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县 余荣星
(三)
广大地区很难走或不能走“温州模式”初级阶段的路子
——主要是论证温州模式大力发展家庭工业的这一主要特点不能在全国广大地区推广
总结温州模式初级状态的特点是以供销员为骨干、家庭工业为载体、全国市场为导向、专业市场为基础等。
其中大力发展家庭工业是最主要特点。
我认为广大地区很难走或不能走“温州模式”初级阶段的路子:
1、温州模式是一个人民大有作为的模式,其它很多地区的人民对于振兴本地区是不能象温州地区人民那样的大有作为
——温州模式名扬四方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人民大有作为的结果。温州在国家投资少、人均耕地不足、交通不便、资源缺乏、文革破坏大等情况下,今天温州人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的确是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人间奇迹。也难怪日本要在2000年召开温州模式研讨会
(1)如何判定一个模式是政府大有作为还是人民大有作为的结果呢?
温州模式之所以说是人民大有作为的模式,是因为温州的各级政府在温州模式的初级状态所起的作用较小,我认为平时所说的政府的无为之治也应包括这个意思。但如何判定一个模式是政府大有作为还是人民大有作为的结果呢?
在我的印象里,政府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很小。当时我在温州洞头县北沙乡政府挂职乡长助理期间,发现经常出现下午还没下班,工作人员已跑得没剩几个,而且平时也发现工作人员经常在工作时间里打扑克,你说象这样的政府能算是大有作为吗?但是政府做起报告来,是自己如何,又如何,什么调整产业结构了,什么扶持重点企业发展了,什么搞好村集体经济建设了,等等。我认为这种把人民大有作为的功劳都算在自己政府的功绩簿上是不妥当的。
我认为有的地方的经济发展是靠人民大有作为的,但这并不否定政府一点都不起作用,应把领导的工作定几个点或线,第一点是工作起点线。这个起点线的意思是不管什么人当领导,总要干点事情,这是最起码的,否则叫你当领导干什么?现在的领导不是皇帝,不能只坐在那里让别人供吃供穿吧!第二点是判定政府有无大有作为的水准线,称为工作水准线。工作水准线肯定比工作起点线高,如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工作成绩低于工作水准线的,就说明政府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小。如超过工作水准线以上的,而且又是远远超过的,说明此政府是大有作为的一个政府。
我认为经济发展的成就是来自于四方面因素:一是中央的宏观政策;二是区域政府的工作;三是人民的大有作为;四是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如地理优势,外商来人大量投资、受大城市经济幅射或有丰富的资源等。如这个地区经济发展快的,那么宏观方面所提供的一切好的政策促使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均不算在判定各区域政府工作成绩的有关比较内,因为每个区域基本上都享受这个宏观所提供的好政策。对温州方面来说,发展经济的客观条件是不行的。所以温州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政府和人民这两个因素。
此时经济发展快来自人民和政府这两方面的因素组合有:第一种:政府大有作为的,人民也大有作为的;第二种:人民大有作为的,政府无为之治的(政府作为低于工作水准线);第三种:政府大有作为的,而人民作为较小的。第四种是外界大力帮助的;……。
Ⅰ、如何判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快是政府大有作为呢?
一是看这个地区振兴或发展经济的启动点是来自于人民,还是来自于政府。
所谓的经济发展启动点是这个地区发展时总有个从启动开始到逢勃发展的过程。有的地方,如有名的大邱庄模式,原是先创办一家集体企业开始的,而这家企业,对于大邱庄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这第一家企业垮下去的话,那也就不大可能如此顺利形成蛋生蛋的局面,说不定不会有名闻全国的大邱庄模式的出现。由于第一家集体企业是政府大有为的,所以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启动点来自于政府。
虽然大邱庄总公司的书记即大邱庄村党支部书记禹作敏后来出了事,这是后话,但不能一概抹杀
他以前的功绩。现在我们对林彪的评论也是如此;对蒋介石先生也应这样,虽然后期昏了头,但前面仍不失为一个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生死较量的爱国英雄。
而这个经济发展的启动点产生后,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很快,结果出现了振兴的局面,那么这个启动点也可以说是振兴经济的启动点。
二是看集体经济和地方国有经济的发展如何。
由于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发展与区域政府工作政绩的关联度最紧密,所以集体经济和国有经济搞得好的,并通过以集体经济或国有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启动点来推动本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那么这个政府就是大有作为的政府。
三是看政府的职能是否发挥充分。
政府充分发挥职能,如贯彻好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建立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机制、引导群众把闲散资金投入生产、完善双层经营加强统一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启用能人等等,这些工作搞得好的,我认为这都是属于政府充分发挥职能的表现。
政府本身是由很多机构部门组成的,每一个机构都有它的职能,因此政府的职能还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政策研究部门的职能是确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研究制订促使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开展某项改革试点等等。
每一个部门的职能发挥得好,并形成一个有机组合统一体的话,那么其整体效果肯定会发挥出很好的作用,并促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体现政府工作政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看政府职能能否充分发挥。
四是看能否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由于贫困户在一个期间或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已对自己的发展无能为力,那么在人民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那就要看你政府是否大有作为。政府是否在解决群众的贫困问题上大有作为,这是体现政府工作政绩的一个方面。
Ⅱ、如何判定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是政府大有作为而是人民大有作为的呢?
