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十年内遭遇集体死亡?


   今天上午,与《中国青年》杂志的编辑邱四维在MSN上闲聊,不知不觉便聊到了纸质媒体的现状与出路上,邱对此不无悲观地说,未来十年,纸媒有可能纷纷没落,甚至会有一些纸媒遭遇集体死亡……
   这话未免言重了些,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进入E时代以来,新闻媒体的总体格局中,传统的报纸、杂志、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纷纷受到了互联网这种新兴媒体的强烈地近乎颠覆式的冲击,毫无疑问,在震荡中,作为报纸、杂志等纸煤首当其冲,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最大。
   互联网时代,大大拓宽了新闻源,而且相比纸煤,这种新兴媒体确实有许多巨大的优势(例如信息更新快、信息容量大,网上互动、有失误可瞬间更正消除以降低不良影响等等)但是,我个人认为互联网无论“牛”到什么程度,纸媒都会在E时代会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这可以从纸媒的广告市场、传播保存成本、对边穷地区的市场及受到E时代冲击的同时也可以作好报网互动利用互联扩展个体市场等等方面论证,在此不一一展开细说。
   未来的纸媒会何去何从?我无法回答,只能在此声明一下我的观点。不过,我想对广大的纸媒工作者说一点:无须杞人忧天,任何时候都要坚信,有价值的新闻、稿件,不管以怎样的媒介作为传播载体,都会有生存空间,宏扬正义、反映民生、影响主流!
   换句话说,纸媒工作者,大可不必担心E时代的到来,会砸了自己的饭碗,当然前提是你对新闻的嗅觉要灵敏,新闻业务能力要强……
                                  周群锋作于25/1/2008
[附:权威高端性 来源:鲁中晨报吧]
在我国,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元化时代,信息泛滥、资讯过剩造成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卒读。读者想要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可能得付出很大的时间成本,经济学中有一条原理,叫做时间成本决定经营方向。花过多的时间筛选信息的真伪和主次,这是许多读者所不愿意的。在这种状况下,读者希望有一个权威的裁判,通过足以让人信赖的判决,帮助省去筛选信息的时间。一个突发事件提前刊登在三流小报与最终刊登在主流媒体上,读者对它的认可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缺少权威和判断的前提下,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传播的质量并非是正比关系。一张权威高端的报纸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本身也提供确定的价值判断。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在很长时期中以负责任的报道所建立起来的公信力,是新媒体目前难以替代和无法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