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新生入学陪送谈起


最近,读《市场报》记者报道:在即将到来的半个月内,北京各大高校将陆续开始新生报到工作。送子亲友团的强劲需求使得高校周边的宾馆、招待所一时间被预订一空,连周边区域的短租房也开始火爆起来。

我想,这也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注解: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迈进高等教育的大门,然而作为成年人的大学新生入学尚不能自理,校园中再包办几年,别指望他们具有业务经验或社会经验,就连生活经验恐怕都没有机会去积累了。那么,当走出校门时能够指望他们自立吗?或者,真的甘心让他们在书斋里度过一生吗?

中国父母可怜的保姆式的教育什么时候断奶

对于有用于社会的人才来讲,良好的教育基础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的风雨中摔打磨练。如果父母亲心疼孩子摔跤而始终抱着他成长,那这个孩子就永远不会走路;如果一个学习优秀的、已经不是孩子的孩子对陌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表现出不适应乃至恐惧或厌倦的倾向,那正是父母的爱心害了他啊!

从某种角度看,现在这批青年学生的发展极不均衡:优势非常突出,而社会常识却是明显弱项,自我生存能力很差。孩子们成长的不均衡,来自于他们成长环境的狭小封闭。多数孩子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庭里难以形成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单一的学习要求又免去了他们的家庭成员相应的义务;在学校里书本课程堆积、竞争压力增大,又使他们失去了从孩童到少年的成长乐趣。一方面,他们很成熟,成熟的让他们的父母惊讶;另一方面,他们的承受能力又很脆弱,尤其在动手能力和自我平衡方面,总像没长大的孩子。

如果生存能力出现严重失缺,那怎么谈发展问题呢?很明显,首先解决了生存问题,才有机会解决发展问题。而恰恰在这个年龄段上,正是一个人开始形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让大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而且在社会风雨中学习,有利于他们均衡的成长。

如果我们拿同龄的农村青年与大学生青年放在就业平台上比较,应该可以看出大学生相对弱在哪里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希望他们能够圆一个家族的梦!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梦——除非他没有成熟,而且每一个自己的梦都只有靠自己才能圆!

年轻的大学生们也是优秀的一代,但我们不能只是放在温室里培养,只了解从家门到校门的景致;要让他们走向社会去经风雨、见世面,懂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才能使他们更加成熟,日后挑起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