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本土咨询业的梦想与现实


[CPC咨询培训联合会] →2006中国本土咨询业的梦想与现实

   咨询业是近些年来世界上发展较快的一个行业,其影响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领域,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产业并正在进行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扩张,各种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在市场经济处于成熟阶段的发达国家,咨询业已经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的咨询业是在在20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借鉴国外企业咨询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毋庸置疑,和国外咨询业相比,从技术、人才、经验、实力等方面而言我国的咨询业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世界各国咨询业的产值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发达国家则为2%~3% ,2000年,我国咨询业所占的比例仅为0.11%,但应该看到我国咨询市场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2003年中国咨询市场规模增长20%—22%,2004年的管理咨询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103亿元,产生了一批本土咨询业领军企业,百万、千万的营业收入对本土咨询企业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本土咨询业像传统企业一样,其自身同样也面临着变革的动力与生存的压力。其一、行业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匮乏,整体竞争力较差,和国际咨询公司比较,目前没有真正形成适合我国企业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而同时企业对咨询机构的过度依赖性和高期望值使咨询企业的发展面临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二、国内咨询业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各项制度不健全,对咨询师和咨询机构的认证没有科学的标准及机构,咨询企业表现的更是严重的良莠不齐,因此导致咨询市场的混乱,产生了一定的行业信任危机;其三、我国企业的体制复杂,企业运做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给咨询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同时国内企业对本土咨询机构的认识还有失偏颇、不够客观,本土咨询企业处于不公正的社会地位及不平等的竞争环境的双重挤压; 四、国际咨询巨鳄抢滩中国市场,进一步加大了竞争的激烈性。

  而同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咨询企业已达到3万余家,面对内忧外患的混战局面,面对”中国民营企业寿命超不过2.9年”的不争事实,究竟谁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究竟谁能笑最后?蓝哥智洋行销顾问机构认为以下几点心得可供业界同行分享并希望以此引起本土咨询企业重视和警觉。

  一、咨询企业,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众所周知,其实这是个细分定位的问题。现在很多本土咨询公司都讲求大而全,小而全,他们希望自己什么都要做,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做的好,实际上这样的咨询公司既丢掉了自己的特色同时客户也会对它产生置疑,道理很简单,每个公司的精力是有限的,内外部资源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学业有专攻。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定位应该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服务内容的定位。咨询服务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作为不同的咨询公司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重点凸现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性,如战略咨询、企业文化咨询、组织设计咨询、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咨询等,如国际咨询公司特劳特,突出的就是品牌定位和品牌建立,而捷培森(中国)公司则是中国第一家专门以制造业生产经理人为对象的咨询服务公司。显而易见,只有建立起该领域的专业形象才能有效区隔于竞争对手,同时通过在该领域的专业形象才能有效区隔竞争对手,深入研究,才能为客户提供实质性的服务和指导,最终被客户认可并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二是服务行业的定位。行业细分是未来咨询公司发展的一种趋势,且已在市场上初现端倪。虽然从理论上说咨询公司掌握的是基础理论和企业管理的一般规律,不应该有行业的障碍,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中国特有的市场环境下各行业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市场特点,任何一家咨询公司都不可能是所有行业的行家里手,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是很难了解透彻的,试想,不能对行业有一个深度的了解,其结果还能让人满意吗?曾经有一家专门从事房产营销策划的公司,接到一个保健酒企业的市场营销项目,大家知道房地产营销方案和保健酒营销方案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管是从产品定位、人群定位、销售模式、渠道建设还是品牌管理等方面都大相径庭,而且该公司在此前根本没有接触过酒业营销,对行业的现状和发展知之甚少,凭借房地产营销经验和大量的网上信息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做出了提案,其结果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本土的咨询企业普遍面临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差的生存困境,在与国际咨询巨鳄及本土咨询业佼佼者的竞争中,我们不妨借鉴以下思路:同中求异,异中求特,避大求小,小中求大。在强敌面前放弃正面战场,集中优势兵力打游击;在局部战场中打出特色打出风格,获取胜利;避免力拼巧用智取,充分利用自身熟悉的市场、灵活多变的特点,螺蛳壳里做道场,以小胜换大胜。

  二、咨询企业,品牌宣传应该建立在务实和诚信的基础上!

