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大盘股的上市注定会改变股指的权重格局。
建行已经挂牌上市,中海油服、中国神华成功发行,中石油已获证监会发审委通过,正在等待相关的批文,相信也不会等多久将上网发行,一场H股回归的大戏正在上演。
伴随着这些大盘股回归的,是A股市场特别是沪市的股指权重格局的改变。实际上,上市的个股越多,原先权重股在市场中的影响力就会下降。如1996年以前,上海市场主要看上海石化与马钢股份的脸色,当时这两只超级大盘股的涨跌直接影响到股指的涨跌,市场几乎唯其马首是瞻;而到了1996年和1997年,四川长虹与深发展又分别在两市独树一帜,长虹、发展涨,大盘涨成为当时最真实的写照;及至到了后来,板块效应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如“5.19行情”的网络股板块、2003年底到2004年初跨年度行情中的“五朵金花”等均是板块撬动指数并左右整个市场的体现。
在中行上市以前,真正称得上超级航母的个股并不多,总股本最大的中石化亦不过867亿股的规模,千万“吨级”的没有。中行上市后,由于其总股本达2539余亿股,在计入指数后,对指数的影响日益显现。2006年7月5日,中行在上交所挂牌,由于当天中行高开低走,直接导致上证指数形成了一根巨大的阴线,并促使股指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工行上市后,由于其定位比较合理,带动了股指的上升。去年下半年众多“大象”在工行的带领下纷纷起舞,蓝筹股随之躁动,市场再现“二八现象”这一景观。权重股左右大盘的走势由此可见一斑。
有数据统计显示,在建行上市前,工商银行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为8.25%,而建设银行上市后,工商银行的市值比重有望下降至8.09—8.10%。如果中海油服、中国神华、中石油上市后,工行的权重将进一步降低。而且,银行类股票的权重同样会下降。除了农行之外,国有几大控股银行已经成功在A股市场上实现会师,即使是今后农行也在A股市场挂牌,银行类股票对股指有影响力也将趋弱。也就是说,越来越多大盘股上市,股指由于银行类股票引起的“失真”状况将有所缓解。
但另一方面,大盘股的鱼贯而入,必将导致整个权重股的杠杆作用越发明显。资料显示,市值最大的前50家个股已占总市值的50%以上,亦即这50家个股的走势能够决定整个市场的走向,这实际上造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一股独大”。
事实上,权重股、蓝筹股向来都是基金的重仓股,特别是在股指期货即将推出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权重股、蓝筹股作为基金的仓位配置,在其中肯定会占有较大的比重。那么,基金通过“扎堆”掌控权重股进而掌控市场将成为可能,今年七月份后基金重仓股上涨引起的股指大幅上涨,笔者以为仅仅只是预演而已。
当然,这些权重股、蓝筹股的上市,能够提升整个市场的投资价值、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后,少数个股对于股指的影响力,投资者有必要保持十二份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