一是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或振兴的启动点是来自于人民。
如苍南县金乡镇,开始是由少数手艺人搞起铝制校徽、塑料饭菜票之类的小产品,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内,发展成为一个以生产和经营铝制标牌、塑片和红膜证卡为主的七八百种产品,年产值1500万元以上的“三小”商品产销基地。“三小”产品,成为家家户户参加的群众性生产行业。这个地处浙南,同福建接壤的3500户的小镇,1979年有3700多人没事干,随着“三小”工业的发展,不仅当地劳力得到充分就业,还吸收了附近一两千名的劳动力。
瑞安县莘塍、塘下区的塑料拉丝业,仙降区的泡沫塑料制鞋业,平阳县的塑料编织业等产销基地,都类似金乡镇的情况,也就是说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启动开始时,不是以政府出面办企业或是政府直接创业而形成一点带面的,而是人民在用打游击战方式的自由创业过程中,先出现了一两家企业,尔后由于这种企业生产产品的操作技术简单,投资少,效益高并产生吸引力,从而产生一户致富百户跟,一点带面,一镇一乡一品的结果。
有的地区经济发展启动是靠群众自我组织了好多企业,其中大部份企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使整个地区的经济产值有了很快的增长,那么主要的企业也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启动点。
由于上述两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启动完全是靠人民的力量为主的,政府所起的作用很少或没有,那么也可以说这个地区是人民大有作为而政府作为小的缘故。
二是看大量投资的生产资金是政府的还是人民的。
这个地区的国有或集体企业一个接一个地倒闭,而人民创办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一个接一个地发展,而且出现了数量颇多的民营公司、民营企业集团等。那么就可认为这个地区的人民是大有作为的。
三是政府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而该地经济发展依然较快的。
政府未能提供很好的统一服务、未能建立产业结构调整机制、未能真正引导群众把闲散资金投入生产,而且政府的办事效率不高,虽然如此,但是这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很快,那么也可以说该地是人民大有作为的。
四是贫困户的出路靠民营企业解决,而且外来劳力的数量大于本地劳力向外流的。
如一个地区的劳力都到外地打工了,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政府不能大有作为的。如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导致很多地区劳力来此打工,这就要分析他们是进入了民营企业为主还是进入了集体或国有企业为主,如是大量外地民工流进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说明是政府大有作为的结果,否则就是人民大有作为的。
五是人民除了承担应该要交纳的税费外,还承担起很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费。
如有的地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是来自于民间资金为主,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人民大有作为的缘故。如温州的龙港镇主要是用农民集资建起来的,说明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人民大有作为的。
如何判定一个地区经济是人民大有作为还是政府大有作为呢,当然这还要进行综合分析才行。
(2)为什么说温州模式是人民大有作为的模式呢?
根据一个地方经济是人民大有作为的理论,可以判定温州模式是人民大有作为的模式:
第一、温州经济发展的启动点来自于人民创业为主。温州地区出现了很多家庭经营的工厂,这些家庭工厂主要是靠人民自己创办的,好多家庭工厂创办成功后,结果以点带面,一乡一业或一村一品。很少有听说政府创办了一个启动点,尔后宣传发动大力推广,造成一点带面一乡一品讯速形成一个行业的。
第二、温州的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很多的民营公司及企业集团,同时国营企业不是很景气,大多数地方国营企业一个接一个地倒闭或亏本。
第三、外地大量闲散劳力来本地的民营企业工作。
第四、企业生产资金是以人民投入为主的,有的地方大量的集镇建设资金也是以人民投资为主的。
第五、政府的服务职能未能充分发挥。一看向群众提供创业信息如何;二看向企业提供销路信息如何;三看向群众和企业提供科技或技术信息如何。无论从那一个方面讲,这几个主要方面的服务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解决为主的,这就证明了温州的人民是大有作为的。
综上所述,温州模式是人民大有作为的模式。温州市委领导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坦率地说,温州出现商品经济局面,是群众自己创造出来的,市里并没有意识地组织,只是注意保护了农民群众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温州模式是人民大有作为的模式”也是温州领导所认定的。
(3)为何广大地区人民大有作为振兴和较快发展经济与温州地区相比逊色许多呢?
