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箱馅包子”假新闻何以大行其道?


    今天早上,媒体上又一条关于“纸箱馅包子”的消息令人惊叹不已,前几天震惊全国的“纸箱馅包子”一事,竟然是北京电视台一位编导蓄意编造出来的一条假新闻。由于新闻发生地是在北京,由于中央及地方媒体的连篇累牍,由于相关执法部门的高调介入,当然还由于是关系到寻常百姓的食品安全大事,这条新闻顿时在全国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首都的食品安全都如此让人们匪夷所思,看来以后在外面吃饭真地毫无安全可言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啊,近年来类似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负面报道太多了,寻常百姓的确被此类报道吓怕了,别说,还真是立竿见影,许多街头小吃店的生意真的受到了影响。今天的事情真相一曝光才知道,原来是虚惊一场。

那个化名“胡月”的北京电视台的“临时工”,竟能瞒天过海,在审查严格的官方电视台连闯数道关口,顺利播出,并能旋即得到头号主流媒体中央电视台的青睐,在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栏目中第一时间转发。坦白地说,当时看到央视的这条新闻,我的第一反映就是气愤,为黑心的店主一心敛财丧心病狂地赚昧心钱而气愤,为食品卫生监管局面的失控而气愤。当时我的确没有就此条新闻的真伪产生过一丁点儿的怀疑,因为此类的事情在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已经不胜枚举了呀。由于有关管理执法当局管理不利、执法不严,导致黑心商贩有恃无恐的事例太多了。“纸箱馅包子”这种事例的出现并非不可能啊。

因此在这条假新闻的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刻,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是何原因,使这个瞒天过海的弥天大谎得以如此顺畅地大行其道呢?我认为,首先要归结为目前国内混乱的食品市场管理的缺失,正是由于大量的诸如“红心鸭蛋”、“瘦肉精猪”、“注水白条鸡”的不断涌现,才是“胡月”等人胆敢新闻造假的滋生土壤。

因此,为了杜绝此类造假现象,当务之急就是首先要坚决根除食品市场的混乱现象,还老百姓一个安全、放心的饮食环境。怎样才能根除这些丑恶现象呢?一方面是各级执法管理部门人员要恪尽职守,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对危害人民饮食安全、见利忘义的丑恶现象,要实行强有利的严厉打击措施,坚决严惩不怠,一旦发现胆大妄为、赚黑心钱、危害人民饮食安全的现象,就要对相关违法当事人实行高压手段,罚他个倾家荡产,打他个屁滚尿流,让他永远心惊胆战,下辈子也断然不敢重犯。而现在的问题很重要的弊端就是,处罚太轻,没有足够的威慑力度,处于一种事实上的不痛不痒状况。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有关执法部门应该借此认真反思一下处罚力度的问题,借鉴许多国外对违法造假等问题课以重责的经验,真正从法制的角度把饮食安全这一重大的民生问题强化到实处。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由于相关管理执法环节的不够完善,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形成这样一种定式:许多社会问题的披露,往往不是管理执法部门的主动查处,而是新闻媒体的率先曝光,引起公众舆论的高度关注之后,管理执法等部门才被动地跟进,进行相应的处理。因此,近年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央视“焦点访谈”现象,其他媒体则往往效仿央视的这种做法,“胡月”之流大概就是利欲熏心,想造出个“重大新闻”来,谋取私利,却意外被发现正法了。因此,这件事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管理执法环节的不到位,其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会造成社会性的道德沦丧、行为畸形。各种造假事件的屡禁不止及假新闻现象的出现,就是此种危害的明显例证。

也许我们对政府的期望过高了些,但作为黎民百姓的我们,要过安全、平和、正常的日子,这种要求并非过分啊,出了问题,不找政府我们又能找谁呢?但愿我们的父母官,能够真正履行好民众赋予的依法行政的神圣责任。给我们百姓一个放心的生活环境,使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人不再为安全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