  现在,很多咨询公司太过于急功近利,总希望一夜间成就一个品牌,包装出500强,因此只晓得“大投入”、“大炒作”,一味的做品牌造势,一味的广告轰炸,大打商战,结果是成本无限提高,结局当然难逃中途夭折的厄运。要知道咨询企业的持续发展要靠实实在在的专业真工夫和企业文化及品牌的长期培育,而并不是你宣传能做什么就能做到什么,当然这里还有一个企业诚信度和行业风气的问题。

  三、咨询企业,倾心打造核心竞争力才是立业之本!

  一些本土咨询企业做不大,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转化和整合的过程。转化是指将咨询专家的专业价值通过快速复制的方式转化为社会价值,如时代光华通过将咨询产品的复制,短期内在全国建立了销售网络。整和是指企业内外各方资源的盘活及多方广泛的合作,一是以客户资源整合、培训与咨询相结合的业务合作,二是以专家资源整合,三是知识与资本的结合。合作是咨询业规模化与流程化的必然选择。合作现在成为一种趋势,一个专家,一个顾问,创立一家咨询公司后,如果通过自身的复制来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一定要通过合伙人的方式才能够做大、做强。

  合作双赢,资源共享,有容乃大,这是提高本土咨询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另外两点,其一强化执行力的问题,再好的方案执行不到位也是咨询服务的败笔,其二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咨询业对咨询师的职业要求其实非常高,专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的咨询工作程序和方法三者确一不可,除此之外还要求咨询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信息收集和文献查阅能力、准确的问题分析判断能力,最后还要求有良好的品性和职业信誉。

  四、咨询企业,争取客户的终生价值才是成业之本!

  本土咨询企业为什么重复签约率非常低,究起原因当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少数企业的体制复杂、意识淡薄、随意性大、期望值高、诚信度差等客观因素,但从主流来看还是咨询企业自身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的主观因素占主导,当然这也是本土咨询行业起步阶段的一个必然特征。

  国外的咨询注重过程,注重与客户的密切来往,不断交换意见,求得共识,建立信任的基础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比如象麦肯锡这样的全球顶级的咨询公司它有超过50%的客户就是终生服务的。

  要知道,一个咨询项目,对于客户来讲,可能是决定生死的事情,而对于咨询公司来讲,仅仅是一单生意而已。蓝哥智洋行销顾问机构专家认为,如果咨询企业能够真正从客户价值出发,真正的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给客户提供价值,为客户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帮助企业获得成长,那么达成与客户的长期合作也不是不能办到的难事!另外,随着咨询行业竞争的加剧,咨询企业争取到一家新客户要比留住一家老客户付出5倍的努力和代价,鉴于此,可以看出争取客户终生价值是本土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才是你的成业之本。

  回顾本土咨询业的发展,从他怀胎腹中算起至今也不足二十年,充其量他还只是一个处于“青春危险期”的莽撞少年,然而欧美国家的咨询业从二十世纪初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整整相差了近一个世纪!不管你是情愿还是不情愿,不管你是微笑着还是哭泣,你都要接受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丢给本土咨询业一个不容乐观的课题:如何赶超这100年的差距!

  本土咨询企业,既然拥有了希望,那么离理想也就不远了.

