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孤旅探寻时代足迹
—————访民俗摄影协会会长沈澈
本刊记者/杨伟
空谷高原、群猎战鼓,释放永恒的记忆,回放,仿佛时空轮回。
听!谁在打马独行! ———记者
我不是孤独的人,但孤独是我永久的追寻,只为在宁静和喧嚣中记录时代的空灵! ———沈澈
说沈澈孤独,其实并不准确,而仅仅是记录世界文化基因的创作心态,是享受孤独,一种霉垢城市繁华和虚无的快意。一如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跃出世外的平和。现实中,沈澈不仅不孤独,且是个热闹的人。一次次的民俗摄影展举办成功、一个近3万会员的国家正规协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对话”大使、出访印度等20多个国家、主办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主办一次次讲座、出版《天涯孤旅》、《西南秘境万里行》、《在滇西北峡谷中》……
相对于名利,他更愿意做一个游子、一个传教士:周游世界、周游列国、浪迹天涯,以探求人类文化消失的痕迹、记录芸芸众生的形态及意识。因为古代侠客和诗人的内心崇拜,傲气、傲骨、倔强、追寻人文真理,在他的一生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天涯孤旅,苦心孤诣
20多年前执着的出走,一切似乎早已注定生命的缺口,让灵感和奋斗源源涌入。20多年前上海教育学院专职摄影师的铁饭碗,在沈澈的“固执”下早已作古。他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不希望生命在喝茶、看报纸中悄然流失。为此,他诙谐的说:“或许我就是中国第一个哭着、喊着要辞职的人。”
我得出走,他对自己说。生命本应满载负荷,就是挥洒也得不显落寞。于是,前半生的时间就定格在1980年9月的那瞬。人民广场和妻、女、同事的告别,饱含着他心底隐隐的痛。但,他这辈子注定拼搏,所以不停的拍照、摄影、创作。或许,只能用激情的创作才能告慰那时候激情的冲动。
其实,当他骑车踏上万里征程的时候,就与过去诀别。探求文化、追求人文、记录时代,在孤独背后略显快慰。在出走的历程受过烈日狂风、遭过蚊虫叮咬,淌泥涉水、翻山越岭,甚至生病被困荒山。可这一切怎能抵挡沈澈的激情。
此行虽少了往日的安逸,可一次次的创作、一次次的涉险就意味着越接近真实、越多的承载人类文明的足迹,自此他的生命找到了价值。尽管伴随着波峰浪谷,奇情险境、沧桑沉浮,可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叫甘之如饴。
这一步历时两年零一月,行程3 万多里。经过了浙、闽、粤、桂、黔、滇、川七个省和自治区,拍摄了5000多幅民俗风情图片。此时的他并不孤独,因为有图片伴随、有创作伴随、有梦想伴随。一步、一步,爬涉、追寻,心无旁骛。就这样与民俗摄影结下了永世的不解之缘。
尽管一路下来,自行车的钢圈不知坏了多少,汗水不知流了多少。他却一脸平静的说:“幸好那时候我有准备,既然要把民俗摄影当作事业来做,就得做得出彩、做得心安。”两年多时间,他学会了很多,经历了很多。其中的每一刻都有无数的故事、其中的每一天都是一本书。在民俗的文化里生长、在孤独的创作中爬行。
每一次的创作都充满激情、每一次的摄影都留下着感动。世间或许正因为有了这样对文化充满激情的人,才让我们有了对物质文化旁观的冷静和思考。
为了拍摄,沈澈帮当地的居民干活。他说,走马观花和下马看花是不一样的,期间既能挣得伙食又能实地拍摄真实的生活场景。当记者问:“在哪种环境中,你是否会感觉到艰辛和孤独?”他说:“孤独、艰辛?我从来没有的感觉。我觉得哪是享受、是在交流心灵、是在感受自然的博大宽广。”而在即将离开老乡时,老乡捧上了香喷喷的白薯。有泪、有情,沈澈大口的喝下离别的酒。
