增加了办事的环节和难度,一旦遇到问题,这种多头管理模式往往导致部门间推诿、扯皮;而一旦有利可图,有的领导小组又与相关职能部门争权冲突,结果反而是什么都难管好。还有一些临时性的领导小组,牌子一挂几年、十几年,在形同虚设中浪费着行政资源和财政资金,增加政府及群众的负担,消磨着公共利益。

    可喜的是,不少地方已经意识到了“领导小组病”危害的严重性,并逐步采取措施对临时协调机构进行撤并。沈阳撤并70%“领导小组”,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的标本,此举既能精简机构提高执政能力和工作效率,又能解放干部身心,确保领导干部集中精力谋大事、办实事,推动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确实值得庆贺。

    但是,细想想,心里又有点不是滋味。2005年沈阳市就有“领导小组”170多个,为何这么久才去撤并呢?难道说,过去就没有察觉吗?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而像沈阳市这种情况的“领导小组”,在全国各地还会有多少?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先不要忙着为沈阳市撤并70%“领导小组”庆贺,而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警醒。社会是个极为复杂的系统,一地的公共事务千头万绪,很多工作并非单纯的只涉及少数的系统部门,有“领导小组”的协调,可以有效督促调动起相关部门的力量,协调联动,尽快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小组”可称是“无罪”的,“领导小组”的问题并不在“领导小组”这种形式自身,这其实仍是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集中反映。如果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不解决,不从机制上堵塞漏洞,撤并百分之多少“领导小组”也是没用的。因此,我们必须从治理现有的“领导小组”工作作风和方式入手,从寻找“滥设领导小组”的体制和思想根源入手,集中进行整治,这样或许效果更优。

    新闻链接:沈阳撤并70%"领导小组" 过去铲除豚草都有领导小组--时政--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