Ⅰ、温州人民的风险创业精神与其他地区相比可以说是相当的普遍性
不能说温州人民个个都是有风险创业精神的,也不能说全国广大地区的人民没有一个具有风险创业精神的,这就要看这个地区风险创业精神的人的数量和创业精神的层次如何。
所谓的广大地区是指大多数地区,并不是指除了温州以外的其他地区。
一、风险创业和创业风险的概念和区别
所谓的风险创业和创业风险是不同的概念。创业有风险,因为可能会亏本,这是肯定的,这就是创业风险。而风险创业则是指把什么都押进去了,基本上属于倾其所有的投入,甚至是负债经营。
二、以色列人的富翁较多与以色列人的风险创业精神普遍有关
为什么以色列人的富翁较多呢?
以色列是一个国土面积不大的国家,现在还存在着与巴勒斯坦人民关于定居点的纠纷问题,如果定居点还存在着纠纷,说明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肯定不大。但是为什么五次大规模的中东战争,这么多的中东国家联合起来与以色列人打都打不过呢?为什么说以色列的经济比较发达,富翁比较多呢?
我在前面已经讲了智力具有地域性的原理,从地理位置上看,以色列人的智力应该和中东国家的人差不多,为什么他们的智力比周围的中东国家的人优秀呢,而且为什么富翁较多呢?
我认为这是与以色列人的风险创业精神有关。这种风险创业与他们数千年的多灾多难有关。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移民性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很难找到一个民族象犹太人那样,虽然有5000多年的历史,却有2000多年遭受迫害和屠戮,长期逃亡异乡,流离失所。无论是古埃及时代,还是希腊化时期;无论是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还是二战期间希特勒的“最后解决”,犹太人一直是被排斥和列在捕杀的对象中,尤其是希特勒的最后解决,更使600万犹太人死于非命。犹太人的遭遇迫使他们赚钱,只有赚钱才能生存。他们的迁移是逃难性的。由于遭屠杀,所以必须迁移,这就造成了以色列人的迁移性特点,这可能与他们原先国家的土地面积不大有关,否则国家面积大,人口多,在冷兵器时代,那么本国的人被大量屠杀的可能性不大。土地面积不大,说明了依靠自己的土地从事农业工作会养不活或养不好自己,所以他们就有了很强的风险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除了本身经商有丰厚利润的诱惑力外,还有一点是没法更好生存而被逼上梁山所产生出来的风险创业精神,他们在一个地方被杀的时候,那么逃难到另一个地方的一批人可是除了一些金银币或者是价值贵重的一些东西外几乎是一无所有,于是被逼上梁山后只得拿出原先所有的积蓄和贵重物品去垫挡换取资金去创业。这种不断创业的结果也使得他们的智力非常发达;另外,经常的大迁移总会使他们迁移到靠海的地区或者是经济发达地区,而靠海或经济发达地区基本上属于人口智力发达地区,他们在那里时间呆长了,就有有点近朱者赤的味道,其智力因素也就有可能遗传给后一代。
二战后,凭借着美英的庇护,强行以联合国的名义在巴勒斯坦划出一块土地给犹太人,这才于1948年5月14日诞生了犹太民族的真正国家“以色列”。世界上的以色列人纷纷来这里定居,而这些经过磨练出来的人的后代一般都是智力优秀者,所以造成了以色列人与周围国家相比是一枝独秀,不管是智力还是财富都比中东其他国家强,智力好就很容易表现在其军事武器研制肯定是有点超前水平,再加上美英等国的技持,所以武器肯定先进,正是由于如此,中东国家联合起来与以色列打都打不过它。
三、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地区不敢风险创业的思想很普遍
