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是这样,一过了阳历新年,有关春运的报道就多了起来。越往年跟前走,报道就越多、越密、越紧张、越残酷。
首先是买票难。售票处前,排着长长的买票队伍,弯弯曲曲的,不知拐了多少个弯,也不知末尾在哪里,长得望不到头。这样的长蛇阵要持续几个星期。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晴天还是雪天,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渴望回家的人们,都在那长长的队伍中坚守着、苦熬着、忍耐着、焦灼着。
今年特别冷,家里的两道窗,都紧紧地关着。即使是门窗紧闭,我在家里还要连头带耳地戴上毛线帽子,还要在脖子里再系上一条羊毛围巾。我坐在大沙发前看电视的时候,虽然脚下有毛绒绒的地毯,脚还是冻得受不了;我还要用毯子把已经穿上了棉裤的腿连带着穿上了厚袜子的脚全都包起来;就这样,毛毯在腿脚上裹了半天了,也感觉不到有什么热气。
也因此,我这些天每天看新闻报道的时候,看着那些渴望回家的春运大潮中的人们,会由衷地发出感叹:你们太不容易了!排长队本身就是难;日夜排长队就更难了;而在这寒冬腊月的日子里,在这雪花飞舞的时候,没日没夜地排队,更是难上加难了!
然而,买票难还不是春运的全部。那些花了几天几夜的时间也没买上一张票的人大有人在。就算是幸运地买到票了,你再把眼光从售票处门口的长蛇阵转到候车室内外的人海阵看看吧,那是一难完了有二难。由于恶劣的气候,也由于列车组在超负荷地运转,列车运行时刻被延误,就在所难免了。好容易攥着一张辛苦了几天得来的车票的人们,兴冲冲地赶到了候车室,可能被告知,列车晚点了。有几个小时的、十几个小时的,也有几十个小时的。于是,第二轮的考验来了,又一次的意志磨炼来了。
昨天听新闻说,广州火车站的一些铁路工作人员,为了疏导这庞大的人流,已经几天几夜没回家了,就吃住在火车站。他们说话的时候,声音嘶哑着,那是给无数个乘客解释了无数次之后,变成的样子;而说得口干舌燥还不敢喝水,因为多喝水就会上厕所,上厕所就要排长队,他们没有排队的时间。车站工作人员是这样,等着上车的乘客就更不容易了,吃喝拉撒全成了问题。
而历尽两难上了车,第三轮考验又来了。由于车少人多,能有幸买上票或是有幸挤上车的人,确实比上不了车的人要幸运,可是,超负荷的车上会是个什么样子?我是很有体会的。
前几年,我在春节赶着回家的时候,春运还没有现在这么艰难,因为那时人们的流动意识还没有现在那么强烈。但即使是这样,车上的拥挤,已经给我刻骨铭心的体验了,让我至今想起来还不寒而栗的。座位被超常地使用着,三人座一般都要被挤上四个人。而除了坐之外,所有的地方都要用来见缝插人:过道上,密密实实地挤着人;椅背上,不由分说地坐着人;座位下,不管不顾地躺着人;就连厕所里那点空间,也没放过。
我记得,有一次大家渴得实在受不了了,不知谁找来一个破茶缸,站在厕所里的人用那破茶缸子接上那洗手的水往外传;每传到一个人,他就大口地喝上几口,再接着往下传;水喝完了,破茶缸子再回传过去,接上水之后,再往过传。男女老少、各色人等,没有人说干净不干净的话,喝上水先挺着再说了。
这几年,我很少再去挤春运了,可是,看到春运族们买票、上车和乘车时的煎熬,我非常能够理解他们的艰难;也急切地盼望这种回家的辛苦,能够早一点结束。
如果春运是一件偶然的事情,那看看听听也就算了,社会上总会有一些偶发事件让人手足无措、应接不暇的。可是,春运现象在我们国家已经出现了20多年了,我们也就不得不给以高度关注了。今年是改革开放的30周年,从新时期开始,人们就愈发地灵活起来了,人员流动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多见,越来越平常了。有人离乡背井地四处找活路、找财路,就有人在过大年的时候带着或兴奋、或疲惫的心,在春运大潮中返乡过年。只是头几年这样的人还不多,可随后,在先行者闯天下而富裕了起来的带动和刺激下,跃跃欲试的人越来越多了。可与此同时,人们习惯上更容易选择的交通工具—火车,却并不能像人们忽然有了活络的想法那样,一下子跟上人流大涨的步伐。于是,这种矛盾日积月累,这种差距越拉越大,这种不堪负担也越来越明显。
也正由于春运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所以,对这个周期性的社会问题,管理部门和有识之士,应该给以特别地重视。前几年,农民工的讨薪问题,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之后,每到年末,都会有一些做法来尽量地帮农民工把血汗钱揣在兜里。可是,这样做还没有做到底。农民工在外辛苦一年,吃苦受累、玩命干活,挣到钱以后,就想尽快地把它带回家,家里的老婆孩子还等着这钱过日子呢。他们的要求再简单不过,也再正常不过了,就像那首著名的歌曲《十五的月亮》中所唱的那样:万家团圆是你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可是,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春运问题解决的怎么样呢?是不是一味地归责铁路运能的紧张,就能给回乡族们一个踏实的交待呢?我们有没有把这件关心广大百姓,尤其是农民工兄弟切身利益的事情,当成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来处理和解决呢?有没有为此进行组织化、系统化和全局化的安排和布署呢?有没有把它当成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役来打呢?看着农民工兄弟们和其他的老百姓们每年回家团圆的重重困难,我要大声呼吁:全民动员起来,打一场春运保卫战!
