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序
很早就想写关于余秋雨的文章,但心中十分矛盾。自以为对他较为了解,而正基于这种了解,
我又不敢写。一来余秋雨是个十分复杂的人物,一两千字是肯定无法说完的。再则周围讨厌他的人甚多,
而我却对他十分偏爱,怕是在写完之后会遭人大批特批,就像余先生现在被某些人甚至群体大批特批一样
。三是我乃还是一个高中生,对这一颇具争议的公众人物侃侃而谈一番,恐有故做成熟,班门弄斧
之嫌。不料,现已入秋,今夜此时又有小雨为伴,顿感有秋雨之思,不能不挥笔一书,写下心中的秋雨
了。有人说:冲动是魔鬼。但我相信陈鲁豫的话:那一刻写作的冲动源自一种情感的不曾改变。由此看来
,只有单凭我个人了解和个人观点来描述我个人心中的余秋雨了。唯有如此,才能让这种冲动只为那份
情感支配。
是为序。
一 初识秋雨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往往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
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想摆脱
也摆脱不了。”
————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
上面一段话不像是自序中的一部分,而更像是一幅自画像:一位深邃的老者沿着江南小镇,黄土高坡
,苍茫草原,崇山峻岭一直走着,从未停步。走进历史,走进文化。
微卷的头发,明智的眼神,大而方的传统眼镜,羞涩的嘴唇,文人!典型的中国文人!起初,他
带给我的仅此而已。有一种感觉涌上心头:这种人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尔后,不巧经常能看见他
出现在各种文化访谈类的电视节目之中,才对此人的口才颇有好感。进而又迸出两个词:智者,辩才!
于是又像提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余秋雨的背景,出呼我的预料,知名学者,作家,大学院长等等。一个个
显赫的名称迎面而来。面队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人类对名人本能的敬畏与崇拜在我心里滋长。文人见
得多了,但有如此仕途和声誉的文人,当今中国恐怕没几个。此人有何厉害?为了更深刻了解此人,我
决定从读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没想到,这一发便不可收拾。
二 秋雨其文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僵》《千年一叹》《霜冷长合》《借我一生》
五本书,让我读了两年。不怕让人笑话,由于学业的繁忙,每本书都是在卫生间里读完
的。但每次读,都没觉得臭,反而有一丝淡香,然后沉浸其中,伴随他的脚步,从中国
出发走到中东,走到欧洲,走到非洲,走到美洲,从心里出发,走进历史,走进文化,又
走回来。突然听见有人在门外喊:完事了没?怎么还不出来!别看忘了形!我的确已经
看忘了形。
又突然觉得先前的观点是错误的。不是文人,绝不是中国文人!我从未见过如此博大
如此宽广如此坚实的散文,从本土到异域,从个人到民族,从秦皇汉武到康乾盛世,竟
无一不包,无一不容。如此大气的散文最怕的就是空洞,然而我丝毫没有感觉到他在故意
造作。那种大气是浑然天成的,不加修饰的。由此,我总算明白业内人士称其散文为“大
文化散文”的原因了。的确是大文化啊!
这种文章是写出来的吗?我顿生疑惑。一个人哪怕是学者又怎能凭空有此般大气?这
大气又岂是只凭文献书籍作为基石?我敢肯定,就是一万册书全装进人肚子里也绝不能有
如此大气的文章。这思考,这文化一定是走出来的!这是个惊人的发现,余先生在书中也
坦白:我的文化知识是书籍给我的,我的文化思考却是行走游历给我的。不错,坚实的文
章背后一定有种东西在支撑,那就是亲历!
十五年,余秋雨走了整整十五年。如此深的文化积淀足以造就这样一位学者。不用炫
示,文化给人的力量就已昭然显现。
秋雨,已层层沁入我的心里。
三 最爱秋雨
至此,较为完整的余秋雨形象就固定在我脑海里:一个霜冷长河的夜晚,有位老人
带我走出书房,怀着“现实与理论”严重脱节的困惑去考察世界,寻找答案,开始了十
五年的文化苦旅,夜了,就在小旅馆住下,写下山居笔记,尔后语重心长的的发出千年
一叹:行者无僵!
如果说他的散文所散发出的魅力是他吸引我的基础,那么他作为学者却完全不同与
传统知识分子的作风则让我更加欣赏他。
经常出现在各种活动上的他,每次出现都有不同的身份,文化访谈的嘉宾,大赛评
委,奥运会徽发布的顾问,甚至连房地产论坛都请他去作报告,单说其涉及面之广就足
以见得此人学识之深。那些文化界中显赫的身份在他身上一点都不假。
四 为秋雨辩护
当我充满自信的向周围人推荐余秋雨时,叫我万万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余秋雨
怎么了,还不是个不懂什么就瞎吹牛的家伙!”他这个人很假别人指出一点错误,他不仅
不承认,还和人家打官司。”这就是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就连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对他也没
有丝毫好感。我大吃一惊,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是我介绍他时太个人主义了?我问了不
少人是否是这个问题,都说不是。我又问:那你们为什么这么评价他呢?你们读过他的文
章吗?“没有,可别人都是这么说的。网上,杂志上批他的文章到处都是,不信你去查啊?”