与风险创业精神相对立的是小农经济的保守思想。小农经济思想是安于现状的,之所以能安于现状,主要是因为农业种植的收入能维持自己的生活。这种思想是居安不思“危”而造成了不敢风险创业。
所谓风险创业也是成者能发财致富,败者却有可能是倾家荡产的一种创业方法。虽然风险创业肯定致使一部分人穷困僚倒,但是整个地区和整个民族风险创业的大多数人应该说是成功的。
四、温州人为什么风险创业精神普遍而全国大多数地区的风险创业精神不普遍的原因探密
对于温州人来讲,由于人均耕地不足,土地不能养活养好这么多的人口,所以与其过着这种贫穷挨饿的生活,还不如拚着风险去闯一番事业,所以很多人就有了这种风险创业精神,由于内险创业精神在以前宏观政策下不是十分允许,所以束缚了大家的手脚,而现在有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保驾护航,所以温州人风险创业精神被激活了,个个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而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对全国大多数地区来说,由于土地面积收成的粮食刚好能够维持生计或略有盈余,所以他们就安于现状,不敢大胆创业。
有的地区有的人也寻求着一条低风险的创业之路,如因为农业作物收成可以自己吃不完,于是就利用这些剩余的粮食来从事畜牧业等。我认为利用本地资源的加工业与利用外地资源加工业相比,对大多数地区来说是一条低风险低投资的创业之路。而那些利用外地资源的工业,在经济发展初期,这是一条高风险,一般说也是高投入(几乎是倾囊投入或负债经营)的路子,往往大多数人要负债才能可以搞。虽然温州地区是以创办家庭工业为主,由于家庭工业的投入不多,但是并不能说它是低风险的行业。我认为投入的多少要与本身当时的实力来说,当时人们的口袋里也只有这么多的钱,掏光了而且又借债投入那就是高风险创业。而利用本地资源的好处是原料成本可以凭本地人的关系有时可以赊欠,至少不一定都要先付原料款。而利用外地资源的加工业,由于很难赊欠原料款,所以都要先预备原料款,这种投入相对于利用本地资源的地区来讲一般是高投入。那些广大地区在自己的粮食吃不完的情况下发展畜牧业,由于粮食是自己的因而不要购买,所以利用本地粮食而发展起来的畜牧业是低风险低投入的行业。恰恰是由于如此,由于畜牧业的比较效益低,所以这个地区想要通过发展畜牧业使本地区快速发展是办不到的。
温州人走的是一条高风险创业之路,因为基本上把什么都押进去,可以说是胜败在此一举,背水一战。但大多数人还是闯出来的,那些闯不出来而负债的人最多只给别人打工而已。由于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快,那些失败者也很容易找到工作,到一定时间完成一定的原始积累后,他们又会进行第二次的风险创业,这种始终不向失败低头的这个地区人民从总体上看是最终能获得成功的。同样对一个民族来说,绝不向困难和失败低头的民族也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
Ⅱ、温州人民的大有作为也是聪明才智发挥的结果
温州人的才智决定了他们如何走出一条最佳发展经济的捷径上,他们能解决如何减少风险投资,如何克服因投入大而自己无法办到的生产上,等等。
一、温州人的智力是世界一流的
(1)从周易理论研究出来的世界人口智力的分布原理
从周易理论研究出来的世界人口智力的分布原理是:
⒈冷暖的地方的人比很热的地方聪明;⒉气候适宜地方的人聪明;⒊生在水边和湖泊边的人比在都是山地的人聪明;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的人聪明,空调普遍,使气候适宜,有利于头;⒌汇集流动人口多的国家的人聪明,如美国等;⒍远离家乡到处跑的人多数是聪明者,如以色列人;⒎上述几个有利条件越多的地区的人聪明。
(2)为什么说温州人的智力是世界一流的呢?
为什么说温州人的智力是世界一流的呢?