沈澈至今难忘的还有那与世隔绝的独龙山,淳朴的独龙山居民。沈澈回忆到:“独龙山险峻陡峭、河谷里遐迩闻名、谈之色变的四害———蚊子、毛虫 、毒蛇和会飞的蚂蟥,终年盘踞于此。要进河谷,需步 行翻越高黎贡山,穿越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带,还 要在无人区走三四天。”而沈澈只能是在边防战士的帮助下才通过这片禁区的,虽未与毒蛇碰面,而其它三害,则饱 受其苦。
如果说,探访、拍摄独龙山是出于对大自然、自然风情的挚爱和责任感,那么和独龙山居民的接触更是触动了他心底的柔软。
一杯白酒、一支香烟、一个笑脸、一声问候,沈澈能做的也只有这些。永久的照片下永久淳朴而龟裂的脸、沟壑的皱纹、花白的头发,还有哪仿佛永远也走不完的山路。而当再次相逢,独龙山居民就用布袋子捎来了平日自己舍不得吃的土产、珍禽,而有一声不响的默默离开。沈澈是理解的,在此找不到冷漠和不感动的理由,所以理性的拿起相机,记录着民俗风情。
孤独天涯、诺诺独行在沈澈,是一种洗礼,更是一种净化。在拍摄过程中他备尝艰辛,几度战胜死神的召唤,接触了大量 鲜为人知的民俗事象,深切感受了边地少数民族生存环境的艰险,与命运搏击的坚韧顽强,以及生命创造力的 神奇。他耳闻目睹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真 纯、善良、忠勇和仁厚,心灵为之震撼。
事业远远没有结束,有的只是开始,在沈澈对滇西北的傈僳、普米、独龙、怒族等5 个民族进 行了连续7 个月的摄影采访时。 沈澈从这一次次的行程中,看到了民俗学、民俗 摄影的探访内容实在是浩如烟海,深不可测,甚至穷毕 生之精力都难以遍观那种瑰丽、丰富和博大。
于是,民俗摄影的想法在沈澈的脑中赫然成形:“当传统文化在现代潮流冲击下飞快消逝的时候,我们应尽可能用完美的摄影手段拍摄有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俗。他将民俗摄影划为摄影中的新门类。我要用摄影手段来表现的各种生产习俗、生活习俗 、岁时民俗、人生仪礼、文化活动、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我要用摄影学问,做有学问的摄影师。不以少女沉思、人体模特等为摄影的最终价值体现。”正如他在《天涯孤旅》中写道:“民俗摄影不是文明对愚昧的猎奇,不是先进对于落后的俯瞰,而是人类认识自身、认识昨天的一扇窗口、一面镜子…”民俗摄影“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与心灵的对视和理解,是洋溢着深切关怀精神、人文内涵的人类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是对人类曾经有过、行将消逝的独特生命现象的尊重和礼赞。
他说:“民俗摄影固然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史料收藏价值、学术研究价值等等 。而民俗摄影的真正动人之处、真正魅力之所在,却是人与人之间、心灵通达心灵的对视与理解,是洋溢 着深切关怀精神、人文内涵的人类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对人类曾经有过的、行将消逝的独特生命现象的尊重 和礼赞,是顽强的生命精神在种种艰难困厄的自然生存条件下的显现与张扬。”
此时,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冲击着他的思维:不能让我们现在的民俗、史实、人文、人文建筑等沉落,不能让他们随着社会的变更而消失。于此,他说到:以前我们了解100多年前的文化现象,还得到国外去花高价钱去买照片;如果100年后,我们的后人还要花高价钱买照片,而了解我们的生活,哪不是很可悲吗?
