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格和市场规模铸造先天优势:
价格战在中国还能打多久?
有人认为价格战是低层次的竞争,是赚小钱,日本制造和我们不是一个档次,所以真的要战胜就必须跟对方拼技术、拼科技;还有近期不断出现一些“中国制造”的安全、质量问题使得很多人认为价格不再成为我们的有利武器;海外“中国制造”的价格战越演越烈,中国应该收起所谓的成本优势等等,种种的说法都没有错,我想大家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国制造”,不过请大家想想:现在不仅仅是中国企业在运用价格战,那些一直不屑于价格战的日本竞争对手也开始捡起这个武器反攻了,比如日本夏普为了重新夺回高端平板彩电老大的地位,不惜一口气降价30%!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小看价格武器。
美国《商业周刊》有一期的封面标题就是“China price(中国价格)”.在举证了许多制造业产品的中国报价后说,中国价格"是最让美国工业界胆战心惊的词汇。你必须把产品售价削减30%,否则就将失去顾客。从家具生产商到网络设备公司,几乎所有制造商都受到了冲击。"把同样的事情放到日本,想一想一件日本的制造品,只要中国也学会了制造,并且产品质量提升到与日本产品可比,那确实是让日本工业界胆战心惊的事,因为竞争的经济规律必定要发生作用。
因此,不管以后有没有能力拼技术战,价格武器都不能丢。况且对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现阶段价格战依然是有效遏制日本企业的法宝,是最厉害、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武器。
也许更多的人担心的是这种优势还能保持多久,会不会马上消失。一些专家从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亚洲"四小龙"等的发展经验分析,断定价格优势不会太久,因为那些国家一旦经济发展起来了,成本就会上去,最主要的是人力成本会上去,然后价格优势就丧失了。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家,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这种优势至少还可以保持30年,甚至持续整个世纪,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成为中国企业提高价格优势的关键点。
>>>>二、广阔市场提供规模优势
大多数中国企业恰恰是靠价格战起家的,因为他们背后有庞大的的国内市场支撑,任何一种产品只要有很小的单位利润,能吸引中国的一部分人,就足以赚个盆满钵满。比如小灵通,国外淘汰的技术来到中国,短短4年时间就使得UT斯达康一家年销售额从2000年的3.69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27亿美元。而每年春节一天的短信费用就足以让中国移动赚上一亿人民币。
这就是中国广阔市场所提供的规模优势,企业有足够的迂回空间,利于迂回包抄,有利于运动战和游击战;在势力积蓄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阵地战、攻坚战。中国很多企业崛起之前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走乡村路线,走低端市场等都是积蓄力量的手段,在对方还没有意识到之前已完成了能量的积累。而且即使对方有意识地打击,也无法做到赶尽杀绝,毕竟任何一个大企业要想垄断整个中国市场都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企业在日本等跨国企业围堵下依然蓬勃发展的原因。
规模战还有一个优势是,由于中国市场发展很不平衡,幅员广阔且市场环境千差万别,这就为很多不同层次的企业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即使那些在国际市场叱咤风云的企业也未必能在中国市场顺利适应,予取予夺,一统江湖。因此,中国制造在面对本土市场时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本土经验,在制定应对策略上更加奇招百出,实现自己的崛起。
>>>>三、三线突围:“中国制造”迈向塔尖
(一)一线:善用外资为我所用
日本开始冷处理中国,日本要转移生产基地,日本要进行"技术垄断",中国制造对日本降低投资要善加利用,重新夺回市场主导权,因为这意味着原来日企占领的市场空间的腾出。
优化合作对象,降低对日依赖也是利用外援能达到的目标。在八九十年代,日企纵横中国的时候,中国企业要想提升技术、寻找资金,似乎是非日本不可,从而长期活在日本的阴影下。但现在,欧美企业争相进入中国,韩国企业更是与中国并肩作战,日本企业企图在资金、技术上扼制中国,几乎是自讨没趣。联想并购IBM PC业务一举成为世界第三大PC商。而上汽股份于去年10月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8.92%股权成为双龙第一大股东,今年6月通过增持股票达到50.91%,并于9月15日宣布首款双龙品牌汽车路帝(Rodius)在中国上市。这都是中国制造利用外援提升自己的有效举措。