一是气候适宜;二是生在水边;三是远离家乡到处跑的人多;四是生在海边多吃鱼。所以说温州人是世界一流的。
从实际上讲,温州也是出人才的地方:
温州是出数学家的地方,姜女夫、苏步青、李锐夫、三位是数学界前辈,誉满国内外,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谷超豪、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陆绩镇、西安交大的徐桂芳、厦门大学的方德植、杭州大学的白正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杨政道等都是温州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足智多谋的人物,一个是诸葛亮,一个就是刘基刘伯温。而刘伯温就是诞生在温州,现在文成县还有座庄严肃穆的诚决伯庙。
为什么生在水边的人易聪明呢?以前有一篇报道,人的智力进化与吃鱼有关。也就是说多吃海鲜会使人聪明,而温州正是生在海边,鱼的资源丰富,吃鱼也是与家常便饭差不多。
二、造成温州人智力一流的原因有四条是全国大多数地区所没有的
造成温州人智力一流的原因有三条是全国大多数地区所没有的
(1)濒临海洋,温州的地理气候肯定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冬暖夏凉适合于人的头脑
(2)纬度位置佳,长年气温平均幅差不大,而且很适合于人的生活。不象俄罗斯的气候太冷,太冷不行,因为人的头部也怕冷,太冷对头部的刺激就大,所以对智力就有影响。对智力影响最大的是非洲国家,处于热带地区,热的时候,就很难消除热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对头部的影响,而这热有时对头部的刺激也是特别大的。太冷的地方虽然对头部有刺激,但是可以戴帽子保暖,干活发出热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销冷对头部的刺激。而热虽然可通过电风扇化解它,但是如果太热,连电风扇吹出来的风也是热的。此外、睡也是热,干活也是热,游泳也是热,总不能都躺在家里不干活吧,这种热对人的头部刺激是很大的。正因如此,常年气温幅差不大,气候适宜地区对人的智力的发展是最好的,所以气候适宜是温州人智力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3)靠海地区的人因而能多吃鱼,因为吃鱼能促进人类智力的进化
综观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相比,温州有这三方面独特的促进智力增长的优势。
由于温州交通不便养成温州人民经常出外谋生,可形容一点说是:“走遍千山万水。”所以温州的相当一部分人也具有搬迁性、流动性特点。当然这种迁移性和以前以色列人被屠杀而被迫迁移性有所不同,由于流动性在五行上属水,水又属智,因而人口流动性大的地区的人聪明。
(4)人均耕地不足,造成了人口出外赚钱的流动性与以色列人的国土被人侵占而造成流动的原因不同但结果相靠近
——中国五行学说认为水主智,水也表示流动,所以流动性强的人口有利于增长智力。从常识来说,增加流动性使原来在一个地方无所作为的而变得有所作为,因为他(她)总要打开思维解决新问题,所以人口流动性强有利于增长知识增加阅历提高人的才干
三、温州人聪明才智在发展经济的创业阶段上是全国广大地区没有普遍性的具体体现
那么温州人智力聪慧,再加上本身有风险创业精神,所以聪明的才智就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这种聪明才智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全国很少见的:
(1)通过分工协作,家家户户的小生产形成自然松散联合的大生产,从而避免单户利用外地资源无法承担高风险高投入生产的情况
温州农村出现商品生产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出现一批年收入超万元的专业户,年产值超百万元的专业村,年产值超千万元的的乡,年产值超亿元的区。温州农村没有大工厂,也没有大烟囱,但家家户户是车间,一个村庄、一个集镇是个大工厂,各种产品、各道工序,环环扣紧,配套成龙;各种能人,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谓生机勃勃。若有问,这是哪个领导在指挥的?温州对世人的回答是人民群众自己的创造。这种以人民的力量自然形成的这种大联合的创造,这也是全国各地区很少见的,这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的地方。英国等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是通过非法非道义的残暴的手段进行圈地运动和残无人道灭绝人性的殖民侵略来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的,而温州人民却不靠抢不靠惊夺走出了一条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小区域群众各自小投入而形成大联合的局面来进行工业化,从而走出了全民工业化原始积累的路子。这里也充分说明了一点是一个地区人民的智力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2)从适合自己的小工业和小商品入手