沈澈说:“徐霞客用文字记录了中国的山水,而理解就得全靠我们想象,不可避免有失真之处。现在我们有了相机、有了DV,甚至可以图文并茂的再现历史、民俗,记录下现实的文化基因、保存着时代的烙印,以传承、发扬。”
于是,沈澈不停的奔走,不停的拍摄,可现实让他越发灰心:拍摄的题材越多、思考得越深入,拍摄的网络就越大。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形态,全部拍尽需尽其一生!而然就是尽其一生也不能完尽。摔跤、斗牛、多乐荷舞、摩梭葬礼、独龙族剽牛祭天、傈傈向导阿弟、普米嫂子、独龙炸包米花、怒家看门狗、独龙河谷的蚂蟥、族裔的种类、建筑等等民俗文化,互相演绎着历史。
两年零一个月,时间很短,可也很长。行程结束了,可思考一直并未结束。孤单独行,随着拍摄得越多、越深入,他的思维也飘向更远:人文景观之博大、历史自然之深沉,这不是一己之力能够做下的。
孤旅不孤,凸显大义
以中华民族而论,9 6 0 万平方公里辽阔疆域,涵 养着包括汉族在内的5 6 个民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域不同,风俗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甚至语言不同, 何以沟通? 唯真诚,唯善良,唯尊重。 ——沈澈
十多年间,沈澈独自采访拍摄了51个少数民族,一种思想在他脑中反反覆覆:民俗摄影如此壮丽、精深、博大的海洋,又岂是个人 的短暂生命时光所能穷尽的。也许只有将个人的事业转 化为社会的事业,用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的生命链条 去承接继续它,才能永葆其青春光焰。于是,1 9 9 3 年在张爱萍将军的帮助下成立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协会对于沈澈是心血、是梦想的延续,更是对民俗事业的渴求。
沈澈用他的思想,影响着一批人;用他的行动带动着一批人。他说:“经济一体化、文化的转型考验着整个世界,咄咄逼人的强势文化威胁着多元文化的平等,以摄影为手段,以记录、抢救、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力量,主动地、个性化地投身中华文化精神的全面传承,并以自己的行动促进着人民对本土文化的信心和自豪。”
在沈澈的带领下,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逐渐走上了国际化的大舞台。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正式合作伙伴,并成为被授权使用联合国“国际和平文化年”徽号的中国唯一机构。而沈澈自己也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对话大使,组织、筹办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成为世界民俗文化的传播者。
目前民俗协会,已拥有3万名会员、40余万幅涉及全球150个国家民俗的专题图片库、147个地方联络机构、60个会员之家、近百条采访创作线路。
协会成立了,人也多了,拍摄的题材、体裁也越见多了,可沈澈并没有闲下来。因为,民俗摄影是他的精神更是他的魂。
当记者又谈到民俗摄影和城市文化探访时,本就精神矍铄的他更加的焕发。在他的理念中:每一个文化都有他时代的烙印、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不能以一种文化去压抑另一种文化,而是去共同发展。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每天吃汉堡、听爵士音乐、都穿牛仔,那就没意思了。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些城市文化正被同化或异化,民俗摄影就必须把他们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记录下来,继承、传承、弘扬。”
沈澈在摄影界的大师地位早已被世人认同,可他从来不把自己当作是大师、摄影师,而仅仅把自己当作是民俗文化的记录者。
