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需要整顿


  温家宝总理日前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全国乳业进行严厉整顿,并特别提出要“重典治乱”。

  仅仅重典治乱就能解决问题吗?三鹿事件引发了最高层亲自部署的对乳业全行业的严厉整顿,但还有多少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还有多少行业需要整顿?别的不说,这次三鹿事件之所以引发高层震怒和社会众怒,之所以引发这么大范围的连锁反应和这么高强度的治理举措,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婴幼儿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伤害。那么,仅仅关乎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问题和隐患还有多少?想想医疗机构的医源性疾患问题,想想煤矿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想想食品业、药品业的各种隐患,我们很难安下心来。

  记得有一次看郎咸平教授的访谈节目,特别谈到西方的信托文化和职业心态问题。在西方,所有的机构、所有的公民都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特定角色,都有着自己特定的信托责任,所以无论政府、企业、社会机构还是公民个体都具有非常职业化的心态,都在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承担好自己的职业化角色以履行好特定的信托责任,这种信托文化和职业心态在每个人心中根深蒂固。大家常爱举香港特首曾荫权的例子,曾荫权竞选特首时提出的口号叫做“我要打好这份工”,当选后拜会胡锦涛主席时的表态仍然是“我要打好这份工”,职业化的心态和操守赢得中央政府和香港市民的普遍赞誉。

  我自己觉得,郎咸平教授所讲的信托文化和职业心态可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缺失,也是我们众多社会问题出现的重要根源之一。受托者为委托者服务和创造价值,这一核心逻辑如果不能在全社会根本确立的话,我们很难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秩序。举个简单的例子,患者到医院就诊,付费之后和医生之间就形成一种信托关系,医生作为受托方必须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地为患者服务,这是医生的信托责任。可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人会有信托责任的概念,患者不会有,医生更不会有。否则为什么医生在患者面前盛气凌人的现象比比皆是?

  放在三鹿事件中,三鹿等众多乳品企业是在受消费者的委托为消费者服务和创造价值,提供安全、优质的产品是最基本的信托责任。如果三鹿们能有这种信托责任意识,怎么可能出现三聚氰胺事件?怎么可能出现全行业盛行的潜规则?想想其它行业乃至我们整个社会,又有多少这种根本见不得人却长期见怪不怪的潜规则?

  职场上爱讲一句话,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如果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分子、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一种职业化的心态,都能切实承担好自己的职责,都能塑造好自己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的不同角色,我们整个社会就能最终形成信托文化与职业心态。但是,这又是何其之难?

  所以我觉得,重典治乱当然是必须的,但远远不是全部,相较于重典治乱,更为艰巨也更为深远的工作在于全社会信托责任意识和职业心态的培养。如果我们能够由此迈开哪怕是一小步,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成熟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