这种适合自己的工业主要有“拾遗补缺”二个方面:一是拾遗。收旧利废,发展再生行业——再生布、再生塑料、再生胶、再生毛……等等。从城市、农村、工厂、家庭的破旧废料,把垃圾变废为宝,重新清洗、分类、粉碎、加工、制作,如编织袋、塑料袋、塑料鞋、再生布等等;二是补缺。拾大工业,大企业,大工厂不能生产、不好生产、不愿生产的小五金、小电器、小配件、小钮扣……等,利用它们生产的边角料、小块料、零星料、次品料等,进行再加工,以补大工业、大企业、大工厂产品之缺。如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永嘉的阀门、瑞安塘下的汽配等。这种拾遗补缺的生产形成了温州的一大景观:“前店后厂,上厂下店”,外地来温参观的同志反映说:“电灯雪雪亮,机器隆隆响,婆媳调班到天亮,好象国营加工厂”。
(3)企业组织形式选择家庭工业
温州的这种家庭工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形态向成熟形态发展,具有五大特点:①设备简单。原料大多利用大工厂的边角料、废旧料,不同国营工厂争原料,变废为宝;②小商品为主。品种繁多,有钮扣、徽章、塑料、编织、标牌、塑革、拉链、服装等;③专业化生产。有一定程度的分工协作,如再生纺织,分为拣原料(分颜色、质地)、开花、纺纱、编织、缝纫拷边等,被称为“小规模、大协作”即以家庭的小规模经营,进行专业化协作生产;④产品周期短,产品变换讯速。如宜山区产品的发展,就是从再生土布、再生腈纶衫、儿童拼衫发展到地毯、服装;⑤以销定产。从各地收集市场信息,按市场需要进行生产,资金产品周转快,效益好。
从最简单的东西搞起,适合在当时大家资金不是很多时的特点。
(4)产供销可各自游离又联合,很多企业的产供销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减少了个人资金使用量
温州企业的生产,其产供销并不完全都是由自己企业承担的。在温州模式的初期状态时,异军突起的家庭工业中的大多数企业的产供销是不成为一体的,这样就能减少自己资金的使用量。也就是说企业自己管生产,原料供应由供应商负责,有时候企业由于信誉的关系,还可赊欠货款。同时企业的销售环节也不一定是企业自己承担。供销员作为一支独立作战的队伍而存在。同时也有很多的温州人在外开店和设立柜台。这样子每个人承担一个环节,就会形成每个人创业的资金可以很少,所以就形成了温州经济是一个基本上是人人创业的新格局。就举我的例子来说:我当时停薪留职,四年工作所积赚的工资用得只剩几百元,那么家里支持的创业资金也只有二三万元,这二三万元你说怎么创业呢?办一个企业的资金不够,我当时是从事鱼粉生意。你看办一个鱼粉厂就需要五六十万元,而且还要跑销路,还要联系原料,还要办营业执照等,要想花二三万元办这几十万元能办的大事简直是异想天开。但温州人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么做呢?企业不用自己办,到已办成的企业挂个户就行,然后就出外联系业务,因为联系业务较顺的时候也只不过花一二千元。尔后就去购买原料,原料在本地的市场上就有,不需要跑到天南海北去采购它。采购了原料后,生产这么办呢?放在别人现成的加工厂去加工,加工好了以后再开张税务发票然后就可直接把产品运出去了。这就是只花二三万元就可创业的经过。这不是我个别的例子,而是整个温州地区的普遍做法。
(5)温州有积聚原始积累资金的民间互助会
民间互助会的好处是你先用到钱,我们大家联合起来支持你,尔后等你赚来钱后再慢慢付给我们。这种民间互助会很有好处,它是银行支持生产资金外的另一条生产资金的重要来源渠道。银行贷款需要担保抵押,而民间互助会担保的是自己的信誉。尽管在某一个阶段出现了有人投机民间互助会尔后造成倒会的案例,但是民间资金互助会为温州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倒会的出现是虽有必然性但更是偶然性。打一个比方说,火车行驶的结果是必然会有列车出车祸,这是必然性,但它又是偶然性,因为不是天天月月都会出车祸。有的车就可能开到退出历史舞台时都不会出车祸,出了车祸,也不能把火车一棍子打死而取消火车行驶。民间互助会的道理就与此一样。
上述这些都是温州人独特的特点,而这些特点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恐怕又是温州人的一个大特点,当然温州人还有很多很多的特点。温州人的这些特点是构成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温州模式名扬四方的原因,是温州人聪明才智的体现,我看这些特点也是全国广大地区很少见的。这也是温州人是世界智力一流的具体体现。
2、当时全国的国营企业是温州家庭工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现在的国营企业不能成为其它地区发展家庭工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温州经济的发展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就是温州企业的产品最终要依靠市场销售。温州人在外开的经销店和租赁的柜台,把商品直接销售给全国的人民群众,这是一条重要的销售产品的普通方式的渠道。温州企业大量产品走向市场的另一条重要渠道是国营企业。温州的供销员大军打进国营企业与国营企业建立稳定的业务挂钩关系,这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温州人在与全国国营企业建立挂钩关系方面比起全国广大地区来说,应该是“先下手为强”。
(1)温州的家庭工业是通过供销员大军“先下手为强”与全国的国营企业建立挂钩关系
Ⅰ、温州家庭工业为什么会抢先于全国广大地区与全国的国营企业建立挂钩关系的原因探密