尽快的把本土文化,推向世界文化前沿,加强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他一直的梦想。他说:“法国,自1964年做了民族文化清理,当时法国人的民族自傲感和民族文化提升是史无前例的。直到现在法兰西民族仍是静静乐道。”
在潮流文化的冲击面前,我国也应该更加的重视民俗和民俗摄影。比如,上海的弄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小桥流水;匆匆上班的身影、晃晃悠悠的自行车、北京人的溜鸟、买菜等。他们都是一种文化。
而我们更应拿起相机,轻轻的一按,记录下永恒的生活,存于历史。不为其他,仅仅是责任、是情感、是交流、是传承、是大义。
当我们沿着时空的轨迹,独行,回望,原来人生可以有如此的印记。不再徘徊、不再犹豫,因为他,我们的记忆更加明晰。
—————访民俗摄影协会会长沈澈
本刊记者/杨伟
空谷高原、群猎战鼓,释放永恒的记忆,回放,仿佛时空轮回。
听!谁在打马独行! ———记者
我不是孤独的人,但孤独是我永久的追寻,只为在宁静和喧嚣中记录时代的空灵! ———沈澈
说沈澈孤独,其实并不准确,而仅仅是记录世界文化基因的创作心态,是享受孤独,一种霉垢城市繁华和虚无的快意。一如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跃出世外的平和。现实中,沈澈不仅不孤独,且是个热闹的人。一次次的民俗摄影展举办成功、一个近3万会员的国家正规协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对话”大使、出访印度等20多个国家、主办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主办一次次讲座、出版《天涯孤旅》、《西南秘境万里行》、《在滇西北峡谷中》……
相对于名利,他更愿意做一个游子、一个传教士:周游世界、周游列国、浪迹天涯,以探求人类文化消失的痕迹、记录芸芸众生的形态及意识。因为古代侠客和诗人的内心崇拜,傲气、傲骨、倔强、追寻人文真理,在他的一生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天涯孤旅,苦心孤诣
20多年前执着的出走,一切似乎早已注定生命的缺口,让灵感和奋斗源源涌入。20多年前上海教育学院专职摄影师的铁饭碗,在沈澈的“固执”下早已作古。他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不希望生命在喝茶、看报纸中悄然流失。为此,他诙谐的说:“或许我就是中国第一个哭着、喊着要辞职的人。”
我得出走,他对自己说。生命本应满载负荷,就是挥洒也得不显落寞。于是,前半生的时间就定格在1980年9月的那瞬。人民广场和妻、女、同事的告别,饱含着他心底隐隐的痛。但,他这辈子注定拼搏,所以不停的拍照、摄影、创作。或许,只能用激情的创作才能告慰那时候激情的冲动。
其实,当他骑车踏上万里征程的时候,就与过去诀别。探求文化、追求人文、记录时代,在孤独背后略显快慰。在出走的历程受过烈日狂风、遭过蚊虫叮咬,淌泥涉水、翻山越岭,甚至生病被困荒山。可这一切怎能抵挡沈澈的激情。
此行虽少了往日的安逸,可一次次的创作、一次次的涉险就意味着越接近真实、越多的承载人类文明的足迹,自此他的生命找到了价值。尽管伴随着波峰浪谷,奇情险境、沧桑沉浮,可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叫甘之如饴。
这一步历时两年零一月,行程3 万多里。经过了浙、闽、粤、桂、黔、滇、川七个省和自治区,拍摄了5000多幅民俗风情图片。此时的他并不孤独,因为有图片伴随、有创作伴随、有梦想伴随。一步、一步,爬涉、追寻,心无旁骛。就这样与民俗摄影结下了永世的不解之缘。
尽管一路下来,自行车的钢圈不知坏了多少,汗水不知流了多少。他却一脸平静的说:“幸好那时候我有准备,既然要把民俗摄影当作事业来做,就得做得出彩、做得心安。”两年多时间,他学会了很多,经历了很多。其中的每一刻都有无数的故事、其中的每一天都是一本书。在民俗的文化里生长、在孤独的创作中爬行。
每一次的创作都充满激情、每一次的摄影都留下着感动。世间或许正因为有了这样对文化充满激情的人,才让我们有了对物质文化旁观的冷静和思考。