停留在煤油时代的管理咨询

    1960年,西奥多•利维特(Theodore Levitt)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中发表论文,阐释20世纪初煤油工厂濒临倒闭的情况及其原因。当时,煤油和煤气一样是世界照明的主要能源。于是石油公司集中起来打击煤气,并且努力提高煤油在照明方面的性能。简言之――石油公司的领导者以为他们进入了煤油工业时代。他们做的相当成功,并且把前景设想得很美妙。然而,大约在一二十年之后,煤油在发达国家被淘汰了。因为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相信的事情――爱迪生发明了一种灯,这种灯既不用煤油,也不用煤气。

  利维特的观点是:要是让石油公司的领导人认识到这是照明时代而不是煤油时代的话,他们,而不是别人,就会发明出电灯。

  我们套用利维特的方法分析一下目前的管理咨询:一方面,跨国咨询公司勉为其难地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咨询不属于科学范畴的管理问题(为了便于复制),同时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以丰富他们的咨询方案,这些方案就像低效率的煤油。另一方面,一大批国内模仿跨国咨询公司咨询模式的咨询公司就像当年弱小的煤气公司。

  而企业本身需要的是管理的推动,组织能力的提升,需要的是“光亮”。在这一方面,变革管理咨询才是能够真正为企业带来光亮的“电灯”。

  最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本是最有能力引进变革管理咨询的公司,但他们过于留恋他们的油田(数据库资源)和赚钱的商业模式(相对低成本的顾问加文案)。因为变革管理咨询需要高成本的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顾问直接参与企业的变革管理。这些高成本的人才还存在招聘和管理的难度,以及对跨国咨询公司科学式管理咨询文化的严重冲突

  与当年不同的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跨国咨询公司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照明时代(变革管理咨询时代),因为发达国家的变革管理咨询已经起步了。他们还停留在煤油时代(提供方案式咨询时代)的原因:是不想放弃最后一次“搏傻”的机会。

中国管理咨询行业深刻的变革 大力的转型

国际咨询公司方面,已经和正在进行着三个类型的变革。

第一种类型是,麦肯锡和罗兰贝格为代表的一类国际管理咨询公司,正在大规模地深入本地化,除了大力提拔和重用在海外学习归来的中国留学生担当合伙人或高级项目经理一类的管理人员之外,还大规模地招聘中国第一流的大学的优秀本科生进入公司当资料收集员、行业研究员、初高级分析师等辅助岗位(这已经不是这家公司第一年这样做了),和其他行业的国际公司,以及中国本土咨询公司展开了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

第二种类型,以BCG和贝恩公司为代表的一类公司,则是另外一种变革:在大中国区,原来咨询师和辅助人员数量众多的香港公司经过几年时间的不断萎缩,人员数量跌入谷底,而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大陆公司或办事处的人员规模数量则不断上升,大大超过了香港的雇员数量。现在,不少的国际管理咨询公司正在形成这样的格局:他们在上海的公司(办事处)的雇员数量,已经超过台湾和香港公司(办事处)的雇员数量之和。

如果我们能够回到十年前,看看1997年时候的中国,那个时候,有谁会相信,中国大陆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会对给出几百页纸的国际咨询公司支付几百万元人民币的咨询费呢!

第三种类型,是对于另外一类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以华信惠悦和美世为代表,正在大力从国内优秀的管理咨询公司例如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中挖人,来充当自己在中国公司本土化的主力军。而这些公司对人员的英文的要求,已经是基本忽略不计了,只要你业务可以,英文很差也没有关系。这种不要求英文水平只要求专业水平的情况,不要说在十年前的1997年是不可以想象的,就是在五年前的2002年,也是天方夜谭,但这一切,都在发生之中和已经发生了。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的服务业,已经继中国的制造业之后,正在迅速崛起。可以想象,再过五年到十年,在国际咨询公司里从业的中国本地雇员,会和制造业和IT行业的中国本地雇员一样,遇到上升发展的“透明天花板”。同样,我们相信,未来五年到十年,在中国的咨询行业,也会发生象TCL和联想收购国际咨询公司的案例。这不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在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与国际咨询公司“惺惺相惜,举案齐眉”的中国咨询公司,正面临着市场的重大变化,从而在管理上进行着重大的变革,开始了新的转型。

中国本土咨询客户的需求,大约走过了三个阶段。

1997-2001年,是第一阶段。中国本土咨询客户的需求,主要是“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换句话说,客户关注“做正确的事情”。那个时候,只要读过MBA的人,就可以被客户接受,就可以进入咨询行业。咨询公司的咨询报告中,大比例的也是概念性的东西。此时,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为背景的管理咨询公司,大行其道,点钱点到手软。

