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女神妈祖
妈祖,又叫天后、天妃、天妃娘娘、天上圣母……本姓林,名默,是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第二十二世孙女,于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
相传她出生时,红光由西北进入室内,香气缭绕,遍地紫光。直到满月,她都没有哭一声,所以父亲给起名叫默。她天资聪颖,勤劳能干,敬老爱幼,乐于助人。她奔波于海上,救过很多渔民。她于28岁那年重阳节,登上山峰成仙,常于梦中显圣,总是救助航海的人们,帮助普天下的黎民百姓。她是中国、日本、朝鲜、东南亚及全体海外华人信仰的海上女神。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封过妈祖,并列入国家级祭典。封赐情况如下:宋代14次,元代 5次,明代 2次 ,清代15次。1156年,宋高宗封妈祖为“灵惠夫人”,是妈祖最早的封号。 1857年,清文宗(咸丰)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 称号太长了,后来只用“嘉佑”。
湄洲岛有妈祖祖庙,是妈祖信仰的圣地。
天津不是妈祖的故里,但天津的兴盛与妈祖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人们说“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天津城市的诞生,主要得益于航运,从小渔村到直沽寨,到海津镇,到1404年12月23日设卫筑城,是漕运的中枢、文化艺术之都、工商业重镇和近代军事要塞。妈祖是海上航船的保护神。水手们在长途航行中,对安全的期待,对未来的向往,对家的牵挂,全托付给了妈祖。她凌风渡海、施爱向善、扶危济困,成了沿海人民普遍信奉的女神。天津建城之前,就有不止一处妈祖庙。《元史·祭祀志·祭祀五》记载:“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直沽就是后来的天津。这条记载表明,在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左右,天津就已经有妈祖庙。每年皇帝都派人到妈祖庙备礼致祭,或交付官漕司及当地府官行祭。祭文上钦定敬称十字神号“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朝廷为了推动漕运,再次在直沽敕建天妃宫。康熙时,将天妃加封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天津的天妃宫改称为天后宫。
天津的天后宫,俗称娘娘宫。金、元以来,天津的地位日趋重要,天后宫香火极盛。妈祖崇拜像在沿海其它省份一样深入人心。《现代汉语词典》把“妈祖”释作“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传说中的海上女神。”是不全面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妈祖信仰同样隆盛。地处内陆的山西介休,有妈祖殿,这是与货通天下的晋商分不开的。词典编者显然对此缺乏研究。
众所周知,葡萄牙文Macau(“澳门”)得名于“妈阁”,即妈祖阁。和天津一样,澳门因海而兴,妈祖文化盛行,在澳门海事博物馆里,《妈阁庙的故事》用普通话、广东话、英语、葡语讲解。有机会去那里,不要忘了体验妈祖文化哦。
台湾是伟大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族同胞都是渡海去台的。两岸人民的来往从未中断过,任何人想割断这种骨肉联系是不能得逞的。台湾人民信奉最广泛的神就是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是台湾最盛大的宗教活动。2004年9月25日,天津第二届“妈祖节”开幕。来自国内和海外15个国家的4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台湾北港朝天宫、大甲镇澜宫、金门妈祖庙、福建湄州妈祖庙、香港天妃宫澳门妈祖阁等地的代表把祖国各地的水汇入四海安澜瓶,把祖国各地的土汇入坤泽四方鼎。现场的观众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鼓掌,电视机前的我激情澎湃。台湾十几个宫、庙的代表800多人来到天津过节,是妈祖信仰把大家紧紧地连在一起,是两岸同根的亲情把大家紧紧地连在一起。
妈祖是千千万万沿海人民虔诚膜拜的守护神。妈祖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上古的太昊部族迁往海外,“太昊”成了太平洋岛民的海神。少昊、羲和、常羲成为世界旅行家、文明的传播者。商族人往返于太平洋两岸,传播着当时世界领先的殷商文明。徐福东渡,其功业岂是几句话就可抹杀的?……中古以来,中国人航海的记录更多了,不必列举。谁说中国没有所谓的“蓝色文明”呢?即使到了闭关锁国的年代,航海在小范围内依旧进行。我们不能因为近代的落后挨打就自卑,就否认先辈的奋斗业绩。台湾历史作为中国历史的缩影,一切尤为显著。大陆离不开台湾,台湾离不开大陆,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
妈祖文化经久不衰,正是人民向往幸福生活为理想奋斗不息的体现。妈祖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和平女神,指引我们为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各尽所能,为着统一大业乘风破浪,迎来四海升平的大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