为了拍摄,沈澈帮当地的居民干活。他说,走马观花和下马看花是不一样的,期间既能挣得伙食又能实地拍摄真实的生活场景。当记者问:“在哪种环境中,你是否会感觉到艰辛和孤独?”他说:“孤独、艰辛?我从来没有的感觉。我觉得哪是享受、是在交流心灵、是在感受自然的博大宽广。”而在即将离开老乡时,老乡捧上了香喷喷的白薯。有泪、有情,沈澈大口的喝下离别的酒。
沈澈至今难忘的还有那与世隔绝的独龙山,淳朴的独龙山居民。沈澈回忆到:“独龙山险峻陡峭、河谷里遐迩闻名、谈之色变的四害———蚊子、毛虫 、毒蛇和会飞的蚂蟥,终年盘踞于此。要进河谷,需步 行翻越高黎贡山,穿越大片的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带,还 要在无人区走三四天。”而沈澈只能是在边防战士的帮助下才通过这片禁区的,虽未与毒蛇碰面,而其它三害,则饱 受其苦。
如果说,探访、拍摄独龙山是出于对大自然、自然风情的挚爱和责任感,那么和独龙山居民的接触更是触动了他心底的柔软。
一杯白酒、一支香烟、一个笑脸、一声问候,沈澈能做的也只有这些。永久的照片下永久淳朴而龟裂的脸、沟壑的皱纹、花白的头发,还有哪仿佛永远也走不完的山路。而当再次相逢,独龙山居民就用布袋子捎来了平日自己舍不得吃的土产、珍禽,而有一声不响的默默离开。沈澈是理解的,在此找不到冷漠和不感动的理由,所以理性的拿起相机,记录着民俗风情。
孤独天涯、诺诺独行在沈澈,是一种洗礼,更是一种净化。在拍摄过程中他备尝艰辛,几度战胜死神的召唤,接触了大量 鲜为人知的民俗事象,深切感受了边地少数民族生存环境的艰险,与命运搏击的坚韧顽强,以及生命创造力的 神奇。他耳闻目睹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真 纯、善良、忠勇和仁厚,心灵为之震撼。
事业远远没有结束,有的只是开始,在沈澈对滇西北的傈僳、普米、独龙、怒族等5 个民族进 行了连续7 个月的摄影采访时。 沈澈从这一次次的行程中,看到了民俗学、民俗 摄影的探访内容实在是浩如烟海,深不可测,甚至穷毕 生之精力都难以遍观那种瑰丽、丰富和博大。
于是,民俗摄影的想法在沈澈的脑中赫然成形:“当传统文化在现代潮流冲击下飞快消逝的时候,我们应尽可能用完美的摄影手段拍摄有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俗。他将民俗摄影划为摄影中的新门类。我要用摄影手段来表现的各种生产习俗、生活习俗 、岁时民俗、人生仪礼、文化活动、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我要用摄影学问,做有学问的摄影师。不以少女沉思、人体模特等为摄影的最终价值体现。”正如他在《天涯孤旅》中写道:“民俗摄影不是文明对愚昧的猎奇,不是先进对于落后的俯瞰,而是人类认识自身、认识昨天的一扇窗口、一面镜子…”民俗摄影“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与心灵的对视和理解,是洋溢着深切关怀精神、人文内涵的人类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是对人类曾经有过、行将消逝的独特生命现象的尊重和礼赞。
他说:“民俗摄影固然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史料收藏价值、学术研究价值等等 。而民俗摄影的真正动人之处、真正魅力之所在,却是人与人之间、心灵通达心灵的对视与理解,是洋溢 着深切关怀精神、人文内涵的人类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对人类曾经有过的、行将消逝的独特生命现象的尊重 和礼赞,是顽强的生命精神在种种艰难困厄的自然生存条件下的显现与张扬。”
此时,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冲击着他的思维:不能让我们现在的民俗、史实、人文、人文建筑等沉落,不能让他们随着社会的变更而消失。于此,他说到:以前我们了解100多年前的文化现象,还得到国外去花高价钱去买照片;如果100年后,我们的后人还要花高价钱买照片,而了解我们的生活,哪不是很可悲吗?
