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马夹瘦驴,驴瘦脚还跛
周晓翔
1月3日,今年的《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表示,扣除物价因素之后,2007年居民消费率降至36%,降低的幅度比10年前还大,降到了近几十年来的新低。( 见1月4日《市场报》 )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发布会的实况,这里说“居民消费率”是最终消费率——也就是整个消费额占GDP的比重——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大家知道,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中,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正常情况下,消费拉动应是“头马”,决定着经济大车前进的方向和速度。但目前的情况是,我国持续过分依靠投资和外贸的增长,消费日渐萎缩。2001年至2006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8%,投资贡献率从2001年的22.4%急速增加到2006年的41.3%;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而2001年至2007年,最终消费率则从61.1%下降到36%。这期间,全球的平均消费率为78%。在一般国家中,它们之间的比例大约在25:60:15 之间浮动。于是,“头马”不在了,现在中国经济“好比两匹快马夹着一头瘦毛驴在拉车。”(温铁军语)
“两马夹瘦驴”就是我国宏观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形象比喻,也引起过一些不同意见,说是我们国家特定阶段的特定现象。但是,国内消费这匹“瘦驴”羸弱到这个程度,已经足以拉响中国经济的“红色警报”了。
令人辛酸地还在于这头“瘦驴”,不仅“羸弱”,还是“跛脚”。
笔者发现,最终消费的构成中,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是两条腿,而政府消费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增长,居民消费极度畏缩。最终消费成了只“跛脚的瘦驴”。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1月3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的《财政收入激增亦喜亦忧》一文披露:“2006年,整个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越30%”。(当年的GDP是21万亿,各种明的、暗的,合法、非法的,预算内的、预算外的政府支出达到6.1万亿!而当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才7.6万亿。)这论断可以得到一些地方统计数据的印证。比如湖南省某州的统计,1985年政府消费支出与居民消费支出之比14.2:85.8,至2006年二者之比达到33.2:66.8,从2001年起,政府消费支出所占比例以平均每年0.7个百分点增加,居民消费支出所占比例以平均每年0.7个百分点减少。
财政支出和政府消费率不断增长,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消费定价过高,成为集纳居民储蓄、挤压消费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投资、消费与出口持续比例失调,私人消费率持续下降就成必然。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再生产是通过消费的“先导”和“终点”功能,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人们的消费状况、意愿和趋势,是制约生产要素分配流动的根本。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带来的后果是,最终让投资增长失去需求的支撑,让“跛脚的驴”拖了“快马”的后腿,大量生产能力过剩,导致经济危机。
“两马夹瘦驴”的现象可通过调整投资、消费与出口的比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国内消费等措施来解决。“瘦驴的跛脚”则必须通过行政体制、财政体制乃至政治体制改革来“医治”。否则,“驴”即使不再“瘦”,“脚”依然“跛”,还是要出大问题的。
新闻连接:
发布实录:
高培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