从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角度来说,现在的网络已经如此发达了,为什么不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呢?为什么还要延用排长队的方法来买票呢?将有意愿回家的人们,事先进行网上登记确认,根据路途的远近,进行合理的分流和编排,是不是要比盲目地让大家都在寒风寒夜中站着买票要好呢?当我们在自己的家里,还冻得受不了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想到,怎么样让别人不要受那户外的寒冷之苦呢?
每到春运,所有的报道几乎都集中在了铁路这一线上,现在的交通线路,难道只有铁路这一条路吗?公路、水路和航空呢?
新闻里过几天就会说,又有一条高速公路通车了,这些年,已经修了那么多的高速公路了,在有些地方也早就成网、成规模了,比起铁路来,公路的运能更有潜力,增加车辆也更灵活,牵扯的面也更少,为什么不能大力发展公路春运的作用呢?现在的最大问题是公路客运的票价太贵了,几乎是同样距离的铁路运输的两倍到三倍,甚至更高倍。这怎么能有效地吸引铁路人流中的一些人转走公路呢?
上海方向每年春运中的一大股人流是往安徽方向的,上海到安徽完全可以走公路。而其麻烦,一个是我刚才说到的公路客运的票价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平常的车辆数到了春运,就变得供不应求了。
我们经常说生活四大块:衣、食、住、行。对于经过了三年自然灾害严重考验的中国人来说,衣食的储备都搞得非常好;这几年出于平抑房价的考虑,有很多地方也开始了住的储备-储备土地了;可是,这四大块之一的行,有关方面有没有想过储备呢?也就是说,常规的公路客运,平常不会需要太多的车,而春运却突然需要大量的车,这光靠公路客运部门来解决,恐怕很难,还需要有关管理部门能够考虑为春运专设大客车运输的储备。比如,征集或是租用有些单位暂时不用的车辆,在春运期间来帮助公路客运部门一起解决春运的难题。春运期间,学校都放假了,原来学校的校车也都停着了,有没有可能用学校的校车为部分学生的返家,承担一部分的客运任务呢?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部队,有没有能调剂的车子来支援春运中的公路客运呢?而费用,就需要国家来为春运助一臂之力了。国家需要拿出专门的资金,来支援春运中的征集车辆。在铁路一时半会儿很难跟上人流潮的情况下,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大力发展公路运输,为中短途客人提供转公路走的选择,是目前最应该考虑的思路。
公路之外,还有水路。我在宁波工作的时候,经常坐船往来于宁波和上海之间,后来,由于船速不能与铁路相比,船就停航了。上海有很多的农民工来自于民工大省四川,每年他们的买票难也是最突出的。是否可以考虑通过长江用航运之路,分流部分湖北和四川籍的旅客呢?船的速度当然慢了,可是,水路运输成本并不高,如果说路上时间长得话,比起在寒风中没日没夜地排队来,躺在船舱里,总要好受多了吧?对于我们国家有些省市间的来往,平常水路也许由于它的低速度而没有什么竞争力,但是,在春运这样的特殊时期,通过航运分流部分铁路线上的旅客,也是行之有效的缓解春运铁路压力的办法。
另外,航空线上也大有潜力可挖。首先,从运输成本来看,春秋航空的低价票战略已经充分说明了,在低价但满员的情况下,航空运输照样有钱可赚。既然国家要在每年的春运时期为铁路客运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为何不在已经超负荷运转着的铁路春运之外,把一部分资金,投入到航空客运上去呢?这样,就可以把航空运输最大的缺点-高票价降下来一些,使它比铁路运输的票价略高一些。如果这样,有些人就会觉得,与其花几天几夜的代价去买火车票,或是花高价从票贩子手里买一张还不知是真是假的票,那还不如多花一点钱乘飞机回家呢。这样,又可以把一些能够方便地利用航空客运的乘客分流出去了。
此外,现在有私家车的人不是越来越多了吗?是不是可以挖掘一下私家车的潜力呢?让私家车主把车包给中短途的乘客,几个人包一辆车,支出就会大大地降低,这尤其适合一家人,或是几个老乡一起回家过年的情况。通过减免税或是补贴资助的办法,让私家车的车主觉得有利可图,就可以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来。这也可以使得平时国家没有养车的负担,而到春运的时候,可以随用随叫。国家减轻了春运的压力,返乡的人多了一条返乡之路,私家车主又有了额外的收入,这不是一件三全其美的好事吗?当然,选用私家车有一个组织、登记、管理和规范收费的问题。现在有那么庞大的私家车族,就有做这件事情最重要的基础了。
我希望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老百姓,能够群策群力、各抒已见地为春运难进行有益的尝试,或是献计献策;思路要广泛,也要多调查、多研究、多尝试。我们曾经在国家遭受重大难题,比如说非典,比如说抗洪等问题的时候,用全民动员的办法,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比起那些临时出现的情况,经常性、周期性、规律性的社会难题,就更应该认真对待,下大力气,全民行动来解决了。我们经常说献爱心,最应该献爱心的对象之一,就是每年一次渴望回家,又总是困难重重的人们。我们现在讲和谐社会,我觉得和谐社会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而其中,衣食住行的顺畅,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究竟该怎么样让每年春运大潮中渴望回家的人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和谐社会的魅力呢?但愿能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尽早地让我们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和其他回家团聚的人们,团圆之路不再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