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冰(伦敦)
“中国软实力”目前正成为一个国际性话题。从“孔子学院”的全球铺展,到影视书刊的出口;从儒家王道精神的讨论,到仁、爱、勤俭传统价值的弘扬……人们在比较美式民主自由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和韩剧、韩歌在亚洲的所向披靡后,觉得除了“中餐”在世界具有吸引力外,几乎找不到什么特别的东西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向外推销。
但稍稍打量一下世界新闻热点,我们会马上认识到,“中国软实力”不仅独特,触手可及,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世界的主要冲突,西方文明的演进史,中东地区诸国角逐的格局形成,背后的力量都是宗教。而中国则从古到今没有一场宗教战争,没有宗教偏见,打磨各种外来宗教的争斗锋芒,中国的各种宗教经过文化过滤,已洗刷了尖利,文化的包容性和净化能力正是“中国软实力”的核心部分。
在世界三大宗教诞生以前,中国社会已超前完成了世俗化过程。即便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仍然是处于世界宗教版图的“超级大国”地位。不管是先宗教而后世俗化的欧洲多么文明,也不论先世俗化而后宗教复兴的美国多么强大,重“德”修身,真正做到,这才是中国文化也是中国人必须要坚守的核心优势。克林顿能随口背诵《圣经》,但却把导弹炸向科索沃,还演出了一出全世界观看的“拉链门”喜剧;布什也不会不知道,“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请把右脸凑过去,因为打你的那个人肯定比你还痛苦”吧,但他却在别人没动手时先来个先发制人,一连攻打好几个国家,而且得到大多数美国公民的支持。
中国对宗教认知上的先进是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中国人没有像马克思那样尖锐地指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也没有像霍尔巴赫那样抨击宗教是“神圣的瘟疫”,而只是“敬鬼神而远之”,以人间烟火(即“中庸”之道)来解决社会矛盾。这种方式圆润实际,收放自如,没有西方宗教和伊斯兰教那种执著的不可妥协性,便避免了很多刀光剑影。佛教进入到中国后,很快就与儒、道合为一体了。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之所以成了唯一的幸存者,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也难怪马克斯·韦伯要把中华民族称为“未醉的民族”。
在世界相对封闭的状态下,“中国软实力”没有向外扩散的条件,却也容易自我保护(这也是“五四”后迄今中国的科学、民主派知识精英们所斥责的“封建”、“闭关自守”之诟病)。但在全球开放的今天,遇到的问题首先是要坚守,而后才是拓展,因为,世界强势国家正在用“自由、民主”的旗杆来挑戳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而首先被降伏的是一些自称为自由派知识分子。他们在美国强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前非常的自卑,独断与激进的把“自由”、“民主”误以为西方强盛的根源。
中国没必要向美国学习“自由”的政策,襟怀博大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