当然这也是温州与全国国营企业挂钩的供销员数量比起全国广大地区来说的人数多而形成的一种普遍性的说法,也并非全国广大地区的厂家不与国营企业建立挂钩关系。也并不是全国的企业所有的产品都用温州的。而指的是温州家庭工业生产的产品,如电器,鱼粉,编织袋,花岗岩等等,抢先于全国广大地区与全国的国营企业建立挂钩关系。之所以是抢先,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温州人均耕地不足,为了养家糊口,历来有很多人在外从事手工艺生产,它们在外既了解自己家乡的产品,又容易了解这个外地国营企业需要什么产品。当时碰到政策允许,他们见缝插针直接与国营企业进行业务联系。
(2)温州的家庭工业创办的早,早在改革开放前就创办,只不过当时的创办是偷偷摸摸的,被当时的政府称为地下黑工厂。温州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小商品生产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温州人经商的习惯和经商的意识。温州人均只有0.46亩耕地,许多农民被逼出外谋生,养成了经商的本领,加上精巧的手工技巧,因而在商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这为解放后温州家庭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文化大革命”后期,温州地区的社会秩序比较混乱,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机制被打乱,国营企业停工停产,市场商品供应严重不足,这为家庭工商业和小商品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会。因此,温州的家庭工商业和个体商贩又悄悄地恢复和发展起来。当时在温州市区,全民企业办集体企业,大集体企业,大集体办小集体,促进了城乡集体工商业的发展。一些城镇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员,纷纷下乡找关系,帮助农村办工业。1977年,全市农村社办工业产值达4004万元,比1971年提高81.28%;街办企业总产值达3054万元,比1971年的1443万元增长一倍多。市区商业繁荣,店前有摊,摊前有篮,1977年个体商贩发展到4700人。然而,虽然粉碎四人帮,但“左”的思想还未得到清理,有的人仍然认为温州的个体小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把商品生产看成资本主义,把办厂经商看成不务正业,把家庭工商业看成歪门邪道,把长途贩运看成投机倒把。一时间,兴师动众地围剿小商贩,取缔家庭工商业,把它们当作“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地下运输队”、“地下建筑队”批判打击,使温州重新陷入经济拮据的状态。总而言之,在改革开放前,我们的政策是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尤其是不利于家庭工商业的发展。所以温州人尽管有聪明的智慧和逼出来的干劲,但由于政策不允许,始终没能发展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广大干部、群众从“左”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逐步纠正了对家庭经营和商品生产的错误认识,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积极兴办家庭工商业,于是温州的商品生产讯速发展起来了。这样原在改革开放前的地下黑工厂比全国广大地区来说早一步很快地发展起来了,于是便形成了与全国国营企业挂钩的关系。
(3)温州形成了百万人的供销员大军,这支大军形成的早,一是因为当时温州的家庭工业搞得早;二是大家反正在家也无事,从而就想到了跑供销。
而跑供销想法的人也是因为与其它各方面的衔接性很强是有关的。一是地下工厂一遇开放政策,腰板马上就硬;二是遇到改革开放政策后人们的胆子就大起来,于是想跑的,说别人去跑的,可以说是很衔接的事。这也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正是由于如此这支供销员大军为温州的家庭企业抢先于全国广大地区与全国国营企业的挂钩了立下了大功。
(4)全国国营企业首先成为温州供销员的攻关目标。一是国营企业信誉好;二是国营企业有钱;三是国营企业可能需要产品的批量大。对供销员来说,如果能联系到国营企业的一笔可观的订货便能发大财,所以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无论如何也要与国营企业挂钩。
Ⅱ、为什么全国的国营企业原意与温州企业挂钩呢?
1、改革开放前国营企业需要的原料或配件或一些什么产品都是从国营企业进货。国营企业与进国营企业的货是公对公,公事公办,权利人没有得到任何一点好处,所以国营企业的权利人,如业务科长,厂长或其他有关权利人,都想与私营企业或政策灵活的企业挂钩,其目的是想谋取点私利。
2、由于先跑来定购业务的是温州人,那当然是先要跟温州人谈。
3、温州的购销员与全国的全民、集体、甚至乡镇企业的购销员相比,他们是自由人,没有厂长经理管着,甚至连政策也不顾,他们无需请示汇报,自己看准就拍板。为了签上合同,他们无孔不入。过去,他们送彩电和录音机,现在干脆送钱。他们先认准负责订货的权利决策人物,晚上找到他家里拉家常,走时下一包糖,说给孩子吃,再扔下一盒烟,其实这里面全是钱,也许五百,也许三千,这要看合同所带来的利润而定;第二天再找到单位谈合同,你已经受贿的决策人物能不答应吗?他们行贿的钱不需要找谁报销,一笔合同的提成比这点损失大得多。
4、由于当时国营企业的各方面监督腐败的机制不强,为供销员行贿,权利人受贿提供了方便之门。
当然,温州的供销员之所以能被国营企业所接纳,还有一些因素:如产品质量还说得过去;有些小商品,大企业不愿生产等等。
Ⅲ、为什么温州人“先下手为强”,就能与国营企业的挂钩很稳固呢?其它地区的人很难插手呢?
