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教育


       我其实一直都是关注一个现象,就是关于学校教育中的悲情教育。就是利用悲剧教育和忧患意识教育来唤起学生心中深沉的爱国之情,记住历史,我把它称之为悲情教育。

      一、悲剧教育所谓“悲剧”教育就是教育者把美学范畴中的“悲剧”直接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用悲剧具有庄严的内容及悲壮、粗犷的形式这一美学特征,渗透进自己的思想,达到震撼受教育肯的心灵,陶冶其情操,唤起其斗志,以实现教育者的预期目标。悲剧的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悲剧性的冲突和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都会产生一种悲壮美,从而产生一种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激人奋起的巨大力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悲剧教育所产生的这种巨大力量就会转化成爱国之情。

    这些我是不反对的,但是长期的悲情宣传却又造成了一种不可回皮的影响:一种整体性的民族自卑情结。毫无疑问,自鸦片战争以后至今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自卑的民族,因为她看到了自己和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民族自卑的具体体现在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

   诚然,承认自己落后于他人,对任何民族来说都是极为痛苦的,但是它也会成为一个民族奋起直追的一针强心剂,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断地上演。
   例如彼得一世临政初期,沙俄相对西欧国家虽然有着巨大差距,但举国上下无不认为自己的民族和自己信仰的东正教很独特、很伟大,并且有着拯救世界的使命,甚至将俄国以第三罗马帝国自居。可是彼得一世出访西欧在一夜之间将俄罗斯人在几个世纪中养成的民族优越感打得粉碎,由于无法承受如此的心理落差,甚至引发了暴动,但是如果没有经历这次思想上的阵痛,很难想象俄罗斯今后能成为一个地跨亚欧的世界大国,因为只有这样的阵痛,才能孕育出彼得大帝的改革。
   比俄国更加鲜明的例子是日本。日本于1853年7月8日被佩里将军率领的美国舰队打开国门,岩仓使团出访欧美后更是“始惊、次醉、终狂”,强烈的民族自卑感迫使他们疯狂的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甚至夸张到当时有人提议“引进”外国优良人种改造大和民族。正是由于在这种民族自卑下产生百年维新孕育了日本二战前后的两次崛起,最终使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崛起后的日本渐渐没有了民族自卑,随之逐渐消失的是向其他国家学习的强烈欲望。比如很多在美国的日本公司仍然采用日本国内很常见但是落后的家族式管理,与此同时在美国的中国公司更愿意虚心学习美国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最终导致在美国这块市场上,中国企业相对日本企业虽然起步晚,但是成长速度往往是后者的几倍。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为何中国发展蒸蒸日上,而日本却陷入了经济滞胀的泥沼。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有些人媚外,而是有些人连承认自己落后的勇气都没有,盲目的排外。其实排外也是在长期民族自卑感的压抑下所产生的极端心理的一种表现,这种行为最终伤害的往往是我们自己,丧失我们的后发优势。抵制外货就是排外的一个典型例子,大多数外货都是外国公司出资在中国的设立的分公司生产的,而且我国政府对这些外资企业有部分或者全部技术本土化的要求,如果我们盲目抵制外货就相当于抵制外国资本和技术的流入,进一步拉大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一个排外的民族往往会为自己今后的衰退埋下伏笔,而一个高傲的民族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就像盛唐时期我们的祖先。

   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似乎过度地强调了悲情教育,过多地向青年人讲述近代史上的屈辱一面,甚至于有人不断地回忆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几千年来被匈奴等诸胡人少数民族欺凌、杀戮、统治的历史。我们似乎在不断地哭诉着,某某某他打我、杀我、欺负我——呜呜呜。这不是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我不反对向年轻人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但我反对过度地强调悲情教育。如果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仅仅停留在这个浅浅的层面上,对我们的民族非但不利反而有害。
    这种过度的悲情式爱国主义教育会使年轻人以至整个民族产生仇外心理。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不仇外?
    这种过度的悲情式爱国主义教育会使年轻人以至整个民族产生狭隘的心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就要有大国的心态。狭隘的民族心理不利于客观公正的观察世界。世界是如此的纷繁复杂,要想客观公正的观察世界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狭隘的民族心理观察世界时往往会给自己带上一副有色眼镜,怎么能够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的民族永远没进步、永远没出息、永远没前途,只配做奴隶。
    这种过度的悲情式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出来的国民所在的国家,贫弱时被人欺凌,是自己的悲剧,一旦强大起来就可能成为世界的悲剧。君不见二战时的德国,希特勒不就是靠煽动德意志民族的悲情而窃取德国政权的吗?还有日本,不也是靠煽动日本民族的悲情(日本一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人视为倭奴、欧美人视为东亚病夫)而发动侵略战争一雪耻辱吗?现在的世界已经因为中国的复兴、俄国的强硬而不再是美英一手遮天的单极世界了,没有哪一个国家在触动中国利益时敢不三思而后行。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动用悲情。
    这种过度的悲情式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不利于培育国民大国意识。中国非小国,中华民族非等闲之民族,在迈入新的世纪时我们为自己即将成为大国而准备好大国的国民意识了吗?大国的国民意识首先一条是宽广的民族胸怀。过度的悲情式爱国主义教育不可能培育出大国的国民意识。日本、韩国等撮而小国根本不可能产生大国的国民意识,因为他们国土狭小,因为他们是岛国和半岛国家,因为他们是单一民族国家。我们不是,我们有着几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我们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多民族国家。世界上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才具备成为世界大国的资格,世界上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才具备成为引领世界潮流大国的资格,世界上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才具备担当探索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大任的资格。
     这种过度的悲情式爱国主义教育不利于我们清醒的探索近代中国衰亡的根源。不断地哭诉民族的屈辱史而不去研究之所以被欺辱的原因,研究不出之所以被欺辱的原因,我们如何对症下药去解决我们落后的症结。我们被欺辱了这谁都知道,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屡屡被欺辱?所以说我们应当更多地区探索振兴民主的办法,而不是过度地强调受欺辱的历史。不然于中华民族的振兴无补

       有人说自主创新的最大障碍,也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民族自卑

  所有现实条件的缺陷都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仍然有人认为在中国不需要鼓励自主创新,不能够自主创新。这不是用理性的争论可以说服的道理,而是出自一种更加深层次的观念,无可理喻,但在一些人心目中却是根深蒂固的,即对民族能力的一种自卑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