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为何老是不够发达?


         名声达到极致的中国男足有一个“永褒青春”的特点,不管参加多少比赛,不管换多少批队员,失败后的总结中都有“比赛经验不足”、“不够成熟”、“队员太年轻”等此类原因。但相信这支“永远年轻”的队伍丝毫得不到那些梦想青春永驻的女士们的羡慕。

          经济学似乎也有类似的特点,在一次次的危机、意外和混乱面前,经常拿不出像样的答卷。它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对经济走向的预测,即使不让人大跌眼镜,也达不到像其他学科在自身领域那种令人满意的程度。在这个意义说,经济学也是总是“不够成熟”的。

          我们来比较一下其他学科的情况。物理、数学、医学、化学等学科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白手起家、逐渐积累起来的,但是它们现在不仅有了坚实统一的理论基础和体系,还至少能在差强人意的程度上解释和运用于生活中遇到的绝大部分——谦虚一点说也是相当一部分——问题和现象。这些学科早已将本领域的尖端和前沿推至远远超越人们日常生活的地方了,而经济学却连许多身边的事情都解释不全。更有甚者,经济学至今连许多基本假定都在改来改去,不断“扩展”、“完善”,隔三叉五的来一次“革命性的改造”,让人看不到有停当下来的那一天。原因何在?难道经济学真的不能以一门像样的科学存在吗?

          经济生活伴随人类的历史,应该不比数字、光电、生物等东西的时间短,可为什么它的学科理论就这么落后呢?能否找到别的与经济学这东西情况近似的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好象只有这些与人的本性相关的学科才具有这种时常落后于自然科学的现象。从这一点看来,我们了解外部世界远比了解自身的速度要快,效率也更高。在古代时期,人类还不擅长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自己,宗教、神学统治着人类的精神生活,限制着思想与智力的发展。科学研究方法是在近代才得到承认和普及的,如直到几百年前才开始正式的人体解剖实验。而以近现代哲学、心理学为代表的对人性本质的科学解析也是在此之后才得以发展壮大。

          不少学者认为,现代经济学有两个立足的基石:心理学(哲学)和数学。这两门学科为经济学提供最根本的研究前提和方法,它们建立在对人性本质的与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之上。这个基石自身的成熟需要时间,把它们结合起来也需要时间,而将它们结合起来考察经济生活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比起其他许多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学科来,经济学的发展慢那么几拍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还有一点是经济学的苦衷:它的研究对象是不断剧烈变化和运动着的。数学所研究的空间与数量关系、物理研究的机械光电、化学研究的分子原子、医学研究的组织细胞千百年来没什么大的变化,而人类的经济生活却总是在变化,而且是加速变化的。稳定静态的事物肯定要比变化多样的事物要容易的多,看起来也要有效的多。

          总结一下,我们会看到,经济学的不够发达与成熟,一方面受到自身学科基础与方法发展程度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研究对象变化多端特征的制约。经济学的发展足以表明,我们人类向内探索不比飞向远方星系探险的行程更近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