他们看来对此信心十足。
他们的信心是有根据的。不查不知道,一查下一跳。凡是带有观点的评论文章,十篇
有八篇是批他的,其余两篇表扬得也是低声下气,生怕别人听到了要端了他的家。这种局势
的起因又何在呢?较为了解余秋雨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源于“金文明”的一本书《石破天惊
余秋雨》。金文明何许人也?不说也罢,只需了解此书便知此人。此书在序中说余秋雨的大
散文中存在多达一百多处的文史错误,然后全书历数余氏散文在文史细节上的错误,一一
公布,进而指正。书末,还付有错例列表,资料出处等详细情况。乍一看来,的确天衣无缝。
如果是普通大众,肯定对金先生的严谨求实之风大加赞赏,然后余秋雨的形象顿时被颠覆,
狂妄却无知的作家将成为余秋雨的代名词。全国各家媒体像约好了似的对他群起而攻之。大有
文革时期的气势,不打倒余秋雨就誓不罢休。事实也的确如此。最后,曾经忍了无数次的余
秋雨终于忍不住了,一举将金文明告上法庭。结果是,金文明公开道歉,赔偿名誉损失。(其实
仅仅是余先生要他付一点律师费等相关费用,无任何另外赔偿。)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文革问题”被揭露了,有人又骂他不谦虚了,有人又告他了。当然,这些问题还是以法律
方式正确解决了。但一场关于余秋雨是非功过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了。至今未有如何结果,对
抗双方势均力敌。
闹剧还在继续,疑问又来了。余秋雨的那些文史差错到底有没有呢?人们最关心的就是
这个问题。大众一致认为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切就都明朗了。但闹剧就是从这个大众的
问题中开始的。1:普通大众对文史问题根本无从考究,专业人世的观点不一,不同的史料之间
也许也有矛盾。因此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2:大众对名人往往有不知原因的抵触,
总想鸡蛋里面挑骨头,名人越不承认,就越有问题。3:各大媒体都有靠爆料来赚取人气的潜
规则,有恰逢此大好时机,怎能不借此大赚一笔?于是,出版社就变成了“批余”的帮凶。4
种原因,这闹剧恐怕一时是收不了场了。这闹剧是不是就没有真相了呢?我只能凭自己的了解
说,有一个没有证据但肯定符合事情经过的真相:
一个在文革中受过打击的人对余秋雨有些了解,看到余秋雨此时正红,便处心积滤想发一次
横财,于是开始咬文嚼字,终于啃出了一百多处错误,兴奋之余,付诸出版,借众人之无知,使
名人形象颠覆,自己赚个金山银山,从此名声大噪。心想:文革期间的不快终于发泄掉了!
五 庆幸悲哀 思考
写到这,让我们先从文化本位来思考余秋雨。
有人读了千万书,却没有困惑。有人有了困惑却不解答。有人想解答,却又只是靠看书。有人
终于开始行走了,却只走了几天。有人走了很久很久,却什么都没明白。有人都明白了,却什么
都没留下。有人留下了,却只留在自己心里,从不与他人分享。文化,就这样消亡了。到头来,连
怎么消亡的都不知道。文人啊文人,你为什么只想在一间小书房里想象故事的结局却从不走出房们
为改变故事的结局而努力呢?可恶的中国文人!
幸亏有秋雨,才让心中的怒火有一丝平息。传播文化,本是所有文人都应肩负的责任,本是所有
文人的共性,却成了余秋雨的使命,成了余秋雨的个性。
可惜啊,行走的队伍怎么越来越少呢?
可喜啊,余秋雨从为因此停下脚步。
不得不再次提到那场闹剧。三人似虎,人言可畏!闹剧首先就留下这八个字。
令金某人想不到的是,他的行为不仅让自己大转一笔,也让余秋雨的名气一路上升。《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的销量早已突破百万册。这在不景气的出版界绝对是个奇迹。现在唯一能与青春读物
销量有一拼的恐怕只有余秋雨的散文了。我心中不禁一阵窃喜:看来大部分读者并未因此受到影响。
但又不免产生忧虑:谁能知道这其中有多少人像金文明一样在努力挑骨头呢?
文化界对上述事件称为“余秋雨现象”,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而让这场闹剧更热闹的,不是余
秋雨,也不是金文明,而是公众。
于是我不得不崇敬秋雨,他早已看到文化传播对公众的影响,并一直为此努力。我又同情他,因为
他还是晚了。这世上早已有人看准了公众的文化弱点,利用他们来摧毁本身就岌岌可危繁荣中国文化。
在七八岁少年都会写科幻小说的时代,中国文人竟然都还伏在案上细细咀嚼文化残渣,沉浸在个人
的情梦忧思之中,因为重视了仕途,看重了名利,迷失了方向,所以他们从来不了解:今天你不把先
进文化教于世人,抵御文化垃圾的侵略,明天随时都会有人利用世人的无知把你淹死。自己却风光无限。
当文化细流遇到汹涌的骇浪时,它必须变成大海,否则必定被骇浪吞掉。
建筑文化需要上千年,而摧毁文化却只在顷刻间。
中国文化,早该从那阴暗潮湿的小木屋里出来,晒晒太阳,在世界好好走一遭了!
写于2006年 我读高二时 现复制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