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政治改革支招:打造一个特殊的政治意义上的“小岗村”


  为中国政治改革支招:打造一个特殊的政治意义上的“小岗村”

  从根本上说,中国的改革开放,缘起于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勇气加智慧的伟大创举。毋庸置疑,如果没有小岗村农民在实践领域的这次伟大创举,那么,彻底改变中国面貌和命运的所谓的改革开放就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小岗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具有枢纽性的关键性的意义。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中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领域都取得了空前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毋庸讳言,我们也正面临着、潜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内在危机。因此,在这举国大唱“盛世欢歌”之际,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和深刻的思想者也无不将目光转向中国改革开放的瓶颈——政治领域。可以说,如果此后未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不能突破政治领域这一瓶颈,那么,不是危言耸听,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必将搁浅,甚至,此前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有前功尽弃的危险。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当下的困境和危机而将改革开放推向新的境界呢?

  毫无疑问,突破政治领域这一瓶颈,进行大胆的有创造性的民主政治改革。——这几乎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然而,在具体操作和实践中,我们却找不到政治改革的突破口。统观当下我们所作的一切努力,如上层推行的党内民主制,底层“海选”式的村民自治,等等,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因为,所谓的党内民主,从根本上说它是一个自封闭的系统,由于它缺乏与外界的交流管道,故天然地缺乏内在动力;而所谓的“海选”式的村民自治,由于它的主导权掌控在乡镇政府部门,而乡镇政府部门自身是非民主制的,故,结果可想而知——大量事实(——由一个在基层乡镇政府工作多年的朋友向笔者确认)也已经证明,它在相当程度上将基层政权让渡给了贻患无穷的乡村恶霸,从而彻底摧毁了民主政治的根基。

  怎么办?!

  以史为鉴!——既然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缘起于“小岗村”,那么,在“小岗村”身上,必然蕴含着将这场伟大革命推向深入的契机。——正是在这种思维的支持下,笔者提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中国改革开放的希望和契机,应该到“小岗村”中寻找——一个特殊的政治意义上的“小岗村”的破土而出,是我们走出目前困境和危机,将改革开放推向一个更新的境界的希望之所在。

  因此,笔者认为,期待并呼唤一个特殊的政治意义上的“小岗村”的出现,必须成为所有对未来中国抱有希望的人士的共识。笔者乐观地期待:一个特殊的政治意义上的“小岗村”,必将在改革开放30年的肥沃土壤中诞生;笔者更殷切地希望:今天,出现一个像邓小平那样的有魄力的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当下只能寄希望于胡总了,从而不至于使这个特殊的政治意义上的“小岗村”夭折。

  ——这个特殊的政治意义上的“小岗村”,是一块中国民主政治试验田,一块有别于目前大一统体制下中国的政治飞地。一般来说,这块政治飞地很难在现有的牢固的国有体制中诞生,更不可能诞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如果说30年前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能够首发于农村,那么,30年后政治的改革开放却不可能首发于农村。我们必须另辟蹊径。笔者认为,它最有可能诞生在政治控制比较松散或薄弱的民办企业支持的高等院校或科研部门之中。因为在这些部门中,集中了经济上相对独立,文化层次较高,而又对民主政治具有高度自觉和内在的迫切需求的知识分子。

  ——这个特殊的政治意义上的“小岗村”,必须是自发的、内生的,而不可能是人为的自上而下地设计的,就像当年的“小岗村”是“冒着生命危险”的秘密的、地下的一样。因为,只有自发和内生的,才可能具有真正的创造性和生命力。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个特殊的政治意义上的“小岗村”是完全自发地、自然地形成的,相反,从其内部来说,它必然是高度自觉的、有组织的,但又不能是政治上“反动”的。

  ——这个特殊的政治意义上的“小岗村”,唯一要求于外部环境的是,给予它最大限度的宽容和善意的呵护,就像当年邓小平能够善待安徽凤阳的小岗村那样。而这一点,无疑是生死攸关的和不可或缺的。

  ——事实已经越来越清楚,香港和台湾等不成熟的民主化的样板,是不适合现实中国的国情的。因此,期待、呼唤并打造一个特殊的政治意义上的“小岗村”,就成了我们保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并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唯一的、不可或缺的选择。

  如果,这个特殊的政治意义上的“小岗村”真正地来到了我们的现实中——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因为,13亿中国人是不可能都缺乏勇气和智慧的,那么,笼罩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阴霾都将冰释,我们这个民族就有了真正的希望——这个特殊的政治意义上的“小岗村”必将如星星之火,燎原整个中华大地,使中华民族实现最终的凤凰涅槃。

  但愿,2008年国庆节日写就的此文,能够成为一个特殊的政治意义上的“小岗村”这个新时代的崭新的婴儿诞生的一个预言。——科学的理论和预言具有自我实现的功能!

  2008,10,1(10月2日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