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保险与买保险


  8月30日的《中国保险报》上有一篇文章“干保险的为何不买保险”。作者是“长期跑保险新闻的所谓‘专业人士’”,我理解就是保险行业的专业记者。

  作者“时不时也会有一些‘专业困惑’”就是“有不少干保险工作的人士自己并不买保险。”仔细拜读全文后觉得怪怪的有些不吐不快的感觉。

  首先文章的题目与内容不吻合,题目是完全否定隐含“所有干保险的都不买保险”,内容是不完全否定,只是“部分干保险的不买保险”。其实我就是干保险的,而且也自认中层管理者,基本符合记者所说的“干保险不买保险”的那一类。我的情况怎样呢?刚从事保险的前几年,一直没有保险,原因至少有二。一是没有完全理解保险的价值,自己年轻身体很棒,感觉风险是别人的事,遥远得很,总之认识上觉得没有必要;二是那时家庭收入还很拮据,日常花销后所剩无几,也就是说购买能力上的原因。现在,我们家三口共有个人长期保单5份,每年缴费金额超过家庭收入的8%。不仅自己买,还动员亲朋好友买,主要是买保障性产品,重疾的、意外的等。就我所知,我的同事中,和我年龄职位差不多的都有买保险,只是那些年轻的同事有较大的比例没有买保险。总之,干保险的也买保险,只有部分暂时还没有买。

  第二个问题是作者似乎觉得干保险的就一定要买保险。所以发现有“干保险的没有买保险”就奇了怪了。作者举了很多行业的例子,比方做包子的自己吃包子,做衣服的自己穿衣服等等。这样的例子一定可以举很多,几乎每个行当都是这样的,保险也不例外。只是我们不能说“做包子的都吃包子”,甚至“都只吃包子”。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市场经济没有这样的道理,“干什么的必须买什么”。只有非法的传销领域,有这样的法则,所有干传销的必须买传销的产品。或者在商品经济之前,人们自给自足的生产与生活时代,干什么的就买(消费)什么。显然,记者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其实,一些干保险的没有买保险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今天没有买不等于今后也不买,毕竟买保险的“干保险”者还是大多数。

  作为保险行业的大报《中国保险》,刊载这样有明显误导性的文章,如果不是工作疏忽就一定是别有用心了。中国保险行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老百姓的保险意识还很薄弱,我们应该大力宣传保险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风险意识。如果严肃地研究普通人群与“干保险”人群的购买保险的取向问题应该用具体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而不是以偏概全的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