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征途”,将外资“力”用到底


文/慕哲 伍奚
 

新一轮国际直接投资增长有两个显著特点:更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及研发环节将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外转移;跨国直接投资从制造业外包为主转向服务业外包为主。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 2007年全球服务业外包可能达到1.2万亿美元。

商务部长薄熙来表示,2007年我国将进一步引导外资优化结构,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鼓励外资企业加强原材料、零部件本地化配套;鼓励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经过合资和后合资两个时代后,逐步进入新一轮的资本并购时代。随着新一轮的外资热潮,是否意识着我国资本并购已进入白炽化状态?

               

据有关统计,截止到今年5月份,我国实际利用的外资金额累计超过7000亿美元。

 

2007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半年来,我国经济总体依旧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发展,市场前景较好,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劳动力、基础设施等比较优势仍较明显,外资的利用保持着适度增长。据有关统计,截止到今年5月,我国实际利用的外资金额累计超过7000亿美元。这些资金对我国多年来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且连续10多年列发展中国家及亚洲国家FDI流入国首位。根据时间和投资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外商在我国的投资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合资时期

 1992年以前,外资投资中国的步伐都很谨慎,进入方式一般为合资、合作和独资,即“三资企业”。外国资本主要把中国作为低端制造转移中心,工业技术的大发展使外国大型制造企业在本土制造能力过剩,为寻求全球资源的配置及制造成本的优化,开始把制造业中的制造环节向发展中国家倾斜,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就是在上世纪50年代工业转移中发展起来的,轮到中国的时候已是80年代。
    这一时期外资主要以合资合作的投资方式为主,他们先是以进口和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这是因为合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中方企业已然建立的销售网络和知名品牌,合资可以使其节约财务支出,大大降低在华的投资成本,同时还可以减少东道国政府对于海外企业可能取代本地企业的恐惧感,享受到不少的优惠政策。

第二阶段:后合资时代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外商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从合资合作转向独资,完成了对行业主导企业的控股合资,确立其产业内的垄断地位,争夺资本的话语权。这一时期外商投资中国已开始系统化、长期化,同时市场方向有所变化,原来在中国投资的制造业其产品大多转向出口贸易,并开始在中国范围内拓宽产业的上下游方向,以便对中国市场进行系统的占领,这类公司的建立使跨国公司得以统一协调管理其在华企业,最终实现投资系统化。
    这一时期,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在股权安排上开始强调控股权,并通过关键资源的投入形成对企业的非股权控制。这种非股权控制,在外方拥有控股权的情况下巩固了控制地位,而在外方拥有少数或对等股权时则使其获得实际上的控制权。
  这一时期特别是90年代后期开始,无论是合资企业还是独资企业,外国资本都能较大程度的掌握着经营管理的话语权,外资投资步入后合资时代。
  第三阶段:并购时代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的程度更加开放,对各行业特别是金融及服务等一些利润大前景宽的行业放开使外资嗅到了再一次使资本在中国增值的契机。由此,外商投资中国的第三个阶段来临,从以往的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转向资本运营为中心,有关研究认为,这种转变是未来的外资投资中国的主要方式,即资本并购时代。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投资中国的外资采用并购方式取代传统的合资或独资方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能缩短建设周期,加快投资周转速度。据资料显示,修建新企业从考察谈判到办成开业一般要用1.5~2年时间,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至少要用3~5年。相比之下,并购企业只需短短3~5个月,许多并购企业可迅速形成规模,即使加以改造最多也只需1~2年。很多外资收购国内企业正是出于这种规模经济、调整结构、降低成本、争夺市场、资本增值、避税、获得税收优惠等方面的考虑。


现状及分析
  入世以来,我国经济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加速融入到全球化之中,利用外资也呈现出以下趋势。

1、利用外资逐步开始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增长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同现有外资研发中心近千家,其中约70%是2000年后设立的。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设立的地区总部大量出现,且以上海、北京等地为主。

2、制造业持续增长,服务贸易领域下降,金融服务业取得突破

我国利用外资一直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约占总体利用外资规模的60%—70%,并呈持续增长的势头,外资对制造业的持续投资已经让中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开放,我国服务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情况却并不乐观。据商务部统计,2002至2005年,我国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140.11亿美元、131.36亿美元、122.28亿美元和116.79亿美元,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部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6.57%、24.55%、20.17%和19.36%。以此来看,中国服务业FDI流人所占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2005和2006两年中国金融服务业利用外资取得了超常的发展,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顺利进展,两年17家银行引入外资达超过200亿美元,其中建行和中行分别引入多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合计超过100亿美元。

 3、资金来源结构基本不变

2006年,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174.99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96.63亿美元)、日本(40.74亿美元)、韩国(31.61亿美元)、美国(24.21亿美元)、台湾(19.34亿美元)、新加坡(19.32亿美元)、开曼群岛(16.63亿美元)、德国(16.56亿美元)、萨摩亚(13.72亿美元),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3.62%。与前几年相比,资金来源结构基本不变,韩国挤入前列,美国对华投资持续下降。