沈澈说:“徐霞客用文字记录了中国的山水,而理解就得全靠我们想象,不可避免有失真之处。现在我们有了相机、有了DV,甚至可以图文并茂的再现历史、民俗,记录下现实的文化基因、保存着时代的烙印,以传承、发扬。”
于是,沈澈不停的奔走,不停的拍摄,可现实让他越发灰心:拍摄的题材越多、思考得越深入,拍摄的网络就越大。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形态,全部拍尽需尽其一生!而然就是尽其一生也不能完尽。摔跤、斗牛、多乐荷舞、摩梭葬礼、独龙族剽牛祭天、傈傈向导阿弟、普米嫂子、独龙炸包米花、怒家看门狗、独龙河谷的蚂蟥、族裔的种类、建筑等等民俗文化,互相演绎着历史。
两年零一个月,时间很短,可也很长。行程结束了,可思考一直并未结束。孤单独行,随着拍摄得越多、越深入,他的思维也飘向更远:人文景观之博大、历史自然之深沉,这不是一己之力能够做下的。
孤旅不孤,凸显大义
以中华民族而论,9 6 0 万平方公里辽阔疆域,涵 养着包括汉族在内的5 6 个民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域不同,风俗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甚至语言不同, 何以沟通? 唯真诚,唯善良,唯尊重。 ——沈澈
十多年间,沈澈独自采访拍摄了51个少数民族,一种思想在他脑中反反覆覆:民俗摄影如此壮丽、精深、博大的海洋,又岂是个人 的短暂生命时光所能穷尽的。也许只有将个人的事业转 化为社会的事业,用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的生命链条 去承接继续它,才能永葆其青春光焰。于是,1 9 9 3 年在张爱萍将军的帮助下成立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协会对于沈澈是心血、是梦想的延续,更是对民俗事业的渴求。
沈澈用他的思想,影响着一批人;用他的行动带动着一批人。他说:“经济一体化、文化的转型考验着整个世界,咄咄逼人的强势文化威胁着多元文化的平等,以摄影为手段,以记录、抢救、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力量,主动地、个性化地投身中华文化精神的全面传承,并以自己的行动促进着人民对本土文化的信心和自豪。”
在沈澈的带领下,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逐渐走上了国际化的大舞台。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正式合作伙伴,并成为被授权使用联合国“国际和平文化年”徽号的中国唯一机构。而沈澈自己也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对话大使,组织、筹办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成为世界民俗文化的传播者。
目前民俗协会,已拥有3万名会员、40余万幅涉及全球150个国家民俗的专题图片库、147个地方联络机构、60个会员之家、近百条采访创作线路。
协会成立了,人也多了,拍摄的题材、体裁也越见多了,可沈澈并没有闲下来。因为,民俗摄影是他的精神更是他的魂。
当记者又谈到民俗摄影和城市文化探访时,本就精神矍铄的他更加的焕发。在他的理念中:每一个文化都有他时代的烙印、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不能以一种文化去压抑另一种文化,而是去共同发展。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每天吃汉堡、听爵士音乐、都穿牛仔,那就没意思了。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些城市文化正被同化或异化,民俗摄影就必须把他们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记录下来,继承、传承、弘扬。”
沈澈在摄影界的大师地位早已被世人认同,可他从来不把自己当作是大师、摄影师,而仅仅把自己当作是民俗文化的记录者。
尽快的把本土文化,推向世界文化前沿,加强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他一直的梦想。他说:“法国,自1964年做了民族文化清理,当时法国人的民族自傲感和民族文化提升是史无前例的。直到现在法兰西民族仍是静静乐道。”
在潮流文化的冲击面前,我国也应该更加的重视民俗和民俗摄影。比如,上海的弄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小桥流水;匆匆上班的身影、晃晃悠悠的自行车、北京人的溜鸟、买菜等。他们都是一种文化。
而我们更应拿起相机,轻轻的一按,记录下永恒的生活,存于历史。不为其他,仅仅是责任、是情感、是交流、是传承、是大义。
当我们沿着时空的轨迹,独行,回望,原来人生可以有如此的印记。不再徘徊、不再犹豫,因为他,我们的记忆更加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