1、温州人抢先与国营企业挂钩后,由于国营企业的权利人收了温州供销员的贿赂,由于这种贿赂不能乱收,收多了是要出问题的,今天这个供销员来收一下,明天那个供销员来也收一下,迟早是要出事情的。所以这种以贿赂建立的关系是牢固的关系,不象商品买卖一样,你给我让利多我就买你的产品,如果不进温州人的产品,他们也怕温州人去上面告他贿赂。
2、温州人的社交攻关很历害,可以说是色、钱齐下。我当时也听说了温州人攻关时都带小姐,而且给权利人的利益也很丰厚。
3、在碰到有人来抢业务时,他们也会跟权利人好好商量,一般会很好处理他们的这种关系而不会随意让别人抢走。
即使有些国营企业已让其它地区抢走了,温州人也绝不放弃竞争的机会,会施出一些更有竞争力的社交攻关手段。
这种稳固关系体现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当时乐清的电器产品质量的声誉不好,臭名远扬了,这时国营企业与乐清挂钩的人就不敢进乐清的货了,此时乐清人就把自己的产品转移到上海,让国营企业已自己挂钩的人到上海来买,这样子挂钩人就名正言顺,万一出事情也没关系了,因为这是上海的产品,他的产品质量不好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对温州的人这种行为,我不是故意抹黑,而是一种商品生产出现的必然结局,俗话说:“奸商”就是反映了这层意思。
而与国营企业的这种关系也是中国社会出现的必然现象,谁叫我们当时都“一大二公”呢?谁叫我们的国营企业经营机制和监督机制不灵呢?
至于这种靠贿赂来推销产品的行为是否是普遍性呢?我认为与国营企业的挂钩联系,在当时来说,不仅是普遍性,而且几乎是全部。也就是说至少是98%以上。不信你可以来个民意调查。这个调查必须要在没有压力的任何情况下才能开展。
总而言之,温州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国营企业的支持,这好比是对温州注入了强有力的活力剂,所以致使几业兴百业兴的局面,促进了整个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
(2)全国某一地区通过依靠现有的国营企业来大力发展家庭工厂已是不可能了
全国如有可以与家庭工厂挂钩的国营企业,也是先与温州地区等全国没几个有大规模家庭工业的地区首先挂钩,其它地区也就很难再插手进去。
由于国营企业倒闭的倒闭,兼并的兼并,承包的承包、改制的改制,所以现在很难有一个地区想通过与全国国营企业的关系来大力发展家庭工业已是不可能了。
所以说温州模式的创办家庭工业不能大力推广的原因就在于此,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才行,也就是说通过实施我的振兴区域经济通用思路,也许通过大力发展家庭工业也是造成本地区振兴的一个因素。如无其他特别因素,其它地区要想大力发展家庭工业已是不可能了。
3、现在的宏观环境不利于大力发展家庭工业
当时所处的创业的宏观环境是现在全国广大地区所没有的:
(1)当时是竞争力不是很强的时代,而现在是竞争力很强的时代
温州的家庭工业当时还可以参加竞争,再通过灵活的业务联系方式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全国各地。而现在是竞争力很强的时代,光办一个家庭工厂,没有产供销形成一体或建立产供销的服务体系,要想使自己有竞争力是很难的。一方面是现在国营企业经过承包和改制或建立现化企业制度后,尤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另一方面,股份公司、企业集团纷纷建立;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也是遍地开花,并具有很好的经营管理机制,所以产品质量竞争很激烈,你家庭工业力量薄弱,举步维艰,在和大企业的冲撞中要想取胜简直是难于上青天。
(2)当时人民对商品质量的要求不高,而现在人民是对商品质量要求很高的时代
家庭工业创办期是企业发展的初级状态,在初级状态难免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尤其是产品质量方面肯定有些不是十分过硬,没有经过久经考验的大企业的产品质量好。而之所以当时的温州的产品能够大量外销并促进自身的发展,这主要跟我们当时群众对商品的质量要求不是很严有关的,而对产品样式不会很挑剔,对什么品牌也不讲究,而现在大家的质量意识很强,品牌意识强,所以家庭工业要一下子生产出迎合群众满意的产品恐怕很难,而且也很难与现在产品竞争的激烈时代相抗争。这也是温州模式的家庭工业的这一特点很难在全国推广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温州模式初级状态的大规模创办工厂的做法不能或很难在全国广大地区推广。
作者:余荣星 固定电话:0757—26135316 QQ号为382163029