4、利用外资的地域格局没有出现重大变化

近些年来,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珠三角三地区仍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首选地区; 2006年1-12月,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569.22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90.32%;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39.22亿美元,占6.22%;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21.77亿美元,占3.45%。东北老工业基地实际使用外资24.66亿美元,占3.91%。毋庸置疑,东部仍是我国利用外资最多的地区,中西部仍需加强。

5、外商独资企业比重继续上升,合资和合作企业趋于减少,跨国并购快速增加

 近几年,外资企业在华投资中合资合作趋于减少,独资不断增加。国内并购环境的逐步完善为大型投资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和机会,跨国并购案件近来也逐年增加,如米塔尔收购华菱管线、凯雷收购徐工机械集团,在业内引起了较大轰动;就连一向非常审慎的金融保险业,也涌现了一批外资并购大案,如汇丰近17亿美元买进交通银行19.9%股权,苏格兰皇家银行31亿美元收购中国银行10%股权,汇丰在2002年以6亿美元取得平安保险10%股份后,2005年再斥资81.04亿港元收购平安保险9.91%股权,瑞士瑞银集团出资17亿元人民币收购北京证券20%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等。

6、跨国公司本土化趋势加快

入世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营销本土化趋势增强,并趋向全方位的本土化,包括人员本土化;研发中心本土化;原材料采购、设备本土化;市场本土化;经营本土化。外同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已经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有些甚至开始仿效巾国企业的一些经营操作方式。

趋势与展望

2007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和国内经济和总体环境对我国利用外资既存在有利条件,但也有不利因素。

1、世界经济总体良好,FDI重回上升周期,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在酝酿,服务外包快速增长

世界经济总体趋势良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6年在新加坡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世界经济2007年增长率将达到4.9%,同时2007年全球FDI流人约10000亿美元。在新一轮增长中,以全球服务外包为特征的产业转移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近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增长迅猛,并以每年30%—40%的速度扩张,预计到2007年全球服务外包的总数将达1.2万亿美元,超过全球FDI的总量。与此同时,跨国公司的总部或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将面临重新洗牌,对于中国来说是巨大的、不容错过的历史机遇。

 然而,世界经济也存在一些风险,其中既包括一些现实的因素,如油价过高和真实利率过高的影响以及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问题,也包括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可能的通货彭胀的影响等。

2.影响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目前,影响和制约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是成本优势逐渐减弱。我国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东部一些地区的土地、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价格都在上升,致使外国投资成本不断攀升,已逐渐失去了成本优势,不少劳动密集型的投资项目已经或正在酝酿向中西部地区和周边国家转移。东部利用外资面临着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型和升级的问题。

二是部分行业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放。相对于制造业,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时间较晚、开放程度低,很多行业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状态,服务成本居高不下、许多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如果长此以往,不但服务业发展将丧失时机,还会影响到其他相关行业的竞争力,如物流和服务成本居高不下将损害制造业的竞争力。

三是来自外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达国家吸引的FDI重新回升,特别是欧盟的并购已进入活跃期,美国由于经济运行和投资环境优越,短期内仍是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是印度将有大幅提升。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外资对本国经济的积极作用,并加大了投资促进的力度,有不少发达国家的投资促进机构都已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以吸引日益强大的中国对外投资。

四是制度环境和人力资源等内部因素的制约。我国利用外资整体水平不高和服务贸易外资的落后与自身的制度环境制约和适用性人才短缺密切相关。如在服务外包领域,尽管国际市场需求很大,但相对印度等外包发达的国家,我们尚未建立一套完整包括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鼓励政策,也没有一种适宜的环境使专业服务提供商做大做强,加之市场推广和营销力度不够、专业人才不能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等,使得我国潜在的能力短期内难以形成实际竞争力。

3.前景展望

2007年乃至未来,我国将继续积极有效吸收外资的政策,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利用外资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将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小幅的增长或下落。

东中西部利用外资的总体格局短期内仍不会有根本变化,但是受成本因素的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的投资将加快向中部和部分西部地区转移。而东部地区利用外资将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附加值高的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本地产业结构升级。

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能否有所突破主要取决于市场开放和制度环境建设,近年我国金融保险行业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已取得较快进展,未来将会逐步扩大市场开放空间。而在国外吸引外资较多的电信服务领域,市场开放还远远不够,如果能够取得进展,将吸引更多外资。金融、电信、物流等主要服务领域的开放,不仅会促进这些行业的市场化进程,提高产业竞争力,还将带动整个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外资资金来源预计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香港仍将是最大的来源地;欧盟和日本预计还会保持较大的规模和一定的增长;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预计不远的将来美国对华投资将会出现回升。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对美国在华企业的一项调查,90%以上的美国企业对今后五年在华业务持乐观的态度。

利用外资中独资企业的主流地位将会继续提升,而跨国并购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外商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将掀起新一轮外资并购浪潮,所涉及的行业将更宽,不仅包括电子、家电、机械、钢铁等制造业,还将包括零售业、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