中国制造还应学会在家门口与外资练兵、演习和合作,为进入全球市场做准备。目前中国汇合了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十万的企业,国际市场国内化,这为中国企业足不出户就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天然的练兵场,在增加了中国企业角逐难度的同时,为中国企业未来的国际开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中国企业由于有本土作战优势,用不着不成功就成仁,可以在自身势力具备的时候再行开拓国际市场。而且中国企业几乎可以在家门口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合作伙伴,为中国制造近距离参与世界生产链提供了契机。看一看沃尔玛,这家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公司去年从中国采购了180亿美元的产品。在沃尔玛6000个供应商中,5000个来自于中国,成为中国产品进入世界的通道。
>>>>(二)二线:核心技术:赶超提速
目前,中国制造正在逐渐摆脱日本的技术垄断。为了占领中国市场,跨国公司纷纷向中国转移生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制药、重化工和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越来越为外资所青睐。全球的IT制造业正在大规模的向中国倾斜。
而以模仿、吸收和消化为主的中国企业技术水平与日本企业的差距正迅速缩小。以汽车业来说,在通用技术方面,中国与日本的差距在3~4年之间,而在高端技术上,差距约为10年。但是这“10年差距”是建立在原来的研发路径上的,中国企业完全可以采取新的赶超路径,依靠引进先进技术,加速研发和参与国际合作缩短赶超时间。
“海归”创业是中国制造迅速赶超的又一大特色。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大大提高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力。
现在国家对技术提升的支持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还在进一步加强。中国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从2000年的896亿元提高到2004年的1843亿元,占当年GDP比重从1.0%提高到1.35%,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势头。中国企业对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提高,相信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下,我们的自由技术一定会改善的!
>>>>(三)三线:产业集群的整体崛起
中国制造要想崛起靠什么?不是靠几个寡头单打独斗,也不是靠几个高新技术牵引拉动,靠的是产业集群的整体勃发。因为中国市场太大,大到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包揽全局都是妄想。
目前,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制造业聚集区域。珠江三角洲形成的是以东莞和顺德等地为核心的家电、通信和IT产业群;长江三角洲形成的是以上海、苏州、温州等地为核心的汽车、机械、机电、IT等制造业基地;京津塘环渤海的经济区域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聚集力。
中国制造应该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分工合作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攫取每一环节的最大利润,实现中国制造的整体崛起。由于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制造企业,专业化分工明确,配套齐全,能够共享规模经济,极大的降低了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还有利于集群内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进而引发集群式创新。同时,由于积聚效应,它又吸引着更多的企业进入群内,更进一步加强群内的产业配套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产业集群的兴起,使得跨国公司对在中国建厂更加积极,因为他们发现,到哪里建厂都比不上在中国建厂方便,不但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相应的采购成本、配套效率等都将被大大的优化。
产业集群而导致的成本降低将更为持久,是中国制造价格优势的又一利器。外资的吸引、技术的提升、产业集群的形成正在为中国制造战胜日本制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三大因素正以良性循环相互作用,终将推动中国制造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向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制造业升级。而随着时间的积累、能量的积蓄,中国制造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这里不是过高的估计我们的实力,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自身非常明晰,不过能够看到我们优势也是给处在困境发展中的国有企业带来了希望,希望这中优势能够给予我们发展的动力,“中国制造”路在前方……(吴鹏 编辑)
欢迎转载,不过请注名作者和出处,否则我们将保留诉助法律的权利!
【大把观察】 厚积薄发:让日本恐慌的“中国制造” |
【推荐阅读】 日本制造映射出“世界工厂”的危机感 |
【推荐阅读】 三剑齐发:日本企业围堵“中国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