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财师亲历的中国“经济年”(二)


   此文发表于2007.12.24<<三联生活周刊>>,是其第二部分略有改编.

                 一个理财师亲历的中国“经济年”

                                   口述  张荣辉    采访 记者 吴琪

导言:

   从空军少校到金融理财师——张荣辉喜欢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2002年成为首批职业理财师后,他幸运地赶上了中国大规模的金融投资时代。普通老百姓与中高端客户演绎着各式财富故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中国,家庭成为理财的主体,开始正视“钱生钱”的投资需求。

讲述人身份:张荣辉 光大银行北京分行金牌理财师、十佳理财明星,西单支行理财中心主任,拥有证券、基金、保险从业人员资格,金融理财师。

正文二:

                     普通人求财

2006年以来,中国成千上万的家庭向金融投资转型,开始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自己的财富,比较该用哪种方式来投资。同时由于社会福利制度还不到位,这个社会人人都面临着养老保险、医疗、住房的问题,人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养老而筹划。在社会养老体系只能保证基本生活时,个人要筹划的问题非常多: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的“子女债”,怎么让子女上最好的学校、找个好工作、结婚生子怎么计划;怎么保证自己的生活水准,怎么应付生病等突然变故等等。如今大家对财富的追求不用避讳了。

我有一个客户是70多岁的老者,是某国有大型银行退休的一个高层干部。由于他级别比较高,退休工资每月也有40005000元,没有任何生活压力。2006年初他作为客户来我行买国债,那时候他把所有的余钱都用来买国债,我们建议他不妨做些投资组合,买一些债券型基金、平衡型基金来获取稍高的收益。他买了一部分,半年后发现收益比买国债高,就在2006年底分几次投入5万、7万、10万不等的钱买债券型基金。

等到今年8月一算帐,他发现买基金的收益是国债收益的若干倍。10月份,他想把手中所有的国债全部提支。我们分析他的情况后,建议他把35年内以上不用的钱计划一下,将其中年收益率为2.7%的国债提支作一部分基金投资,每年回报率能达到10%以上就相当可观了。

但是老人觉得10%的回报率太低,他根据自己在20062007100%的收益经历,希望投资回报率至少达到50%-60%。但是老人家不明白,收益率这个东西更多时候是“可遇不可求”。我们建议他将取出的国债分期买入基金,他太心急,自己将50万元的国债取出,9月底在某银行全部买了两只新发行的基金。新基金前期下跌了15%,等到1213日他过来聊天的时候,全部基金跌了8%,相当于损失了4万。老人家称,“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就当赌一把了“。

老人家话虽这么说,实际上他这个投资者是非常自信的,但是他相信的是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真实的市场行情。人们很容易从别人的情绪和周围火热的氛围中得到判断,但是这时传达到自己耳朵里的信息已经失真了。老人家当年是银行从业人员,但是如今的金融投资与二三十年钱的银行业务已经是两个概念了,任何人都要从头学起。

我特别不赞同他说的“赌一把”心态,他将国债升值为基金,大的理财战略是对的。但是具体到投资战术,一是他盲目的买新基金,另外其中一只还是风险较大的QDII产品,本来应该逐步建仓,他却一下买进。所以普通人应该与理财投资的专业人士多沟通,不要过于相信自己,所谓“兼听则明”。

财富效应使得一些人丢失了工作主业,或者改变了生活态度,这是市场不理性的一个表现。一些机关人员,年收入5万-8万,这两年翻番的行情对他们诱惑大。另外一些手里有点闲钱的人,费劲地自己去分析市场,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人员、信息也不对称,结果得不偿失。

一个1944年出生的老人,大约初中文化水平吧,单位内退后在家,平时很空闲。他是老北京,家里的旧房子拆迁,他用拆迁费买了一处新房后,手里还剩50多万现金。今年七八月份,听朋友说买股票买基金很能挣钱,我们支行开周末理财课堂时,他就来听,和我们的理财经理建立了联系。

8月份的时候,市场火热,理财经理建议她买光大代销的基金、资产管理计划(一种准基金)。到了9月底,他买的基金挣了3%,另一只准基金包括手续费在内,损失了1%。我们认为这是市场的正常波动,但是他的预期是能挣20%-30%,接受不了,认为是银行推荐的理财计划不好,“别人都挣钱了,就我没挣”,情绪很激烈,抱怨。可见到了2007年的时候,大家仍然以2006年的经验数据来要求未来。美国等成熟市场能达到8%-12%的回报率就相当不错,但是这两年火热的行情,使得投资者对市场的要求普通很高。我们用数据告诉他,今年九月份市场收益情况不好,别人能挣钱,是因为入市早,成本不一样。

这个老者要做更挣钱的投资,9月底就要求把基金赎回。我建议他等到“十一”长假以后,因为我预计“十一”长假至11月,他的损失能够回来。10月要召开“十七大”,中国在大的政治活动之前以及活动中间,市场行情不会出现大的波动。果然10月中旬市场又回来了,他还是不满意收益。

10月,这个希望一夜致富的投资者,把前期的基金赎回后,决定自己去炒股。拿了30多万去申购新股。听说打新股特别挣钱,一开始申购中石油,一股未中,又去申购了几个新股,也一直未中。对于30多万的资金来说,打中新股的概率非常小。1115日中石油上市,又让家里人电话委托去买,家里人也不太懂,结果以48.6元每股的高位买了20万元。之前的1020几号,以近80元一股的高价买了10万元中国神华。

普通投资者在面临高风险的投资时,看到的都是高收益的例子。这两年市场出现的高收益情况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高风险,两者一直伴随,只是很多人看不到。

到了11月底,这个老者买的中国神华从近80元跌到65元,损失18%;中石油从48.6元跌到32元,损失35%,股票投资一共损失了30%。他受不了,同期对比起来,他买的5万多元的基金,损失不到2000元。但是他跑到银行与理财经理说,“因为买了基金,我的钱拿不出来,不然中石油和神华都可以补仓”。他在发生风险的时候,总认为是别人的错、政策的错,“这些上市公司都是大骗子,政府都发话了,要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现在肉涨价了吃不起,菜也这么贵,想在股市赚点钱,十几万就进去了”。从经济学上来讲,经济快速通胀的过程中,真正受影响的是中低端家庭。资产量比较大的客户,风险的承受能力高,对物价上涨的敏感度比较低。

他一段时间经常来银行诉说,我们只能给他分析,耐心开导。他自己曾去买股票证券的书,花很大力气去研究,但是对于他的文化水平来说,很难用财务分析、数学分析等方式去判断市场。他实际上是一个经济条件很普通的人,如果不是拆迁剩下的费用,其经济只能保证基本生活。这样的家庭,猪肉涨价、粮食涨价都对她们的日常生活有影响,可是太武断地投机,赔进去的钱不知道能买多少猪肉了。我们专业理财机构面临怎么去教育投资者正确看待市场的问题,如果有正确的战术战略,市场波动也就不会引起大的损失了。专业的投资者大多坚持中长期的价值投资,不去过分关注眼前的市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