2002年开始,到2006年,是第二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入,市场开始进入新的一种需求,中国本土咨询客户更多地关注如何做,关注方法论,主要是“如何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在中国进行竞争”,换句话说,是“正确地做事情”。此时,只要是个名牌大学的MBA,只要有一定的咨询经验,就可以被客户接受,就可以开出合适的价格。咨询公司的咨询报告中,虽然概念化的东西越来越少,但是,方法论的东西起而代之。所以,我们看到,各个咨询公司的不同价值,主要是在和客户的不同深度的沟通上。

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出现苗头,中国的咨询客户开始不断地问你:“我们公司的战略到底应该是什么?”,到2006年下半年开始增多,客户明确问你:“你把对我们公司战略的分析结果告诉我”,这样的问题,尤其是进入2007年之后不断扩大,中国管理咨询市场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客户关心的是“我花了钱,你要告诉我结果”,换句话说,是“我的正确战略是什么”。此时,客户对你仅仅是个名牌大学的MBA是没有信任感的,对你做过多少个项目,也是没有太多兴趣的,客户关心的是,你对她的公司,有怎样的正确分析和判断。因此,我们可以预见,从2007年开始,到2011年,中国市场上的中国咨询公司,将会进行一轮新的淘汰,凡是不能适应客户的新需求的咨询公司和咨询顾问,将会主动或被动地被淘汰出局。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咨询公司们也在2006年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大力的转型。

不管是国际咨询公司还是中国咨询公司,他们在2006年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是:“80后”一代新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生正在成为咨询公司新员工的主体,而由于从小生长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和优越的物质条件中,这批“新新人类”身上,对工作的挑剔程度、对生活的舒适要求,对人生价值观的多样化,不断挑战管理咨询行业作为一个“客户利益第一”的服务行业的底线:你要客户满意度,还是要员工满意度。各家咨询公司都在用不同的方法,回答着这个问题。

不管是国际咨询公司还是中国咨询公司,他们在2006年遇到的第二个共同问题是:咨询费的全额收回的难度越来越大。从过去的100%可以收回,到有一定比例的客户有一定的小比例收不回来,到2006年出现很多咨询公司“大面积、高比例”的坏帐收不回来。有些公司,甚至出现超过33%以上的高额咨询费用收不回来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说,中国咨询行业的客户的信用,没有以前好了,越来越坏了;我们也可以说,咨询公司在客户那里的满意度,正在不断降低。

中国的咨询行业,在经历了2002年――2006年第二阶段之后,正在形成两大中心城市:北京和上海。北京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中国咨询公司的咨询总部”,中国咨询公司里的主要大公司和领头羊都在北京,而上海呢,中国咨询公司全军溃败,五年前还象点样子可以和北京的中国咨询公司较量一把的上海亚商等咨询公司一落千丈,没有一家在规模上具有和北京的中国咨询公司相“比翼双飞”进行PK的上海本地咨询公司。上海真正成为了“国际咨询公司的咨询总部”,象大家耳熟能详的麦肯锡、BCG、贝恩、罗兰贝格、埃森哲、毕博等公司,都把他们的中国总部设在了上海。在咨询行业上,上海再次出现了象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手表、电脑等行业的“民升海边”(一个行业,当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就是上海在这个行业里慢慢被边缘化的时候)的惊人现象。

如果说在2006年,中国土地上的咨询公司,不管是国际的,还是中国的,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唯一没有变化的是,那些挂着各种各样好听名头的所谓咨询行业协会。他们依然在不断升温的温水里,享受着水温不断上升的“写意”(上海方言,舒服的意思),梦想着在2007年多收一些钱。

——————————
[分享喜悦 畅想成长] 欢迎您分享交流
[大道行于远而止于近|行于难而止于易]
→powered by CPC C&T 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